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八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簡單扼要便于受持,把它訂作課誦本。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華嚴》?淨宗學人的心態,《華嚴經》講的什麼?全是講我們自心本性的體、相、德用。所以我勸同修《華嚴經》要聽,會幫助你開悟;功夫,功夫是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六字也好,四字也好,要綿綿密密,不能中斷。要萬緣放下,心裏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你這一生就決定得生。

  年歲大了才聞到這個佛法,你不要著急,你不要害怕。《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都來得及。甚至于四十八願裏面告訴我們,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面講得好,能不能生淨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們真信,我們真的發願,就取得淨土的資格。往生淨土之後品位高下,就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決定你品位高下。如果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就是諸法實相了解得愈多,你放下愈多、愈徹底,幫助你提升品位,這是好事。如果我們沒有經教的熏陶,雖然念佛念得很勤,無始以來的習氣很重,就像此地所說的,裏面有無明,無明就是胡塗,外面這些惡友,把惡友當作親人,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像《地藏經》上講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起心動念是不是自私自利?一切都想到爲自己,不好!這個心是什麼?輪回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記住,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講「十念必生」,但是第十九願是講「發菩提心」,連在一起。《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叁輩往生」,上中下叁輩都有這句話,可見這句話重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自私自利不是菩提心,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菩提心發不出來。應該怎麼樣?起心動念爲一切衆生著想,不要想自己,爲正法久住著想就對了。

  佛所傳的法門很多,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佛爲什麼說這麼多法門?因爲衆生根性不相同,佛是隨順衆生的根性接引大家,開無量法門。釋迦佛離我們叁千年,在現前這個時代肯定有一些法門不契機,現在就說沒有這種根性。他老人家在《大集經》裏面跟我們說,正法時期是戒律成就,像法時期是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是淨土成就。這個話用意很深!這話裏頭明白的顯示出衆生的善根福德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生活在末法時期,遇到的是社會動亂,這個動亂過去曆史上沒有的。佛告訴我們淨土成就,我們選擇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這是聽話的學生,聽誰的話?釋迦牟尼佛的話。在現前這個時代,佛告訴我們修淨土,爲什麼?淨土容易成就,帶業往生。八萬四千法門,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一個法門是帶業的,這個我們要知道。不帶業,這個事情太難!你想想,你那個業能消得掉嗎?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癡慢,你真能斷得了嗎?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反省,沒有能力斷煩惱,那你就選擇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雖然沒有說斷煩惱,但是它要求的是伏煩惱,你要有能力把煩惱伏住,煩惱雖然有,不起作用,這才能往生。伏不住,伏不住就去不了,伏比斷容易多了,到極樂世界再斷。我們自己認真去想想,不是這個法門,我們這一生能成就嗎?不能成就。這是諸佛如來無盡慈悲,我們明白之後,用這句佛號把自己一切煩惱降伏住。怎麼降法?念頭起來,無論是善念、是惡念,立刻把它轉到阿彌陀佛。宗門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心裏起念頭不怕,爲什麼?這是無始煩惱習氣。要是不起念頭,你不就成佛了嗎?你是凡夫當然會起念頭。可是第一個念頭才起來,第二個念頭就覺悟,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讓這個念頭不要相續,不要一個接著一個,那就變成業,就造業了。讓佛號一個接著一個,這叫淨業,這也是在造業,造淨業。阿彌陀佛,六道裏頭沒有,十法界裏頭也沒有,跟誰相應?跟極樂世界相應。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就是回歸極樂世界,這個重要。起心動念無論想什麼,都出不了六道輪回,凡是出不了六道輪回的,不想、不說也不做,這就對了。

  我們再看看十條裏面所講的,我們前面學了七條,「惡心遍布、惡心相續、覆諱過失」,這我們前面講過都非常重要。想想經上所說的這幾條,我們有沒有?都有,首先要知道,知過然後再改過。第八「不畏惡道,謂諸衆生心性險狠不知戒律,于殺盜淫妄種種惡事無不爲之,而于惡道恬然不畏,是以流轉生死也」。現在人爲什麼敢做?不相信有因果報應。他知道這些違背性德,不是好事情,依舊還是要幹,他的煩惱習氣敵不過外面的誘惑,控製不了內心的貪瞋癡慢,沒有能力伏貪瞋癡慢,所以裏面煩惱起現行,外面的誘惑他造業。不是不懂佛法,懂,講經說法講得頭頭是道,名聞利養現前的時候控製不住,依舊去造業。他也知道有果報,果報還沒現前,還不在乎,等果報現前後悔莫及。這什麼原因?他懂因果,他也講因果,懂得不徹底、不究竟,不能夠深信因果,毛病出在這個地方。

  現代的社會,對于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些事情報導得太少,社會大衆對這樁事情模糊,淡薄了。所以連宗教裏面,我們常講修行人都出了問題,這事嚴重,很嚴重!我們這麼多年來,雖然極力提倡傳統文化,我講得很清楚,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儒釋道,儒家講倫常道德,道家講清淨無爲,佛家講明心見性。今天全世界社會的動亂,首先提出中國文化能救世界的是英國人,上一代的湯恩比博士。他在七十年代常常講,「要拯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現在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看到社會動亂,災難頻繁,想想湯恩比的話,有效嗎?真行嗎?懷疑的人很多。因爲許多人提到儒,一定就想到四書五經十叁經;提到道,一定想到老子、莊子;提到佛,會想到《華嚴》、《法華》、《般若》。我說湯恩比的話沒說錯,我們把他的話解釋錯了,我們想到儒釋道,都是想到儒釋道高深的理論,都想到這個。這些東西在現前社會,真正能懂得的人、理解的人極少數,那能管用嗎?真正管用,必須要普及大衆化的教育才能管用。所以我說湯恩比沒說錯。

  我們提到儒釋道,一定要想到儒釋道的根是什麼?根在哪裏?像樹一樣,你不要看那個枝葉花果,那很好看,你得不到受用。你要想有那個成就,那自己去種樹,你才會豐收。找它的根,儒的根是《弟子規》,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的根是《十善業道》。這叁樣東西不多,分量很少,單單是經文,我們把它印出來,總共叁樣東西合起來,也不過十頁,十個page,大衆化、平民化,真有效,能拯救社會。我們過去叁年做的實驗只用一種,儒家的《弟子規》。找一個鄉鎮做實驗,這個鄉鎮十二個村莊,居民四萬八千人,我們用的方式,這個小鎮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成功了。真正把和諧社會、禮義之邦做出來,大家相信了。至于儒釋道那些高深的經論,那不是一般人學的,那是少數人。像讀書一樣,讀小學、讀初中,平民化,普及教育;它那是博士班,是少數人專攻的。安定社會需要普及,普及的教育,我們想到這一點。對于倫理道德還學得不錯的,但是我們都沒有從根做起,所以容易變質。

  我自己做了一個很深的反省,我在這幾十年當中,走過很多地方,沒有被外面誘惑,心行沒有動搖,靠什麼?什麼樣的力量讓我穩住?想來想去,想到童年十歲以前,在農村裏面,母親教我的因果教育。在哪裏教的?在城隍廟教的,城隍廟的閻王殿裏教給我。那個時候十殿閻王泥塑的,塑得好!母親到城隍廟燒香,一年總要去幾次,帶著我們小孩去參觀十殿閻王,告訴我們,我們看到恐怖的現象,這造什麼樣的業,受什麼樣的果報,這印象深!所以中國教育,紮根的教育是從嬰孩教起。現在人疏忽,也可以說現在人沒有這個福報了。從前教小孩什麼時候教起?懷孕的時候教起,胎教。母親懷孕,母親的思想,母親的情緒,母親的言語、動作都會影響胎兒。所以懷孕的時候,凡是負面的,不看、不聽、不說、不接觸,讓胎兒在坐胎的時候他就得到正氣,他沒有染上邪氣。出生之後,他眼睛睜開來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開始學習,父母、大人在他面前言談舉止,他在學!

  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念的,不是教小孩背的,《弟子規》是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統統做到,讓嬰兒看到、聽到、接觸到。所以小孩到叁歲一千天,從出生到叁歲一千天,這個一千天是他的紮根教育,根深蒂固,不會變!中國古諺語所謂「叁歲看八十」,叁歲的根紮得穩,八十歲不會變。我沒想到這一生當中非常有幸,我十歲之前生長在農村,十歲之後才搬到城市,城市就沒有農村那麼淳樸,容易學壞,農村裏頭不會學壞。所以想想,現在教育真是有問題,有大問題,這社會怎麼辦?要靠真正有心人發菩提心,舍己爲人,來拯救這社會,這是菩薩事業,這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所以因果教育比《弟子規》還要重要,深信因果的人,《弟子規》、《十善業》就學得很踏實,真心做出來。不相信因果的人,《弟子規》、《十善業》學得再好,名聞利養現前敵不過。裏面有無始劫來貪瞋癡慢的習氣,外面這個誘惑力量太強大,你能敵得住嗎?人如果貪圖名利、貪圖享受肯定墮落,這一點很可怕。所以現在教育太難!

  從前農村一般來講閉塞,沒有傳媒,沒有信息。我住在鄉村,離城市二十五裏不算遠,十幾公裏,可是縣城裏面發生的事情,如果沒有人到鄉下來跟我們說,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可能十天半個月才知道。現在不行,交通發達,信息發達,農村也不一樣,全世界雞毛蒜皮的小事,電視上都播出來。所以現在人要像從前那麼老實、純樸,可難!換句話說,現在修行求往生也比過去難太多。如果我們的冤親債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每個人都有叁世,有過去還有未來,生生世世結的這些冤業,有報恩的、有報怨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