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一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一集)  2009/7/24  台湾  档名:12-47-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倒数第三行看起: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这是《华严经》上的一句经文。前面我们学习了贤首大师的教诲,大师在此地引经作证,这些话不是他的意思,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真实教诲。《华严》是经中之王,早年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介绍给我,他是哲学家,他用他的角度来观察,这《华严经》是诸佛如来一切经的概论,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性。佛在这个经上不止一次,多次的劝导我们,十方菩萨圆成佛道,没有一个不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悟的。所以告诉我们,『戒是无上菩提本』,像一棵树一样,它是根,它是本。「无上菩提」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从哪里得的?从戒行当中修成的。如果我们疏忽戒行,怎么可能有成就?根本的根本是三皈、五戒、十善,现代学佛的同学疏忽了。不但是我们这一代,我们从《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看到,那是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就非常感叹,无论是在家、出家,佛弟子已经不重视戒律。我们再看前面所学的贤首国师的教诲,贤首国师是唐朝初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五、六百年。他老人家在前面讲「正教陵夷,传授浇讹师于己见,致使教无纲纪,滥挹淳流」,一千五百年前已经看出这个迹象。

  而世尊在五五百年教诲当中讲得更清楚,佛说佛灭度之后,第一个五百年「戒律成就」,持戒的人多,遵照佛教诲修行的人都很如法。可是到第二个五百年,就不如第一个五百年,还行,第二个五百年「禅定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来是世尊的像法时期,所以中国的佛教几乎全是禅宗,禅定成就。第三个五百年,佛讲「多闻成就」,这个意思是什么?大家着重在经典的研究,把真正修行疏忽,所以在中国形成十个宗派。世间法里面称赞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十个宗派兴起,各个宗派祖师大德讲经说法,著作等身,真正修行证果的人不多了,不是没有,不多。第四个五百年「塔庙成就」,研究经教的人少,修福的人多,建庙、建道场。到第五个五百年什么成就?「斗诤成就」,也叫斗诤坚固。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二千五百五十年之后,没错,佛讲得一点都不错!现在佛门斗诤坚固,彼此不服,我不服你,你不服我。门户之见很深,同行相忌,嫉妒、障碍,因此福也没有了。我们现代是第六个五百年刚刚开始,佛法每况愈下。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说冬天过去了,春天就又来了,这倒是一个喜信,否极泰来。是不是佛法从今之后衰,衰到极处是不是又能够兴旺起来?兴旺起来肯定又是戒律成就,这就兴旺起来了。五五百年是个周期,循环,这个周期最后结束是不是又回到头?要是回到头,好!现在众生还没觉悟,我们看看可不可能觉悟?有此可能。为什么?必须经历一次严重的灾难,大家醒过来,觉悟了,要好好的认真学习。像这个世间法里面,大家把古圣先贤、佛菩萨的教诲疏忽了一个世纪,一百年。有人真干的极少数,大多数人,我们不学佛的人不算,学佛的人,大多数学佛的人都着重在形式,没有着重在实质,我们一般讲不老实、不认真。

  学佛的人,哪一个人敢讲我成佛有把握,甚至于说我往生有把握,不敢讲。八十、九十的老和尚,我年轻的时候请教过,「老法师,老和尚,你念佛往生有把握吗?」都摇头,没有把握,这说真话。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断,世缘没有真正放下,这是障碍。从理论上讲,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众生跟佛没有差别,转凡成圣从理上讲是一念之间,放下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菩提树下把妄想分别执着一念顿舍,全放下,他就成佛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念顿舍,舍得干净就圆满菩提,这是他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要能像他一样,一下放下不就成就了吗?这个话在我们分上说得容易,做起来真不容易,谁不想放下,谁不想立地成佛,为什么成不了?为什么放不下?烦恼习气太重,这是放不下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对事实真相不了解,诸法实相,所以那个放下的心不真、不恳切。佛慈悲,当年住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为什么?为的是把诸法实相讲清楚、讲明白。众生真是听清楚、听明白,他放下的决心就生起来了。

  了解事实真相,应该放下,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而是我们迷失了自性,以为真有,错了。在这些幻相里面,大乘经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把梦幻泡影当作真的,真有这桩事情,拼命执着它、分别它。没有六道轮回,自己制造个六道轮回;没有十法界,自己制造十法界。这才是事实真相,十法界、六道本来没有,现在有没有?给你讲真话,现在还是没有;你认为有的,那有是个幻相,是个梦中的境界不是真的。真正明白、通达、了解,自然就很容易放下,不再执着!知道我们无始劫来到今天,在六道里打滚,搞生死轮回,苦不堪言,叫自作自受,冤枉吃的这些辛苦。这是世尊大慈大悲讲经说法的目标、讲经说法的用意,我们不能不知道。再说佛有没有真的说法?没有,我们错了,把我们错处点醒,如此而已。真的明了、搞清楚叫解悟,解悟得不得到受用?不得真受用。为什么?出不了轮回,出不了十法界。那要怎么样?证悟。解悟之后,解悟是看破,看破之后要放下,放下就是证悟,真得受用,真得利益。悟了之后那个戒不要人劝,你自自然然全都做到。

  从哪里做?佛法里面教导我们从三皈、五戒、十善做,所以三皈、五戒、十善是根本的根本。三皈是总纲领、总原则,皈依佛,佛是什么?佛是觉,皈是回头。我们不觉,迷了,迷而不觉,佛教导我们皈依佛。这个佛,诸位一定要知道,自性佛,不是外面的佛,佛是自己!所以皈依要懂得皈依自性三宝,你是真皈依,不是皈依外面的。外面你要记住,大小乘经论里面佛都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外求法那叫外道。你看学佛学了多少年变成外道,自己还不知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这个没有用,你功夫不会得力。要皈依自性三宝,自性觉就是自性佛,自性弥陀,自性释迦,自性毘卢遮那,这个道理要懂。释迦是什么?你要知道名号的含义,释迦是能仁,印度称释迦牟尼佛,翻成中国意思,释迦是仁慈的意思,对待一切众生能有仁慈的心,这叫释迦;牟尼是清净的意思,对待自己。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清净、慈悲就是自性觉,就是自性佛,你看这个意思多好,你真的皈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这都是梵文,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眼见色觉而不迷,耳闻声觉而不迷,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够觉而不迷,叫皈依佛,这真的皈依。所以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儒家讲「诚意正心」,这个正字里面意思就是诚意正心,真诚,正念,没有邪思,正而不邪,自性正。这是皈依法,皈依自性法宝,就是中国老祖宗所讲的「诚意正心」。皈依僧,僧也是自性僧宝,是什么?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决定没有染污,什么叫染污?生烦恼就叫染污。中国古人讲七情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你在这上面起心动念就染污,分别执着是严重染污。僧的意思是不染,净而不染。七情是你动心,七情是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个欲就是五欲,我们起这个念头就染了,心就不清净。

  所以佛法修行,三皈依叫佛法僧三宝,觉正净是总原则、总纲领,用什么方法来修成?用十善、用戒律。十善也是戒律,是最根本的戒律,《十善业道经》上,佛讲得很清楚,从人天法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依它做根本。十善我们怎么落实?我们用《弟子规》落实它,我们用《感应篇》来落实它,我们用古圣先贤,包括许多宗教创始的这些大师、大德们的教诲,总不外乎伦理的、道德的、因果的,这些教诲来落实。为什么?因为它们全部都是性德,都是自性自然流露的。记住,不是创作、不是发明,不是制作这些教条牵着我们鼻子走,不是的,我们这样想,我们就全错了。特别是佛门里面,这些大师、大德都已经做到无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怎么会牵着我们鼻子走?他怎么会干涉我们的行为?这些戒律、这些规矩,我们必须肯定、必须能体会到,它是我们自性性德的自然流露,你能体会到这个层次,你就欢喜接受,你就会依教奉行,天天拿这个标准来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罪过?戒律是标准,一展开都符合,欢喜,我今天做得不错。展开一看,许多应该做的没做,不应该做的都做了,违背性德,错了,自己要认错,要忏悔,忏悔是什么?改过,后不再造。无上菩提是佛证得的,正等正觉是菩萨证得的,正觉是阿罗汉证得的。菩萨以上可以称菩提,可是世尊在经典上,有的时候阿罗汉证得的也称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我们要懂得这些意思,没有一个是不从持戒上修成的。

  凡夫迷失自性太久,佛菩萨、祖师大德常讲,无量劫我们在轮回里面循环打转,迷失自性太久太深,所以养成烦恼习气。这种烦恼习气,世间有些圣贤把它称之为禀性,也有道理。而在佛法里面,它不称禀性,它称为俱生烦恼,不是你这一生学的,是你前世带来的。俱生跟着你出生一起带来,过去生中的烦恼习气愈染愈深。要知道本性里头没有,习性里头有,这是属于过去生中的习性,贪瞋痴慢疑恶见是俱生烦恼。现前的烦恼,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眼见色、耳闻声,顺着自己的意思就生欢喜心,诸位要知道,欢喜也是情执,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起瞋恚。欢喜起贪心,就贪,希望得到,不欢喜的希望离开,这是什么?这是造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什么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