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叁時系念佛事,每一堂確實都有鬼神往生,生天的更多。接受佛法的熏修,累積功德的,那不勝枚舉。他們根性鈍的,利的早就成就了,根性鈍的也在認真努力積功累德,求生善處。不像人,人間現在不相信古聖先賢的話,排斥宗教,迷惑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罪業。我們看底下這幾句話,賢首大師是唐朝初年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四百多年,將近一千五百年,已經就看得這麼清楚。
【傳授澆訛師于己見。】
爲什麼?威儀有則疏忽了,換句話說,不能爲社會大衆做好榜樣,所以社會大衆對佛法失去信心。
【致使教無綱紀。濫挹淳流。得失齊舉。妄參真淨。】
這十六個字把現在佛教裏面的狀況說盡了。佛法衰,社會亂,衆生苦,連帶關系。佛法是教育,人是教得好的,人也會教壞,看你怎麼教法。聖賢教誨是把人教好,聖賢東西不要了,用現在一般人的思想來教,把人全教壞了。『綱』是綱領,『紀』是秩序。綱領失掉了,佛法的總綱領叁學六度,世間法的總綱領,在中國《大學》裏面所講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叁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沒有了。『濫挹』是隨便阻撓破壞,『淳流』是善良的人,好事、善良的風俗習慣,隨便破壞,隨便的去障礙、去阻撓。『得失齊舉』,讓一般人沒有能力辨別得失,沒有能力體會到『真淨』,這個問題嚴重了。
總的來說,現在的社會,宗教普遍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大家疏忽了經教,疏忽了教育,只著重在形式上,儀規形式著重在這些地方。被社會知識分子批評是迷信,我們細細想想是不是迷信?真是迷信。可是你從經典上下手,它不是迷信。不但佛教經典,我接觸許多宗教經典,我可以說,一切宗教經典裏面所說的,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倫理、道德、因果,現在學術界裏面所講的哲學、科學。經典所說不外乎這五個科目,這哪裏是迷信!經典只念不講解、不學習,變成迷信,變成一般人祈福消災的一種工具。我有災,我要念多少部經,災就消掉了。能不能消掉?不能。爲什麼?有口無心,它不能相應。念,念熟了之後,你心裏的境界轉過來,災就消掉;你轉不過來,消不掉。譬如《十善業道經》念了之後,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了善惡標准,把自己的惡轉變成善,災就消掉。你得會轉變,真正把經教裏面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經教裏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爲,這真學佛,真管用。
現在最難的是如何能叫社會大衆,對佛法、對宗教能生起信心,這真正是大難之難。在這個時代很不容易,現在這個時代科學挂帥,開口閉口符不符合科學,科學最重視的一個是證據,拿證據來。證據就是典型、就是榜樣,所以我們在今天,自行化他,一定要真幹,做出樣子來,大家相信,光講不行,要做。早年孔子跟釋迦牟尼佛,都屬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聖人。現在人的思想樣樣創新,輕視古聖先賢的教誨,認爲他們落伍,他們不適合時代。其實這兩句話意思非常之深,這兩句話是真話不是假話,兩句話的義理深廣無盡。我們也是學習了多少年,幾十年,才真正體會到這兩句話的含義。照現在社會上一般的思惟邏輯,確實佛門無論在家出家,就像賢首國師講的這個樣子。
【故令初學觸事成非。】
這裏說的是唐朝初年,已經就有這個弊端,現在一千五百年,積非成是,所以難。爲什麼『觸事成非』?總的來說,沒有能認真依教奉行,在解釋經典,指導修行,用自己的意思,錯了。自己沒開悟,開悟沒有問題,開悟之後,你的意思跟諸佛如來的意思一定是貫通的,是從自性裏流出來的,沒問題。沒開悟不行,沒開悟是什麼?是你意識心裏面生的東西,是你的阿賴耶、末那、意識,這裏面錯誤可就多了。爲什麼?你沒有離開煩惱,你還是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幹涉你的見解,幹涉你的言行,所以教初學觸事成非。
【不依經律。混亂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
這真可悲!世尊在《佛藏經》上說,「佛子(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話說得很重。這個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無論出家在家,學佛要依次第,像念書一樣,先念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能夠躐等,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他老人家當年在世,叁十歲開悟,第一部經是在定中講的,所以現在有些人不承認,這部經就是《華嚴經》。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說叁七二十一天,我們凡人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修定,真的入定,你看半個月、二十天,坐在那裏沒起來,不知道他在講《華嚴經》,在定中講。聽衆是哪些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華嚴會上佛菩薩。講完了,出定了,這部經被大龍菩薩收去,收藏在他的圖書館裏面。六百年之後,龍樹菩薩有緣被大龍菩薩邀請到龍宮,看到這部書感到非常驚訝。可是佛出定之後,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講什麼?講阿含。阿含講了十二年,這是佛教的小學。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這個用意很深,從小乘講起,十二年;十二年之後講方等,八年,方等好比中學;方等講完,講般若二十二年,這是大乘;般若講完之後,講法華八年,四十九年,像辦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法華是研究所,法華跟華嚴一樣,回歸到華嚴。
那我們的修學就明白了,從哪裏學起?從小乘學起。《弟子規》、《感應篇》是人天法,比小乘還要小,比小學還要小,幼兒園的,這要懂得。我們今天爲什麼戒律學不好?非常遺憾,出家人沙彌律儀做不到,在家學佛十善業做不到。佛法爲什麼會衰?這就是佛法衰的現象,我們沒有做好、沒有學好,所以我們對不起佛菩薩。沒有學好的原因,沒人教我們,這真的,我們想學,沒有好老師。真正有很多善心年輕發心的人,找不到修學環境,這很痛苦。過去李老師跟我講過好幾次,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講定,修學要定在一處,你的心是靜的,他才能開智慧。不能在一個地方,常常走動,你所學的是佛學、是知識,不是智能。可是在今天亂世,想求一個安定地方,這要靠福報,自己要有福,衆生要有福,才能成就。自己有福報,衆生沒有福,不能成就;衆生有福,自己沒有福,也不能成就,所以這個事情不容易。
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一點點機會我們都要把它抓住。這個地方可以住一個月,抓住一個月,可以住一年,抓住一年,我們才能得一點點成就,真不容易。否則的話,就像大師所說的,違背經律,肯定是『混亂凡情』。首先自己亂了,「混」是雜,你學得太多、學得太雜;「亂」是沒有頭緒,這個狀況之下,就是現在人常說的心浮氣躁,心定不下來,這怎麼會有成就?真正有成就,佛祖常常說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才會有成就。同時學多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常常勸同學,最好學一門,同學不相信。爲什麼不相信?他看到我好像不是學一門,哪裏請我講經都去,大家喜歡聽的又不一樣,這一生總講了幾十部經。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自己沒有道場,自己做不了主,哪個地方請,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是不得已,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我在美國住的時候,曾經有同學問過我,我說如果真的有一個道場,能夠不受幹擾,一生在那裏常住不動,我只講一部經。一遍講完講第二遍,二遍講完講叁遍,遍遍不相同,永遠學不倦、聽不厭,成就了。我選什麼經?我那時候告訴大家,我選的是《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真好。
講《華嚴經》,我跟諸位說過,叁個人啓請,我答應。第一個人,臺南的開心法師,講了很多遍,每次見面都勸我講《華嚴》,第二位是北京的黃念祖老居士,第叁位是韓館長韓锳居士,往生的前兩天,要求我講這部經,我答應她了。早年我講過一次,好像民國六十年開講的,連續講了十七年。在那個時期,我每年回臺灣不超過叁個月,回來就講這部經。在國外那又是哪裏請,就到哪裏去講,不是講《華嚴》,所以斷斷續續,我記得講了一半。那個時候沒有這些機器設備,連錄音都沒有保存,韓館長也感到很遺憾,希望這次講的能夠留下錄像,目的是提供後學做參考數據。我自己真正的願望,是講《無量壽經》、《彌陀要解》。
特別是現前這個時代,全世界天災人禍頻率年年往上升,災難也非常嚴重。在現前這個時代,那就是李老師的話,諸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能夠救自己的,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話重要。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那就是你的圓滿功德,你這一生沒有白來,你這一生成就殊勝無比,你不但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成佛,所以極樂世界,古人有所謂當生成就的佛法,不要再搞別的了。志同道合,人不要多,印光大師給我們定的,二十個人,人數不要超過二十。小道場維護容易,不操心;道場太大要操心,人太多了,道糧,你不能不分心。所以小道場可以不分心,個個成就,這個樣子才真正是自利利他,一生成就。否則的話,那就像賢首國師所說的,『自陷陷他,甚可悲矣』,自己不能成就,別人也不能成就。下面是他老人家引經來教導我們:
【故瑜伽論雲。非大沈非小浮。常住于正念。根本眷屬淨修梵行。】
這是舉《瑜伽師地論》上一段話。『大沈』是無想定,『小浮』是細念,不是無想定,也不是佛法裏面常講的昏沈掉舉。「非大沈」是不昏沈,「非小浮」是無掉舉,掉舉是心裏七上八下,這是教我們用功的原則。『常住于正念』,這句話就重要,不昏沈、不掉舉,常住在正念。「正念」,每個法門不一樣,念佛法門正念就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四個字阿彌陀佛,這是正念,念念不離彌陀,「常住于正念」。
『根本眷屬淨修梵行』,「根本」是戒律,「眷屬」是威儀,像《沙彌律儀》,前面十戒是根本,後面二十四門威儀是眷屬,就是此地講的,威儀住持有則德,提供我們修行的一個綱領。在我們叁個根,我們學佛的人應當以《十善業》爲根,《弟子規》、《感應篇》是眷屬。如果出家人那要以《沙彌律儀》爲根本,儒釋道這叁個根都是眷屬,也就是說《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這是眷屬。這樣的紮根,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成就。這是好榜樣,真正做到學爲人師、行爲世範,釋迦牟尼佛在末法期間當中最好的弟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