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2009/7/23  台湾  档名:12-47-6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我们从第三行念起: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次我们学习,特别选学一段「逆顺十心」,大概也学得快圆满,只剩下末后这一条,第十条「观罪性空」,这条义理比较深。我们学习经教也有相当长的时间,事实上我们做不到,在道理上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一些,对修行来说,还是有必要的。这文里面给我们讲,「谓修行之人,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诸恶」。修行人,在此地专指学佛的人。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也就是思想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的造作,这属于身的行为。行为再多,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身口意,佛家叫三业,就是三种造业的工具,佛家的术语叫器具,现在叫工具,造业总不外乎这三种。这三种造作产生错误,也就是我们想错了,我们念错了(观念错误),我们说错、做错了,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这叫修行。

  错误的行为统统修正过来,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他真的很用心在修正,但是还没有做到圆满,没有做到圆满,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他作菩萨。菩萨修行没有圆满,修行圆满我们就称他作佛,所以佛、菩萨、凡夫是一回事情,没有高下之分,这个理事我们都要明了。佛法是真平等,佛法里面决定没有迷信。佛是人修成的,每个人都能修成佛,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说对不对?佛说得没错,只要我们把行为修正过来,完全不犯错误。我们今天之所以变成凡夫,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不能成佛,也不能成菩萨,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身语意三业的造作,造作里面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那就叫错误;身语意的造作,这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

  为什么我们会做错误,会带着妄想分别执着?这里说得很好,从无始来。这个无始是讲时间,我们不是今天才迷的,也不是这一生才迷的,我们在六道里面,不知道来回多少次了。外国人有从深度催眠当中回忆到过去生,有人回忆到八十多次,一次是一世,八十多世。八十多世大概有多少年?应该有三、四千年,他已经轮回八十多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止,不止八十多次,所以说无始来,无始劫以来。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产生?是由于不知诸法本性空寂。诸法是一切法,小是我们的身心,展开是我们的宇宙,佛法讲遍法界虚空界。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华藏世界,这是大世界,太大了。像这样的华藏世界,在太虚空里面不知道有多少,真的古圣先贤所谓「其大无外」,没有边际,「其小无内」,这句话都是讲的法性、本性。

  很难得,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为我们透出重要的信息。他说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没有生灭)、本自具足,这话难懂,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法它欠缺,它是真正的大圆满。众生天天打妄想,想什么它就变什么,所以法界虚空界里面的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想什么就变现什么,不可思议。这个事情说起来很玄、很难懂,想什么变什么,没有不能的。于是我们感到迷惑,真的吗?我们学习到此地,免不了怀疑。可是想到,这突然之间想到,小时候我们玩玩具,玩具里面有万花筒,万花筒好像就有这个现象。万花筒的构造很简单,我们这个地方有同学放了一个摆在我这里,这万花筒。三片玻璃,三角形的,把它放在一起,放几张碎纸片,不同颜色的碎纸片,你去转动,它里面就有很多图案。你转一万次、转十万次,图案的变化没有两个相同的,这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道理就很接近。我们在万花筒上看到本自具足,你不动,它没有,你一转动,它就起变化。

  又告诉我们自性「本无动摇」,也就是说真心是静的,真心是不动的。我们会动,会动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动,自性本定。定下来,这是真心现前,浮动,妄念在浮动,那不是真心,那是妄心。可是妄心在动,会影响外面的境界,境界跟着动;妄念在动,就好像我们转动万花筒,万花筒里面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在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的心在动,它也在动,外面境界动,境随心转。

  惠能大师又告诉我们,「能生万法」。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的,自性里头本自具足。不动的时候没有,一片寂光、一片光明,佛家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在科学里面叫能量,它有无尽的能量,一动,念头才一动,宇宙就出现,生命就出现,我就出现。不动的时候没有,动的时候全出现,微微一动,宇宙就出现。虽出现,不是真的,本性空寂能生现相,但是现相还是空寂的,你可不能把它当真。它真的是幻相,《金刚经》上佛给我们举的比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里有没有现相?有,醒过来还记得很清楚,你再仔细想想,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醒来就没有了。正在作梦的时候有没有?正在作梦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有,哪里是真的!我们现在就是在梦中,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悟,觉悟了就知道什么?本性空寂。万法,相有性空,事有理空,不是真的,是幻相。于是知道的人,在现象里面他不起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人就叫佛、就叫菩萨,他不是普通菩萨,法身菩萨。你以为是有,那你就落在十法界里面,你以为有。你以为真有,你想控制它,那就变成六道轮回。你想占有它,那就变成三恶道,愈迷愈深,就这么个道理。

  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对我们最大的恩德是什么?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破,让我们了知诸法本性空寂,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像佛菩萨一样的自在。什么事情随缘,决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我们就过菩萨的日子。如果再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的话,那你就成佛了,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字的题目所说的「妄尽还源」。还源什么?回归本性,回归本性就是究竟圆满佛,你就成佛,回归本性。如果还是执着、还是分别,那就是底下讲的广造诸恶,这真的不是假的。你看看广造,你想这个广字,从什么地方看?从起心动念。你看你一天到晚那个念头,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念念不一样,一个念头是造一个业,你这一天起多少念头?自己不知道。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弹指有多少念头?有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这不广吗?言语、动作统统是罪业,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阎浮提指我们地球,地球上这些居民,「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句总说,下面给我们举例子,「今则了知贪瞋痴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这是一段。不学佛不知道,我们在经教里面才明白,佛菩萨告诉我们,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在佛法里叫根本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烦恼的根。佛在一切经上常讲,叫三毒,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都是从它生的。这个东西几时有的?怎么会有的?无始劫来众生一念不觉迷了,迷了的时候就把自性变成阿赖耶。阿赖耶是什么?阿赖耶是古印度梵语,它的意思就是带着迷惑的自性。自性迷了之后,立刻就产生现相,这个现相是什么?这个现相是阿赖耶三细相里面第二个。第一个是业相,业相就是动,一念不觉那是业相,把阿赖耶变成转相,我们一般也叫见分,就是末那,阿赖耶三细相里面第二个。这里面佛就给我们讲,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头一个是我见;第二个是我爱,诸位要晓得,我爱是贪,贪爱;第三个是我慢,傲慢,我慢是瞋;第四个是我痴,我痴就是贪瞋痴这个痴,你看看贪瞋痴跟我同时出现的,出现在阿赖耶三细相的第二相。一有这个相,马上境界相就现前,相分现前,就是物质的现象,所以境界相就现前,相分,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你看从迷惑变成精神的现象,贪瞋痴慢是精神现象,立刻又带动物质的现象,宇宙生起来,宇宙变出来了,诸位要晓得,一念之间。一念记住,现在我们用秒算,一秒钟里头是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念头,这不能不知道。我们要常作如是观,你才能够还得了源,你才能真正把这个精神现象、物质现象放下。不但不再分别、不再执着,连起心动念也放下,那你就真的是妄尽还源,这很重要。

  一切恶行,无量无边的恶行,都是从贪瞋痴慢变现出来,那是根。所以佛对治这个毛病,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戒是用来对贪的,定是用来对瞋的,慧是用来对痴的。转变,转贪瞋痴为戒定慧,你真正入佛门,你真正跟十方如来走的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条路,叫成佛之道。所以常常要提醒,这个贪瞋痴念头起来了,不好,不能让它起来。慢是从瞋恚起来的,怀疑是从愚痴生起来的,只要这种念头一生起来,我们怎么办?古大德教导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说老实话,它自然会起来,为什么?我们是凡夫,如果不起这个念头,那你就是佛再来的,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不能让第二个念头相续,你要觉悟得快。怎么觉悟?放下就觉悟。这放下不容易,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讲放下,佛知道,我们也清楚,我是知道应该放下,它偏偏放不下。所以阿弥陀佛慈悲,为我们开了一个特别法门,就是教我们一个最好转变的方法。你不是放不下吗?把念头转一转,转成什么?转成阿弥陀佛就对了。第一个念头是妄念,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这对了。不起念则…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