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堂課可以連起來,每一堂課都可以獨立,經大、經太長,所以便利于縱然聽一堂的,他都有受用。我們才能夠真正的顧到廣大的群衆、廣大的同修,都能夠得《華嚴》利益。《華嚴》跟大乘不相同地方,心量大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那個心量是包法界虛空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與自性圓滿的相應。

  過去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提出一個簡單的修學綱領,我寫了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存心,要存這個心。學佛是這個心,弘法是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是這個心,日常生活也是這個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力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遵守佛菩薩、老師的教誨。看破是明了,真正功夫是放下,什麼都要放下,你不放下你就有煩惱,你就不自在。爲什麼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不要放下?放下身心世界,身是幻色,心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妄心不是真心,所以身心世界統統都要放下,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四句偈說得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真相說出來。它存在的時間「如露亦如電」,如露是講它的相續相,如電就是講它的生滅相,一秒鍾裏面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個念頭,比閃電還要快,閃電的頻率還沒這麼高。「應作如是觀」,我們要常常這樣觀照,你才真的能放得下。最後一個是真的,念佛。自在、隨緣,別執著了,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徹底放下。

  常常想到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叁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不改變,四十九年如一日,這是真實智慧,這是大慈大悲。我們在這個世間,要做一個什麼樣的樣子,佛是什麼樣子?佛教徒是什麼樣子?釋迦牟尼佛當年做出來那就是佛的樣子,一生講經教學。佛教徒的樣子,你看看當時出家的這些弟子,在家的這些信徒,出家有出家的樣子,在家有在家的樣子。今天我們應該怎麼做法?中國傳統的教育疏忽了,我們必須要從這個地方看起,要從這個地方開始。我們怎麼做?補習,把這門功課補出來,你才能如法。你要不補出來,你怎麼做?古人有句話說「事倍功半」,那還好聽!事倍功半,恐怕是事倍功一分兩分都收不到。補這個課重要,從哪裏補起?印光大師給我們很大的啓示,這不能夠疏忽,印祖給我們啓示從什麼地方開始下手?從因果。你看他一生所提倡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老人在世的時候,一生當中這叁部書的流通沒有中斷過。一版印出來,那一版都是幾萬冊不是少數,流通出去二版、叁版、四版,我看到是二十幾版、叁十幾版,每一版最少都是一萬冊、兩萬冊,多的到五萬冊。所以我概略的估計一下,他這叁種書,印的數量超過叁百萬冊。

  我那個時候很震驚,一代祖師,佛經印的數量沒這麼多,爲什麼這叁種書用這麼大量來流通?現在是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因果能救世界。就像周安士講的話,「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佛門裏也不例外,佛門裏爲什麼不老老實實修行?不相信因果。學佛的人如果深信因果他就會真修、真幹,叁皈五戒十善他一定認真學習。不信因果,就把修行疏忽,這一疏忽,障難就來了。障緣、災難就現前,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叁種書印祖既然是這樣提倡,我們要認真學習,要細講、要深講,把它當作普及教育來做,認真去做。利用現在的媒體、網絡、電視、光盤大量去流通,能救世界,人人相信因果,叁皈、五戒、十善真能做到。《弟子規》,聖賢教誨我們可以在四書五經裏面節錄經句來推動,四書五經的分量太多,我們把它編成節本,大衆化,普及大衆化,能産生效果。發大菩提心,依教奉行,爲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自自然然能得叁寶加持。在這個世間推動傳統文化不容易,只要真心,障緣決定有,脫節這麼多年。所以社會大衆對這樁事情産生嚴重誤會,甚至于排斥,這是正常現象。所以我們做得會很辛苦,決定得叁寶加持,用清淨心做,清淨心能除障,清淨心跟性德相應,性德是大般涅槃。

  下面一條「虛通,謂此涅槃之理,虛徹靈通,圓融無礙,故曰虛通」。實際上講就八個字,虛徹靈通,圓融無礙,性德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真正發心去做,這一條跟我們講決定得感應道交。哪些感應道交?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護法的神靈,乃至于六道裏面的善神都會擁護。困難來了,你怎麼克服?克服困難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認真依教修行,困難就能夠化解。災難來了不要去應付,想什麼方法去應付那就錯了。災難來了隨它,我們退回來,退到念佛堂老實念佛,求叁寶加持,事過境就遷、就變化。請佛菩薩來處理這是正確的,也就是我們可以不要管,只是念佛,事情讓佛菩薩來解決,讓佛菩薩處理;萬緣放下,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就對了。這八個字是感應道交的原理,心要虛,虛它就能徹,徹什麼?徹法界虛空界,心就能靈,靈就能感通。圓融無礙是真實智慧現前,一切障礙自然就化解了。

  第七個是「不動,謂此涅槃之理,寂然不動,妙絕無爲,故曰不動」。這裏面的八句,每一句裏頭實際上就是八個字,這一句裏頭:寂然不動、妙絕無爲。我們要是碰到挫折,碰到困難、障礙、打擊,這是諸佛菩薩教給我們的妙法。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做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災難嚴重,這不是小災難,被歌利王淩遲處死。釋迦牟尼佛冤枉,沒有起一點怨恨心,寂然不動,妙絕無爲,讓他去割截。我們想有沒有痛苦?沒痛苦,爲什麼沒有痛苦?因爲他寂然不動,所以他就沒痛苦。爲什麼一般人身體被割的他有痛苦?他有執著、他有分別,所以他有痛苦。我們在王鳳儀的傳記裏面看到,那是個行善的善人,有一次他被冤枉,被公安抓去受了刑罰,用棍子打他,打斷四根棍子,那也是很殘酷的一個遭遇。他能忍受,他說打死算了,也不想活,打死算了,結果四根軍棍打斷,打的人都不忍心再打下去。旁邊有人告訴那個營官,告訴他這是個善人,他是被冤枉,就算了不再打他。他還跟著這個軍隊走了叁十裏路,讓人家看到的時候奇迹,一般人腿打到這個樣子決定不能走路,兩個人攙著都不能走路,他不需要人扶,還能走叁十裏。

  這是什麼?我們想到他這樁事情,就想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決定沒有痛苦,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他才能做得到;我們凡夫做不到,是執著身是我,身見沒破!菩薩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這個身見,我、我所統放下!妙絕無爲,真正能做到如如不動。這是在一個動亂繁雜環境裏面,你得到法喜,妙絕。諸佛菩薩,這真正修行人都懂得,在日常生活當中,逆境、惡緣裏面所謂修忍辱波羅蜜,忍辱的妙訣就是不動心。決定沒有怨恨,不但沒有怨恨還有感恩的心,對于造作罪業的人生憐憫心。他造這個業他會受果報,沒有不報的,所謂「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總報」,這個道理要懂。我們在日常生活裏面、工作裏頭、處事待人接物,不是善緣就是惡緣,不是順境就是逆境,常常遇到的。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順境、善緣不起貪戀,永遠保持著心平氣和就對了,你在一切境界裏頭才一帆風順。

  最後一條「快樂,謂此涅槃之理,無生死逼迫之苦,有真常寂滅之樂,故曰快樂」。沒有生死逼迫之苦,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幻有而不是真有,包括我們自己的身,身心都是幻有不是真有。所以不要執著,沒有執著,苦就沒有。有真常寂滅之樂,那是什麼?那是自性。真妄不二,這個身相、萬法是幻相,幻相沒有離開真性,離開真性,幻相了不可得,所以真妄是一不是二,你要認得很清楚。對于真要掌握住,對于妄不放在心上,就是于妄的這方面決定不起分別執著,要遠離分別執著就對了。離妄就是真,我們的題目上講「妄盡還源」,還源是真的,源是真性,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能相好,大般涅槃。法身、般若、解脫統統現前,你怎麼不歡喜!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個形象就是學佛最好的樣子,就能夠攝受一切衆生。

  涅槃八味,八種法味,我們在初學的階段當中,雖然沒有契入境界,這八種要是常常能想到、能讀誦、能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遇著境緣,無論是順、是逆、是善、是惡,統統都能得自在,自在隨緣。就會給社會大衆做好樣子,好樣子是守本分,安分守己,安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崗位。我是什麼身分,我應該做出什麼樣的好樣子,身分隨時在變,無論怎麼變法,好樣子不變,好樣子是什麼?好樣子的標准德行。我們學佛,如果依照我這幾十年來,我守住的原則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個原則。在一般我們的老祖宗教導我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不變的!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無論是哪一個行業,守住某一種的本分,原理原則決定不變,這性德。關系很清楚,關系是五倫,處理關系是五常、八德,在中國這個社會,老祖宗千萬年的教誨沒變過,是真理。爲什麼?它是自性裏面本有的德能,正是佛所講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表演出來在這個事相裏頭,這是現相,德相,那你就是把這些德行做出來了。

  佛法裏面一般講叁皈、五戒、十善,我們淨宗還加上六和、六度、普賢十願,我們要把它做出來,做出來人家看那個德相,跟這個相應,所以佛法不複雜。我在美國那麼多年,我們有個老朋友印海法師,有一天他跟我聊起來,「淨空法師,你提出來的東西簡單,就是五個科目,很好記。」愈簡單愈好,淨宗學會提出這五個科目,「叁福、六和、叁學、六度、普賢十願」,很好記。要求自己認真把它做到,古人都能做得很好,現在我們要求自己還是做不好,那就什麼?我們把根忘掉。如果有《弟子規》的根,《感應篇》的根,就做好了,決定不輸在古人之下。所以最近這許多年來,我特別提倡道的《感應篇》,儒的《弟子規》,佛的《十善業》,這是傳統文化儒釋道的叁個根。這叁個根,我們這一代人都疏忽,上一代沒教我們,上一代沒教好,更上一代也疏忽了,我們要懂得,這個原因很長、很複雜。滿清亡國之後,中國社會一直到現在動亂不安,沒有一個安定和平的環境,這個根就失掉。這是我們今天社會動亂,我們生活這麼苦,根本原因之所在。要拯救,除了再把它找回來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這一定要知道。學佛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佛就學不好,就不能成就。世間各行各業要想成功發達,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基礎太重要,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