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九集) 2009/7/17 臺灣高雄 檔名:12-47-5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段第二個小段,「威儀住持有則德」。
威儀,現在一般人講形象、樣子。住持,我們住在這個世間,住在這個社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有一個原則,也就是要給社會大衆做好樣子,不能做壞樣子,這就是有則。這是四德裏面第二種。前面我們學過摩诃止觀裏面「順流十心」,講隨順煩惱,說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隨順習氣就是造輪回業,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我們學佛,如果這一生成不了佛就錯了。要想成佛,一定要反過來,不能隨順煩惱習氣,反過來要學諸佛菩薩,我們才能夠永脫輪回。輪回太苦,不值得留戀,覺悟的人沒有一個不想早一天脫離,了生死出叁界。法門雖然多,對我們來講有一定的難度,佛菩薩很慈悲,總是想方設法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是慈悲到極處,是真實智慧,無盡的善巧。這是教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我們有緣遇到要珍惜。什麼時候去?愈快愈好,愈早愈好,不要等。如果要是有等待這個念頭,恐怕我們這一生的機會就失掉,等不得。今天我們接著再來學「逆流十心」,就是學佛菩薩反過來。隨順煩惱,迷惑顛倒,造業受報,這是說我們現前的環境,這文字上講的,「謂修行之人,由前順流十心,昏倒造惡」,就是隨順六道衆生,造六道輪回的業,感六道輪回的果報,昏是迷惑,倒是顛倒,迷惑顛倒造十惡業。「積集重累」,這個累就是罪業生生世世累積,無量無邊。佛教我們要認真忏悔,忏除業障,無量劫造的罪業能不能忏悔得掉?能。我們現在學的逆流十心,這十種心全是忏悔,修這十種心我們的罪業就能忏除得幹淨,所以這很重要。
第一個「深信因果」,你看看把這個擺在第一句,而不是把儒的《弟子規》、佛的《十善業》,不是把這個擺在第一,深信因果。《觀無量壽佛經》淨業叁福第叁條,四句話,「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不僅是淨宗學人,可以說是各個不同的宗派,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最高的指導原則,就這叁條。我說這個話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講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人天道。今天我們學佛,無論在家、出家沒做到,所以無論怎麼修法、無論怎麼精進,功夫不得力,法喜不能現前。大乘教裏面常講,菩薩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我們沒有。什麼原因?頭一條孝養父母沒做到,虧了孝道,奉事師長沒做到,虧了師道,孝道、師道有虧欠,你功夫怎麼會得力!這些年來我們極力提倡紮根教育,從根本上修,根本上修就是修孝道,孝親尊師,這是根,根本的根本。人不知道父母之恩,不知道師長之恩,你還會有什麼成就?現前的社會,在整個世界上,我們所看到的,普遍的都是虧欠這樁事情,虧孝道、虧師道。所以社會大亂,人心沒有皈依,就是沒有依靠,人心惶惶,莫知所從,這還得了!古時候的社會,人心是定的,沒有邪念、沒有邪思,爲什麼?從小就把因果教育紮上,深信因果。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有人問,這個人是好人,都做的善事,爲什麼他那麼貧窮、那麼樣的苦?古大德告訴我們,他過去生中造的罪業深重,這一生雖然認真努力修善,他的罪報沒有消除幹淨,他還有余罪,他在那裏受苦。惡報報盡了,他這一生所修的善,福報就現前。你要不相信,等著瞧,晚年福報會現前,來生的福報更大。佛法裏面跟我們講得清楚,「欲知前世因」,我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樣的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過去造的善因,這一生享福,過去造的惡業,這一生就受罪,很明顯。又說「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想我來生果報怎麼樣,我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這一生造的善,來生享福,這一生造的惡,來生就受罪,這個道理絲毫不爽。如果我們真正明了、深信,我們這一生會不會造惡業?不會造。爲什麼?這一生造了,來生受苦,這一生很短暫,來生很長遠,我們一定會爲來生著想,絕不造貪瞋癡慢。不應該得的錢財決定不能貪得,你命裏沒有的你得到了,不是生病就是災難,它就跟著來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錢財,他沒有受到什麼災難,也沒有病苦,那是什麼?他命裏該有的,命裏不該有的話,災難決定跟著來。命裏有,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虧了德行,雖然得到,怎麼樣?打折扣。譬如命裏有一個億,現在用不正當的手段拿到叁、四千萬,自己覺得不得了,其實你要不用這種非法的手段,你命裏得來是一個億,現在只得到叁、四千萬,打了對折都不止,你說冤不冤枉!如果你是善心善行,自己真的有德行,像古聖先賢一樣,雖然有大福報,自己生活還是很節儉,一點不浪費、不奢侈。拿自己的福報幫助一切苦難衆生,讓大家共同來享,你的福報就往上升,命裏本來一個億,可能到十個億、到一百個億。這得深信因果的人他才懂得,不爲自己,爲衆生。
佛告訴我們,大乘教裏面佛常講,幫助衆生第一德是什麼?是幫助衆生覺悟。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就幹這個事情嗎?釋迦佛一生,跟諸位說,叁種布施他修圓滿了。第一個財布施,釋迦牟尼佛每天出去托缽,全部財産叁衣一缽,他用什麼做財布施?諸位不知道,財有內財、有外財,我們一般人講財都是講外財,釋迦牟尼佛是用內財。內財是什麼?身體、智慧。每天講經教學教大家,要不要用身體,要不要體力?要,這是布施。釋迦牟尼佛沒有做買賣,沒有收學費,收學費就是有買賣的,有商業行爲,釋迦牟尼佛沒有。接受大衆的供養就是一缽飯而已,衣服破了,接受一件衣服,生病接受醫藥,四事供養,除這個之外一概不接受。內財布施,內財布施比外財的果報殊勝多了,所以他有財布施。天天幫助人,幫助人破迷開悟,這是法布施。對方果然明白了、覺悟了,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無畏布施。叁種布施天天在修,圓滿的在修學,做出這個好樣子來給我們看,所以佛的福慧圓滿。什麼叫修福,什麼叫修慧,我們就完全從他老人家身上看清楚、看明白了。
「威儀有則」一定要以釋迦牟尼佛爲標准、爲榜樣,我們得向他學習。爲什麼現在人學不到?就是不相信因果,相信不深,深信因果的人他能做得到。世尊可以做到,我爲什麼不能做到?出了家,在家同修有供養,供養爲什麼?他來修福的。我們自己沒有福報,我們怎麼辦?幫助他去修福報,這就對了。幫助他要知道,幫助他修最殊勝的果報,這就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近代有個好榜樣,印光大師,我學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四衆供養不少,這是祖師大德,他自己沒有用過一分錢,所有這些供養幹什麼去?印經布施,妙不可言!他不幹別的,專門幹這一樣,一門深入。他在蘇州搞個印刷廠,叫弘化社,印經書、印善書就拿這些錢。世間有時候也有災難,旱災、水災,嚴重的災害,他老人家也發心拿一點錢去救濟。救濟的錢從哪來?從印經的款項裏面撥出一點來做救濟,這個救災也是修福,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老法師的關房我去拜訪過,非常簡陋,兩間小房子,一個是臥室,一個小佛堂。小佛堂只供了一尊佛像,阿彌陀佛接引像,一對蠟臺,一個香爐,一杯水,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字「死」字,我看到了。這是在這個時代,印光大師很多同修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給我們做的樣子,這個時代的修行人,你看他的樣子就對了,你就沒錯。
他一再的告訴我們,在這個大時代裏,真正修行人建道場,小道場。道場要小小的,人要少少的,不要超過二十個人,生活容易,二、叁個有力的護法就夠了,你心是定的,不要求人。二十個人個個成就,那還得了!雖然如是,還得要有緣分。我常常講,我這一生沒有福報,沒有出家之前流浪,出家之後還是流浪。我常常想能在一個地方住下來,不要再動了,想了幾十年都想不到。什麼原因?自己沒有福報,別人的道場好,不能長久,中國古人所講「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這兩句話我體會得最深。住人家道場,叁年就得離開,人無千日好,一千日是叁年,就得要離開,緣如是。不過我還算是不錯,這邊緣沒有了,那邊緣又來了,沒有受到什麼苦難。從前李老師跟我講,「你倒不錯,廣結善緣」,是的,廣結善緣,「自己能成就,不能成就別人」。這是真的,爲什麼?成就別人要定在一個地方。哪有人聽一部經二、叁年就成就的?沒有。所以老師告訴我,還是要住在一個地方。我說我知道,那也是緣分,也是福報。我知道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哪一個不是住一個地方一生不下山成就的,像我這種到處流浪的沒有。我不是不知道,緣不足。無論是國內、國外,可以說我緣都非常好,但是找一個地方定下來,這個緣沒有,福報不夠,對個人沒有問題,幫助別人、成就別人就有困難。古時候有,有那種大德,建一個小道場供養你,讓你在這裏安居,成就你。現在沒有了,現在人都是湊熱鬧,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這麼多年來在全世界各處流浪,也成就了一樁事情,宣傳佛法,宣揚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文化,也起了一點作用,但是真正成就人不行。我常常講,真正成就人,中國古人常說,「十載寒窗,一舉成名」,至少要有個地方讓我們住下來十年。成就幾個人?最多十個人,能有十個人在一起學習經教,在一起念佛修行。我這個話說得很多,常常講,所以也有人寫信給我,想參加,我說不行,現在緣不具足,我還沒地方。原本我想到我的老家安徽省廬江縣,有一個古寺廟實際禅寺,方丈老和尚非常慈悲,希望我利用這個道場講經教學,他老人家護法,我非常喜歡。沒想到這個老人上個月往生了,你看這就是緣不成就。沒有個真正發心來護持的人你就沒辦法…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