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集)  2009/7/23  臺灣  檔名:12-47-6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一面,我們從第叁行念起:

  【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大乘八萬。小乘叁千。爲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出叁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導迷莫斯爲最。】

  我們讀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這次我們學習,特別選學一段「逆順十心」,大概也學得快圓滿,只剩下末後這一條,第十條「觀罪性空」,這條義理比較深。我們學習經教也有相當長的時間,事實上我們做不到,在道理上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一些,對修行來說,還是有必要的。這文裏面給我們講,「謂修行之人,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諸惡」。修行人,在此地專指學佛的人。行是行爲,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爲,也就是思想的行爲,言語是口的行爲,身體的造作,這屬于身的行爲。行爲再多,歸納起來總不外乎這叁大類,身口意,佛家叫叁業,就是叁種造業的工具,佛家的術語叫器具,現在叫工具,造業總不外乎這叁種。這叁種造作産生錯誤,也就是我們想錯了,我們念錯了(觀念錯誤),我們說錯、做錯了,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爲,這叫修行。

  錯誤的行爲統統修正過來,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他真的很用心在修正,但是還沒有做到圓滿,沒有做到圓滿,這樣的人我們就稱他作菩薩。菩薩修行沒有圓滿,修行圓滿我們就稱他作佛,所以佛、菩薩、凡夫是一回事情,沒有高下之分,這個理事我們都要明了。佛法是真平等,佛法裏面決定沒有迷信。佛是人修成的,每個人都能修成佛,所以佛在大乘教裏面常講,「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你說對不對?佛說得沒錯,只要我們把行爲修正過來,完全不犯錯誤。我們今天之所以變成凡夫,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今天不能成佛,也不能成菩薩,爲什麼?因爲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身語意叁業的造作,造作裏面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叫錯誤;身語意的造作,這裏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

  爲什麼我們會做錯誤,會帶著妄想分別執著?這裏說得很好,從無始來。這個無始是講時間,我們不是今天才迷的,也不是這一生才迷的,我們在六道裏面,不知道來回多少次了。外國人有從深度催眠當中回憶到過去生,有人回憶到八十多次,一次是一世,八十多世。八十多世大概有多少年?應該有叁、四千年,他已經輪回八十多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止,不止八十多次,所以說無始來,無始劫以來。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産生?是由于不知諸法本性空寂。諸法是一切法,小是我們的身心,展開是我們的宇宙,佛法講遍法界虛空界。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華藏世界,這是大世界,太大了。像這樣的華藏世界,在太虛空裏面不知道有多少,真的古聖先賢所謂「其大無外」,沒有邊際,「其小無內」,這句話都是講的法性、本性。

  很難得,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爲我們透出重要的信息。他說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沒有生滅)、本自具足,這話難懂,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法它欠缺,它是真正的大圓滿。衆生天天打妄想,想什麼它就變什麼,所以法界虛空界裏面的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想什麼就變現什麼,不可思議。這個事情說起來很玄、很難懂,想什麼變什麼,沒有不能的。于是我們感到迷惑,真的嗎?我們學習到此地,免不了懷疑。可是想到,這突然之間想到,小時候我們玩玩具,玩具裏面有萬花筒,萬花筒好像就有這個現象。萬花筒的構造很簡單,我們這個地方有同學放了一個擺在我這裏,這萬花筒。叁片玻璃,叁角形的,把它放在一起,放幾張碎紙片,不同顔色的碎紙片,你去轉動,它裏面就有很多圖案。你轉一萬次、轉十萬次,圖案的變化沒有兩個相同的,這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道理就很接近。我們在萬花筒上看到本自具足,你不動,它沒有,你一轉動,它就起變化。

  又告訴我們自性「本無動搖」,也就是說真心是靜的,真心是不動的。我們會動,會動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動,自性本定。定下來,這是真心現前,浮動,妄念在浮動,那不是真心,那是妄心。可是妄心在動,會影響外面的境界,境界跟著動;妄念在動,就好像我們轉動萬花筒,萬花筒裏面的境界就是我們現在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的心在動,它也在動,外面境界動,境隨心轉。

  惠能大師又告訴我們,「能生萬法」。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裏來的?我從哪裏來的?自性變的,自性裏頭本自具足。不動的時候沒有,一片寂光、一片光明,佛家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在科學裏面叫能量,它有無盡的能量,一動,念頭才一動,宇宙就出現,生命就出現,我就出現。不動的時候沒有,動的時候全出現,微微一動,宇宙就出現。雖出現,不是真的,本性空寂能生現相,但是現相還是空寂的,你可不能把它當真。它真的是幻相,《金剛經》上佛給我們舉的比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夢裏有沒有現相?有,醒過來還記得很清楚,你再仔細想想,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醒來就沒有了。正在作夢的時候有沒有?正在作夢的時候當然也不會有,哪裏是真的!我們現在就是在夢中,所以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講得很好,「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覺悟了就知道什麼?本性空寂。萬法,相有性空,事有理空,不是真的,是幻相。于是知道的人,在現象裏面他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就叫佛、就叫菩薩,他不是普通菩薩,法身菩薩。你以爲是有,那你就落在十法界裏面,你以爲有。你以爲真有,你想控製它,那就變成六道輪回。你想占有它,那就變成叁惡道,愈迷愈深,就這麼個道理。

  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對我們最大的恩德是什麼?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爲我們說破,讓我們了知諸法本性空寂,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像佛菩薩一樣的自在。什麼事情隨緣,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我們就過菩薩的日子。如果再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的話,那你就成佛了,就是我們學習這篇文字的題目所說的「妄盡還源」。還源什麼?回歸本性,回歸本性就是究竟圓滿佛,你就成佛,回歸本性。如果還是執著、還是分別,那就是底下講的廣造諸惡,這真的不是假的。你看看廣造,你想這個廣字,從什麼地方看?從起心動念。你看你一天到晚那個念頭,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念念不一樣,一個念頭是造一個業,你這一天起多少念頭?自己不知道。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一彈指有多少念頭?有叁百二十兆,這一彈指。這不廣嗎?言語、動作統統是罪業,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衆生」,閻浮提指我們地球,地球上這些居民,「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這句總說,下面給我們舉例子,「今則了知貪瞋癡等一切惡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顛倒,顛倒起于人我之見」,這是一段。不學佛不知道,我們在經教裏面才明白,佛菩薩告訴我們,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在佛法裏叫根本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煩惱的根。佛在一切經上常講,叫叁毒,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都是從它生的。這個東西幾時有的?怎麼會有的?無始劫來衆生一念不覺迷了,迷了的時候就把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是古印度梵語,它的意思就是帶著迷惑的自性。自性迷了之後,立刻就産生現相,這個現相是什麼?這個現相是阿賴耶叁細相裏面第二個。第一個是業相,業相就是動,一念不覺那是業相,把阿賴耶變成轉相,我們一般也叫見分,就是末那,阿賴耶叁細相裏面第二個。這裏面佛就給我們講,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頭一個是我見;第二個是我愛,諸位要曉得,我愛是貪,貪愛;第叁個是我慢,傲慢,我慢是瞋;第四個是我癡,我癡就是貪瞋癡這個癡,你看看貪瞋癡跟我同時出現的,出現在阿賴耶叁細相的第二相。一有這個相,馬上境界相就現前,相分現前,就是物質的現象,所以境界相就現前,相分,這是阿賴耶的叁細相。你看從迷惑變成精神的現象,貪瞋癡慢是精神現象,立刻又帶動物質的現象,宇宙生起來,宇宙變出來了,諸位要曉得,一念之間。一念記住,現在我們用秒算,一秒鍾裏頭是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念頭,這不能不知道。我們要常作如是觀,你才能夠還得了源,你才能真正把這個精神現象、物質現象放下。不但不再分別、不再執著,連起心動念也放下,那你就真的是妄盡還源,這很重要。

  一切惡行,無量無邊的惡行,都是從貪瞋癡慢變現出來,那是根。所以佛對治這個毛病,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戒是用來對貪的,定是用來對瞋的,慧是用來對癡的。轉變,轉貪瞋癡爲戒定慧,你真正入佛門,你真正跟十方如來走的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條路,叫成佛之道。所以常常要提醒,這個貪瞋癡念頭起來了,不好,不能讓它起來。慢是從瞋恚起來的,懷疑是從愚癡生起來的,只要這種念頭一生起來,我們怎麼辦?古大德教導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說老實話,它自然會起來,爲什麼?我們是凡夫,如果不起這個念頭,那你就是佛再來的,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不能讓第二個念頭相續,你要覺悟得快。怎麼覺悟?放下就覺悟。這放下不容易,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講放下,佛知道,我們也清楚,我是知道應該放下,它偏偏放不下。所以阿彌陀佛慈悲,爲我們開了一個特別法門,就是教我們一個最好轉變的方法。你不是放不下嗎?把念頭轉一轉,轉成什麼?轉成阿彌陀佛就對了。第一個念頭是妄念,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這對了。不起念則…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