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的社會,修行要能成功,他的功夫、道行肯定比古人高,古人要生活在這個世間的話,他也會退轉,他也很難禁得起考驗。我們今天在一起學佛要明白這個道理,只有自求多福,除這個之外,真的是沒法子。
我們染汙要盡可能的避開,今天我們要曉得,染汙最嚴重的是電視、是網絡,這是最嚴重的染汙。你在都市裏,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沒有一樣不是染汙,自己應當知道回避,鬧中取靜。我們自己有個小房子,可以居住的、安身的,我們把這個東西統統放棄掉。我是最好連電話都不要裝,有電話就有麻煩,你心情就不能安穩。從前沒有電話,日子不是也過了嗎?爲什麼要這些東西?會省很多事情。我們有事情去找人可以,用手機,手機平常不開,人家打不進來,我有事找人的時候,我能找得到他,我不找他,沒人能找到我,這個法子好。我也有個手機,我充一次電可以用一個月,一個月充一次電,你就曉得很少用,一個星期難得用一、二次。別叫人來煩我,我們才能夠有清淨心。沒有電視,也沒有計算機,什麼都沒有,除講經之外,我們讀經、念佛。否則的話確實是很難,經營道場現在都很難得清淨心。
昨天我們在一起學習過叁福、六和、叁學、六度,我們末後還有個十願,十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很重要,這是在《華嚴經》上的,所以淨宗跟華嚴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在《無量壽經》經本,你看夏蓮居老居士把這部經會集成四十八章,佛法叫品,四十八品,第二品它的品題,它的題目是「德遵普賢」,你就曉得它跟《華嚴經》的關系。由此可知,每個修淨土的人都是修「大方廣佛華嚴」的人。在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這個人也是了不起的人,雖然沒出家,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有一本著作,《華嚴念佛叁昧論》,黃念祖居士有講記,也流通了。他告訴我們,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那我們就明白了,《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反過來說,《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華嚴經》就變成淨土叁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經》末後怎樣圓滿的?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真正得到究竟圓滿,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我們修淨土,這學《華嚴》,爲什麼學《華嚴》?《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華嚴經》裏面所說的全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再說得貼切一點,就是說的我們自己,字字句句都是講我們自己,沒有離開本分。
十願展開,就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總歸納起來就是這十條。這是《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每一條裏面出生無盡,我們在前面看到叁種周遍,條條是如此。第一條講「禮敬諸佛」,我們前面跟諸位做的報告,禮樂多重要。這個地區的居民有禮有樂,那就是大治之世;禮樂沒有了,就大亂之世。所以第一條禮敬諸佛。人從哪裏學?先學禮、先學敬,學這兩個字。對誰?對諸佛。諸佛是誰?每個衆生都是諸佛,《華嚴經》不是說嗎?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經上常講叁世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過去佛那是人家修行成就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凡是明心見性的都是佛;現在修成的是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是未來佛。這是佛在教學裏的方便說,說真的呢?真的他本來就是佛,沒有過去、現在、未來。而且要記住,一切衆生,他講的是衆生,衆生什麼意思?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衆生。我們人是衆緣和合而生的,佛經裏面術語叫四大五蘊,我們這個身。四大是物質,肉身是物質,五蘊裏面是精神,五蘊頭一個是色,後面四個受想行識是屬于精神。是物質跟精神和合這個現象,人。畜生是不是衆緣和合而生的?是!畜生也是的。我們再看花草樹木,是不是衆緣和合的?也是的;山河大地是不是?還是的,包括所有自然現象,全是衆緣和合而生,那衆生的範圍可就大了,太大了。再往外擴大,包括不同維次空間的衆生,在我們佛法講十法界,科學家講不同維次空間。
我們前面叁段就說了很多,遍法界虛空界,我們明白這個意思,所有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什麼關系?一體。這個體是自性,真如、本性是一個,所以佛法常常用大海做比喻,性海,本性像大海一樣,這一切衆生比作什麼?比作海裏面的浪花,浪花水泡很多,太多了,無量無數。從哪來的?都從海水來的,它本身,本身就是海水,浪花破了就沒有了,它體在,它海水成的。所以是一個自性。誰知道?覺悟的人知道,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知道;我們六道衆生不知道,完全不知道,迷失了。四聖法界裏面的人知道,像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裏面的佛他們知道。他知道怎麼?他沒有證得,聽說,沒證得。必須破一品無明,也就是無始無明破了,明心見性,那你就是證得了,你完全明了、肯定了。證得你得受用,沒有證得不得受用。證得得什麼受用?得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就像《華嚴經》上佛給我們介紹的,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說得好,跟現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些人一絲毫差別都沒有。爲什麼現在不能現前?諸佛如來他能現前,我們不能現前,什麼原因?他說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看一句話交代明白,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叁種是叁大類的煩惱,煩惱障礙了你的自性,自性並沒有消失,自性還在,就是你迷了。
迷了的時候自性還是起作用,它那個作用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我們中國古人講陰陽,講道,道就是陰陽,陽面是正面,陰面是負面。我們迷了,迷了之後我們的智慧變成煩惱,所以佛家講煩惱即菩提。體是一個,你覺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轉變了,迷了的時候,自性裏面本有的智慧變成煩惱。德能呢?德能迷了的時候就變成造業;相好呢?相好迷了之後就變成六道叁途,變質了。所以生死即涅槃,涅槃是陽性的、正面的,生死是負面的。佛家常講斷煩惱,那是什麼?那是個教學的方便說,不是真的。真的如果煩惱斷了,智慧也就斷掉,哪有這種道理?轉煩惱成菩提,這就對了。斷的意思你要懂,不是真的斷,是轉變,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爲涅槃,轉惡業爲善業,轉染業爲淨業,佛家講轉變。怎麼轉?在你心裏轉,在你念頭上轉,念頭一轉外面統統都轉了。所以佛法的教學,講到最後只有一個原則、一個方向、一條路,就是轉變,你得會轉。
衆生成佛要怎麼修法?現在我們很清楚、很明了了。要多長時間?給你講老實話,是一念之間。佛不是講得很清楚嗎?「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果我們現在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不就馬上成佛了嗎?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給我們做這個表演,在菩提樹下入定,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立刻就成就。頓舍(放下是舍)頓證,同時的,真叫一剎那。唐朝時代,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這諸位都知道,他也給我們表演,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一聽到這個道理他就能夠一下放下,一下放下立刻就證得。釋迦佛距離我們太遠,那是外國人,能大師是中國人,他的弟子把他一生的行誼寫成一本書,叫《六祖壇經》,在臺灣很容易看到,流通量很廣。你看看就曉得。他二十四歲的時候,年輕,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裏面,半夜叁更,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明心見性。說出他體會得的境界,說了二十個字,說完之後,五祖給他印證,一點沒錯誤,完全正確,後面就不講了,衣缽就傳給他,他爲第六代祖。所以,你說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一念!哪要這麼辛苦?我們天天都在這裏學習,修八萬四千法門,修了一輩子,門在哪裏也沒找到。這什麼原因?沒放下。所以佛法的修學,放下就是。
我很感謝我的老師章嘉大師,這是五十八年前了,我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見面,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方老師告訴我佛法無比的殊勝,我明白了,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就能契入境界?我很著急。我提出這麼個問題,他老人家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這樣看了半個小時,一句話都沒說。在他的小客廳裏面,磁場非常好,都靜下來了。半個小時之後,他才給我說,有!我耳朵就豎起來了,有,我問的問題有答案,不是沒有答案,有。我的精神就振奮起來,他又不說話了,這次差不多等了有六、七分鍾,給我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聽了似懂非懂,好像這不是難事,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裏下手?他告訴我從布施。布施就是舍!我那時候剛剛入門,方老師給我介紹不到兩個月,真是什麼都不懂,問也不會問,從哪裏下手,布施。他老人家就告訴我,講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對我們這個初學的人,也是真的,說高深的我們不懂。實在講布施要布施什麼?要把妄想布施掉、分別布施掉、執著布施掉,就成功了。講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還沒有離開人世間,那是教初學,我能懂,我也能做。他要講像現在《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就聽不懂,我也不會做。學了五十八年,我也講了五十一年,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誨,一定要懂得。
現在我們在大乘教裏面完全明了了,六道是怎麼來的?執著來的。你有堅固的執著,就有堅固的六道,你把六道看淡,六道就不能拘束你;你把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的執著統統放下,不再執著,連執著的念頭都沒有,六道就沒有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好像作夢一樣,你這一放下,夢醒了。《永嘉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晚上睡覺作夢,夢中有境界,醒過來就沒有了,六道是如此。什麼時候你放下執著,我對于世出世間法一切人事物不再執著,你就醒過來,六道沒有了。六道沒有是什麼境界?四聖法界,也就是說你入了另外一個空間維次。六道空間維次沒有了,不見了,好像我們…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