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一集) 2009/7/24 臺灣 檔名:12-47-6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一面倒數第叁行看起:
【華嚴經雲。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這是《華嚴經》上的一句經文。前面我們學習了賢首大師的教誨,大師在此地引經作證,這些話不是他的意思,是十方叁世諸佛菩薩的真實教誨。《華嚴》是經中之王,早年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介紹給我,他是哲學家,他用他的角度來觀察,這《華嚴經》是諸佛如來一切經的概論,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性。佛在這個經上不止一次,多次的勸導我們,十方菩薩圓成佛道,沒有一個不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悟的。所以告訴我們,『戒是無上菩提本』,像一棵樹一樣,它是根,它是本。「無上菩提」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從哪裏得的?從戒行當中修成的。如果我們疏忽戒行,怎麼可能有成就?根本的根本是叁皈、五戒、十善,現代學佛的同學疏忽了。不但是我們這一代,我們從《印光大師文鈔》裏面看到,那是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就非常感歎,無論是在家、出家,佛弟子已經不重視戒律。我們再看前面所學的賢首國師的教誨,賢首國師是唐朝初年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五、六百年。他老人家在前面講「正教陵夷,傳授澆訛師于己見,致使教無綱紀,濫挹淳流」,一千五百年前已經看出這個迹象。
而世尊在五五百年教誨當中講得更清楚,佛說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五百年「戒律成就」,持戒的人多,遵照佛教誨修行的人都很如法。可是到第二個五百年,就不如第一個五百年,還行,第二個五百年「禅定成就」。佛法傳到中國來是世尊的像法時期,所以中國的佛教幾乎全是禅宗,禅定成就。第叁個五百年,佛講「多聞成就」,這個意思是什麼?大家著重在經典的研究,把真正修行疏忽,所以在中國形成十個宗派。世間法裏面稱贊是佛教的黃金時代,十個宗派興起,各個宗派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著作等身,真正修行證果的人不多了,不是沒有,不多。第四個五百年「塔廟成就」,研究經教的人少,修福的人多,建廟、建道場。到第五個五百年什麼成就?「鬥诤成就」,也叫鬥诤堅固。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二千五百五十年之後,沒錯,佛講得一點都不錯!現在佛門鬥诤堅固,彼此不服,我不服你,你不服我。門戶之見很深,同行相忌,嫉妒、障礙,因此福也沒有了。我們現代是第六個五百年剛剛開始,佛法每況愈下。但是也有一種說法,說冬天過去了,春天就又來了,這倒是一個喜信,否極泰來。是不是佛法從今之後衰,衰到極處是不是又能夠興旺起來?興旺起來肯定又是戒律成就,這就興旺起來了。五五百年是個周期,循環,這個周期最後結束是不是又回到頭?要是回到頭,好!現在衆生還沒覺悟,我們看看可不可能覺悟?有此可能。爲什麼?必須經曆一次嚴重的災難,大家醒過來,覺悟了,要好好的認真學習。像這個世間法裏面,大家把古聖先賢、佛菩薩的教誨疏忽了一個世紀,一百年。有人真幹的極少數,大多數人,我們不學佛的人不算,學佛的人,大多數學佛的人都著重在形式,沒有著重在實質,我們一般講不老實、不認真。
學佛的人,哪一個人敢講我成佛有把握,甚至于說我往生有把握,不敢講。八十、九十的老和尚,我年輕的時候請教過,「老法師,老和尚,你念佛往生有把握嗎?」都搖頭,沒有把握,這說真話。爲什麼?煩惱習氣沒斷,世緣沒有真正放下,這是障礙。從理論上講,我們很清楚、很明白,衆生跟佛沒有差別,轉凡成聖從理上講是一念之間,放下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菩提樹下把妄想分別執著一念頓舍,全放下,他就成佛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念頓舍,舍得幹淨就圓滿菩提,這是他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要能像他一樣,一下放下不就成就了嗎?這個話在我們分上說得容易,做起來真不容易,誰不想放下,誰不想立地成佛,爲什麼成不了?爲什麼放不下?煩惱習氣太重,這是放不下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對事實真相不了解,諸法實相,所以那個放下的心不真、不懇切。佛慈悲,當年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爲什麼?爲的是把諸法實相講清楚、講明白。衆生真是聽清楚、聽明白,他放下的決心就生起來了。
了解事實真相,應該放下,爲什麼?自性裏頭沒有這些東西,而是我們迷失了自性,以爲真有,錯了。在這些幻相裏面,大乘經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把夢幻泡影當作真的,真有這樁事情,拼命執著它、分別它。沒有六道輪回,自己製造個六道輪回;沒有十法界,自己製造十法界。這才是事實真相,十法界、六道本來沒有,現在有沒有?給你講真話,現在還是沒有;你認爲有的,那有是個幻相,是個夢中的境界不是真的。真正明白、通達、了解,自然就很容易放下,不再執著!知道我們無始劫來到今天,在六道裏打滾,搞生死輪回,苦不堪言,叫自作自受,冤枉吃的這些辛苦。這是世尊大慈大悲講經說法的目標、講經說法的用意,我們不能不知道。再說佛有沒有真的說法?沒有,我們錯了,把我們錯處點醒,如此而已。真的明了、搞清楚叫解悟,解悟得不得到受用?不得真受用。爲什麼?出不了輪回,出不了十法界。那要怎麼樣?證悟。解悟之後,解悟是看破,看破之後要放下,放下就是證悟,真得受用,真得利益。悟了之後那個戒不要人勸,你自自然然全都做到。
從哪裏做?佛法裏面教導我們從叁皈、五戒、十善做,所以叁皈、五戒、十善是根本的根本。叁皈是總綱領、總原則,皈依佛,佛是什麼?佛是覺,皈是回頭。我們不覺,迷了,迷而不覺,佛教導我們皈依佛。這個佛,諸位一定要知道,自性佛,不是外面的佛,佛是自己!所以皈依要懂得皈依自性叁寶,你是真皈依,不是皈依外面的。外面你要記住,大小乘經論裏面佛都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外求法那叫外道。你看學佛學了多少年變成外道,自己還不知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這個沒有用,你功夫不會得力。要皈依自性叁寶,自性覺就是自性佛,自性彌陀,自性釋迦,自性毘盧遮那,這個道理要懂。釋迦是什麼?你要知道名號的含義,釋迦是能仁,印度稱釋迦牟尼佛,翻成中國意思,釋迦是仁慈的意思,對待一切衆生能有仁慈的心,這叫釋迦;牟尼是清淨的意思,對待自己。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慈悲,清淨、慈悲就是自性覺,就是自性佛,你看這個意思多好,你真的皈依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都是梵文,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眼見色覺而不迷,耳聞聲覺而不迷,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夠覺而不迷,叫皈依佛,這真的皈依。所以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儒家講「誠意正心」,這個正字裏面意思就是誠意正心,真誠,正念,沒有邪思,正而不邪,自性正。這是皈依法,皈依自性法寶,就是中國老祖宗所講的「誠意正心」。皈依僧,僧也是自性僧寶,是什麼?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時時刻刻保持清淨,決定沒有染汙,什麼叫染汙?生煩惱就叫染汙。中國古人講七情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你在這上面起心動念就染汙,分別執著是嚴重染汙。僧的意思是不染,淨而不染。七情是你動心,七情是什麼?喜怒哀樂愛惡欲,那個欲就是五欲,我們起這個念頭就染了,心就不清淨。
所以佛法修行,叁皈依叫佛法僧叁寶,覺正淨是總原則、總綱領,用什麼方法來修成?用十善、用戒律。十善也是戒律,是最根本的戒律,《十善業道經》上,佛講得很清楚,從人天法到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依它做根本。十善我們怎麼落實?我們用《弟子規》落實它,我們用《感應篇》來落實它,我們用古聖先賢,包括許多宗教創始的這些大師、大德們的教誨,總不外乎倫理的、道德的、因果的,這些教誨來落實。爲什麼?因爲它們全部都是性德,都是自性自然流露的。記住,不是創作、不是發明,不是製作這些教條牽著我們鼻子走,不是的,我們這樣想,我們就全錯了。特別是佛門裏面,這些大師、大德都已經做到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他怎麼會牽著我們鼻子走?他怎麼會幹涉我們的行爲?這些戒律、這些規矩,我們必須肯定、必須能體會到,它是我們自性性德的自然流露,你能體會到這個層次,你就歡喜接受,你就會依教奉行,天天拿這個標准來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罪過?戒律是標准,一展開都符合,歡喜,我今天做得不錯。展開一看,許多應該做的沒做,不應該做的都做了,違背性德,錯了,自己要認錯,要忏悔,忏悔是什麼?改過,後不再造。無上菩提是佛證得的,正等正覺是菩薩證得的,正覺是阿羅漢證得的。菩薩以上可以稱菩提,可是世尊在經典上,有的時候阿羅漢證得的也稱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我們要懂得這些意思,沒有一個是不從持戒上修成的。
凡夫迷失自性太久,佛菩薩、祖師大德常講,無量劫我們在輪回裏面循環打轉,迷失自性太久太深,所以養成煩惱習氣。這種煩惱習氣,世間有些聖賢把它稱之爲禀性,也有道理。而在佛法裏面,它不稱禀性,它稱爲俱生煩惱,不是你這一生學的,是你前世帶來的。俱生跟著你出生一起帶來,過去生中的煩惱習氣愈染愈深。要知道本性裏頭沒有,習性裏頭有,這是屬于過去生中的習性,貪瞋癡慢疑惡見是俱生煩惱。現前的煩惱,根塵相接觸的時候,眼見色、耳聞聲,順著自己的意思就生歡喜心,諸位要知道,歡喜也是情執,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起瞋恚。歡喜起貪心,就貪,希望得到,不歡喜的希望離開,這是什麼?這是造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什麼念…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