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頭?分別執著,他就造業。造業就會有果報,爲什麼?果報是從心想生。你心地善、善良,善良是什麼?善良的人不爲自己,爲別人。真正立志,覺悟了,我這一生到這世界來,不爲自己,我要爲衆生服務,全心全力奉獻給衆生,這是菩薩行,不爲自己。學佛的人爲正法久住,爲弘法利生,這是菩薩,這不是普通人。從哪裏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己從什麼地方做起?從持戒、修定、開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從這裏做起。修戒定慧就是對付貪瞋癡,不是別人,自己的事情。貪瞋癡是無量劫來習染的惡習氣,必須認真努力去修戒定慧,養成一個與自性性德相應的善法,把這些妄心裏面不善的惡習氣,把它淘汰得幹幹淨淨,這就成功了。

  『應當具足持淨戒』,「應當」是勸勉我們,「具足」是圓滿的,不是做一半,做到位還不行,得圓滿到位,這個很重要。戒律清淨了,心就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能幫助自己提升靈性。諸位要記住,提升靈性要靠智慧,不再造罪業。沒有智慧的人,你用的是妄心,也就是說煩惱習氣當家做主,它叫你做惡業,不是叫你做善業。再看看下面一句,大師引用《梵網經》上的話:

  【梵網經雲。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這個『是』就是戒律,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修菩薩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個地方用『微塵』來形容,「微塵」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由此可知,佛菩薩多,太多太多了,他們能成菩薩、能成佛果,靠什麼?靠戒律。我們再說得明白一點,靠《弟子規》,靠《感應篇》,靠《十善業》,我們決定不能輕視。大家在一塊共修修什麼?就修這個,生活在一起,天天在一起,曆事煉心。特別在人事環境裏面,大家在一塊相處,修清淨心,學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總綱領。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十善業一展開,你看看前面大師告訴我們,「大乘八萬,小乘叁千」,小乘人講叁千威儀,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從哪裏來的?都是從十善業道來的。十善業道歸納起來十條,展開八萬四千,再展開無量無邊,十善全包了。修行行門裏面抓到這個綱領,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們再看,底下引用《起信論》:

  【起信論雲。以知法性體無毀禁。是故隨順法性行屍波羅蜜。】

  『以知』,這個「以」跟已經的意思相通。我們在經教裏面聽到佛菩薩的教誨,知道法性是圓滿的,法性就是本性,就是自性。菩薩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的什麼性?就是見的法性。真正知道『性體無毀禁』,「毀」就是毀犯,「禁」就是禁戒,法性體裏面有沒有?沒有。這兩個字也可以代表法性裏面沒有絲毫染汙,沒有絲毫過失,找不到,沒有絲毫缺陷,它是圓滿的。惠能大師見性了,告訴我們,「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大圓滿,這裏頭沒有一絲毫不善。所以菩薩『是故隨順法性行屍波羅蜜』,「屍」是屍羅,印度話翻成中文就是持戒。梵語「檀那」,中文翻成布施;梵語「屍羅」,中文翻成持戒。所以持戒是隨順法性,好!隨順性德。下面具體舉幾個例子給我們說:

  【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

  法性裏頭沒有『殺』的念頭,也沒有殺的這種行爲,自性裏頭不殺,自性裏頭沒有『盜』,自性裏頭沒有『淫』,自性裏頭沒有『妄語』。這四條叫四根本大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是根本戒,性德裏頭沒有。

  【遠離貪瞋欺詐谄曲邪見。】

  這四條自性裏也沒有,我們現在有,這是從哪裏來的?殺盜淫妄、貪瞋癡慢從哪來的?習性,不是本性,本性裏沒有,習性裏頭有。這個東西要舍掉,你要不舍掉它,它是障礙你修行證果的關卡。你爲什麼不能夠修行證果?根本原因在此地,所以修行人必須要把它放下。放下有困難嗎?沒困難。困難在什麼地方?困難在你沒覺悟,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是本性本善,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什麼是本善?沒有這些東西叫本善,有這些東西就不善。底下這四樁事情都屬于貪瞋癡的,講一個『貪』,講一個『瞋』,『欺詐、谄曲』,欺詐是欺騙人,這裏頭有貪、有瞋;谄媚,委屈自己巴結別人,這裏頭有貪瞋癡。『邪見』就是愚癡,這個自性裏頭沒有,必須要知道,都是習性,無始劫來在六道裏頭染的這些習氣。一定要知道我們過去生中在天上生活過,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我們都住過,說不定也做過天王;往下去看,畜生、餓鬼、地獄,我們也去過。不但去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細心想想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在六道,沒出離六道,你肯定是在下叁道住的時間久,上叁道住的時間很短。

  這話我們想想真有道理,爲什麼?看看我們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你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不就明白了嗎?善念多感應叁善道,惡念多就是叁惡道。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想想自己念頭。什麼是惡念?自私自利就是惡念,自私自利一定牽連著損人利己,他就造惡業了。特別是《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諸位拿來一對照,我們馬上就能發現,這是找個標准。沒有標准,我們愚癡,我們沒有辦法見到自己的過失;有標准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些我觸犯了,明了之後要改、要忏悔,再小的動物都不能殺害,蚊蟲螞蟻不可以殺害。我們也曾經做過蚊蟲螞蟻,業報,不但不能殺害,對牠還尊敬。我們對于一切衆生,起一個念頭,占他一點小便宜,這個念頭是什麼?這個念頭是盜,盜心不能有。人生在世間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我們念佛才能生淨土。如果還有這些邪念,還有這些不善的心行,佛號念得再好,極樂世界沒分。爲什麼?佛在《彌陀經》上講得很好,那個世界裏面的居民都是上善之人,「皆是上善俱會一處」。那個一處是極樂世界,我們不是上善,你怎麼能去得了?佛號念得再多,我們的心行不善就去不了。我們的心行善決定得生,心行善是什麼?心裏沒有這些東西,殺盜淫妄沒有,不但沒有這個行爲,念頭都沒有,「貪瞋、欺詐、谄曲、邪見」也沒有,這個人決定得生淨土。下面這幾句說得好:

  【亦應遠離愦鬧。少欲知足。】

  繁華的地方、熱鬧的地方要知道離開,爲什麼?那個地方磁場不好,不清淨。我們自己沒有功力、沒有定力,常常在這些地方,你能不造業嗎?現在在這個時代,科技發達,信息便捷,交通便捷,佛經上講的「阿蘭若」,在現在幾乎找不到。深山裏面電視、網絡都能收到,這裏面的內容跟此地講的愦鬧是ㄧ個意思。所以真正修行人不需要知道世間這些事,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遠離是什麼意思?少煩少惱。『遠離愦鬧,少欲知足』,熱鬧的場所,修行人要知道遠離,爲什麼?這些磁場不好,我們自己定功不夠,肯定要被染汙。佛經裏面常說的「阿蘭若處」,現在這個世間找不到,爲什麼?科技發達,交通方便,旅遊的人也太多。由于媒體的進步,衛星、網絡,高山、深山裏面都不例外,真正修道人要想得個清淨修行的處所,你不能不知道,要遠離。從前寺院叢林都建在深山裏面,朝山的人從山下走到道場,要走一、二天才能走到,這上山沒有車、沒有電話、沒有電視,也沒有報紙雜志,所以他心得清淨。現在困難,寺院叢林都有電視、都有網絡,能收看到衛星電視,公路開上去,甚至于還有纜車,上山非常方便。這對于修行人來講是個可悲的事情,他接受染汙的緣統統具足。

  我們想到印光老法師,他給我們的教誨,愈想愈有道理。深山建個小茅蓬,不要開馬路,甚至于電燈都不需要,電話就更不必了,那是真正佛門修行的小道場,人數不要多,十幾個人。我們看到早年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裏面告訴我們,他們的小道場總共就十二個人,在一起念佛,十二個人統統成就,還得了嗎?圓滿功德。我們知道的,淨宗初祖慧遠大師的道場,是東晉時代在江西廬山,他在山上建個念佛堂,以虎溪爲界,進去的人不下山,志同道合一百二十叁個人,個個成就,淨宗第一道場。我們現在生在亂世,福報比不上祖師,印祖告訴我們,二十個人可以了,小道場,真成就。放下萬緣,「少欲知足」,只要生活能過得去就行,真正做到「于人無爭,于世無求」,這才能夠一心向道。

  【乃至小罪心生大怖。】

  對『小罪』都犯得這麼重,小罪是指什麼?指起心動念,並沒有行爲。一個不善的念頭起來,心裏就很恐怖,爲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警惕自己,不起一個惡念,對自己、對衆生不起惡念。小小戒都得要看重,絕不能聽一般人說小小戒可舍,沒有什麼關系,你把四重戒做好就不錯。真正修道人,希望自己身心能夠達到純淨純善,小戒、小罪累積起來就是大罪,破戒了,果報不堪設想,所以常常有恐怖的感覺。

  【不得輕于如來所製禁戒。】

  佛所製定的戒律,實際上就是佛陀在世日常生活的行誼,記錄下來就是戒律、就是威儀。小戒、小罪多半是講威儀的,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想做到「學爲人師,行爲世範」,你要給別人做個好樣子,你就不能有缺陷,你要做得圓滿,你要做到盡善盡美,要用這個做標准,要有真智慧,戒律才能做得圓滿。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在深山修行好修;如果在都市弘法利生,你接觸的面很廣,接觸的人很複雜,那你要應付得面面周到,這是大學問,這是真智慧,叫通權達變。所以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有開遮持犯,爲了接引衆生,爲了成就衆生,有時候戒有開緣,接引方便。所以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戒律該開的時候開,該禁的時候禁,該禁的時候決定不許可開,該開的時候它不許你禁。這裏頭有個原則,開緣絕對是利益衆生。經裏面舉例子,比丘在行路的當中,遇到獵人,獵人要殺一個兔子,看到一個兔子,走到叁叉路口,不曉得跑…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