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四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四集)  2009/6/22  臺灣高雄  檔名:12-47-5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面倒數第叁行,最後一句看起:

  【又依本起末故隨緣。攝末歸本故妙用。】

  這個地方給我們講「隨緣妙用」,由淺而深,這講到心性。『本』是自性,哲學裏面講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是什麼?這麼多年來,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都沒有辦法肯定、具體給我們說明,可是在大乘佛法裏面有,佛法裏面給我們講本體就是自性,又叫真如,也叫實際。佛經裏面所用的名詞術語有幾十種之多,都是說這樁事情。一樁事情,佛爲什麼用這麼多的名詞來說?這是教學,這是藝術,這是善巧方便。佛教人不著相,什麼名詞都可以,不要執著,知道它是這麼回事就行。爲什麼?執著就錯,分別就錯。用許多不同的名號都說一樣東西,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言說相,讀經不要執著文字相。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能見性;只要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自性就見不到,這是諸佛菩薩真實智慧。告訴我們,你看是不是『依本起末』?依自性清淨圓明體,「末」是什麼?依報是宇宙,正報是我們自己,我從哪裏來,宇宙從哪裏來,這個講得深!確實是高等的哲學,從理論上說;從事相上說,是高等的科學。這是本隨末緣,就是自性隨萬事萬物之緣。本是體,末是相、是事,事相是生滅法,也就是無常;本是真常,是永恒的、不變的。像我們現在,我們在一起學習,用衛星電視,用因特網,你們現在不是在電視機的面前,就是在計算機屏幕的面前。我常常把這個屏幕,電視的屏幕、計算機的屏幕比喻作本;這所現出的相,相是末。你看看這個相,這個本是不是隨相的緣?相剎那剎那在生滅,屏幕不生不滅,用這個很容易體會到。古時候沒有這些科學技術,他也用比喻,他用鏡子,我們每天都得照鏡子,早晨洗臉要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也要照照鏡子。鏡子就好比是體,那我們人像照進去,這是末。相是幻相、是無常,有生有滅,我們面對著鏡子,這個形相現前,我們離開,鏡子裏頭就沒有。所以他用這個來做比喻也行,也能體會到這一點意思。鏡子裏的形相,離開鏡子,形相就沒有了,到哪裏去找形相!我們今天用電視屏幕跟計算機屏幕就更容易體會到佛所講的甚深的義趣,這叫隨緣。

  所有一切萬事萬物,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自性隨緣,隨萬法之緣。一切這些有生有滅的幻相,這些法,它的體是自性,體是不生不滅,這個要知道。我們今天著了相,把體給忘掉,這就錯了,只曉得隨緣,那個本疏忽,不知道這個本。像一般人看電影、看電視,他就看畫面,把屏幕忘掉。幾個人看電視想到屏幕,屏幕不動,裏面這個形相在動,屏幕不動,動中有不動?這很少人能體會到這個,這就是什麼?被假相迷了。『攝末歸本故妙用』,你看妙就妙在此地,就妙在現前。並不是說離開這個萬事萬物,另外去找一個本,找不到。妙用是什麼?妙用是見性,就是說動中你見到不動,生滅裏面你見到不生滅,不生滅是性,性不生不滅。

  我們再說「我」,大家執著身是我,身是什麼?身是隨緣,我們的自性隨這個緣,這個緣在我們來講是業報。我爲什麼到這個世間來?爲什麼來的?這是個哲學問題,多少人研究這個問題,答案很多,沒有一個答案是令人滿意。佛說了一句話,把答案說出來,四個字,「人生酬業」。你來幹什麼?你是來酬償業報。你過去生中積的有善德,你這一生到人間來享福;過去生中造的不善,那你到人間來受罪。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業因果報,這麼個道理。佛在經教裏講得清楚,我們這一世到這個人間來,有個業力牽引著你來投胎,這個業叫引業,引導你。六道輪回,六道你到哪一道投胎,有個力量引導你,這個業叫引業。要知道這個業不是外面力量控製,不是的,是你自己。自己到底是哪一種?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你自己的嗜好,你歡喜,前面講的樂欲不同,你喜歡什麼,你有什麼欲望,這個東西引導你去投胎。投胎也不是隨便,你看看現在世界上人口這麼多,你到哪一家去投胎?這就講緣分,你跟誰有緣。所以到投胎找到這個父母,你跟他有緣;沒有緣,你看不到他。人那麼多,你就找不到,你找到有緣的。這個緣,佛跟我們說,緣很複雜,佛把它歸納爲四大類,有善緣、有惡緣,有討債、有還債,這都是屬于緣。善惡是什麼?報恩、報怨,報恩是善緣,報怨就是惡緣,來報仇;討債是惡緣,還債是善緣,他來還債的,這四種緣。沒有這些緣不會變成一家人,這我們要知道。現在這個世間孝順兒孫少,什麼原因?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一下就明白,不會怨天尤人,爲什麼?我們這一生做人,布施恩德少,想占人便宜這個念頭多。想占人便宜,那你跟衆生結的是不善的緣。你對人好,樣樣肯舍己爲人,你跟人結的是善緣,將來你的兒孫多半都是報恩的、來還債的。如果我們起心動念都是想坑別人、騙別人,爲了貪圖眼前一點小便宜,把倫理道德全部都抛棄,那你所遇到的緣都不善,這個道理要懂。這是我們人怎麼來,來幹什麼的?

  得人身之後,這一生我們生活狀況不一樣,聰明智慧不一樣,這都不平等。這個業,這也另外一種業力,叫滿業,貧富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健康狀況不一樣。有人一生很幸福,有人一生很受罪,這叫滿業。滿業是過去生中造的善、不善業。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引業是屬于倫理,滿業是屬于道德,這個講得好,把原則給我們講出來。倫理是講人與人的關系,重要!父子的關系、夫婦的關系、兄弟的關系、朋友的關系、君臣的關系,中國人講五倫,關系再多,總不出這五大類。關系要清楚,你就不會亂,社會就有秩序。關系怎麼樣處好?這就是道德。關系是道,五倫是道,父子有親,父慈子孝,那是德,當父親的要慈,做兒女的要孝,這是德。道跟德都是自性裏頭的,永恒不變,它是本。你能在日常生活當中,你都遵循性德,性德在中國古人講的五倫、五常、八德,不多,把這個東西做好之後,你的人生就非常圓滿,稱爲什麼?聖人、賢人。來生到哪裏去?來生到天上去,來生到佛國土去,你看多美滿!如果違背道德的話,麻煩大了,來生到哪裏?叁惡道去。所以一定要曉得,人的一生時間很短暫,一百年真的是剎那之間。

  我是叁十八年到臺灣,今年九十八年,整整六十年。來到臺灣的時候,我那一年二十叁歲,今年八十叁歲,六十年一剎那,一彈指,你說多快!這一生我們做了些什麼?這是很嚴肅的問題。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功德?有沒有善業?要沒有善功,那就是作惡,一轉眼之間到來生,果報自己就清楚。佛法常說,「欲知前世因」,我過去生中造的什麼,這一生所受的就是,果報。「欲知來世果」,來生我會得什麼樣的果報,我這一生所作所爲就是。你這一生沒有白過,這一生有價值、有意義,那就是什麼?舍己爲人,行善積德。功德裏面,最殊勝的功德是啓發別人的智慧。你看看古今中外的大聖人,他們一生幹哪個行業?教書。孔老夫子稱爲聖人,教書、教學。實際上,他真正教學的時間並不長,只有五年。你看五年,萬世師表。古今中外聖哲裏面,教學時間最長的是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教學四十九年,叁十歲開悟,大徹大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老人家一生講經叁百余會,這就是我們講辦班教學,他辦班教學,辦班叁百多次,四十九年當中辦了叁百多次。規模大的,時間長的,有好幾年;時間短的,也有幾天的,幾個月的,不定,還有叁天、五天的。一生教學從來沒有間斷,最長的。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耶稣被人害死,他只教了叁年。都是幫助人啓發智慧,這真叫救人,救苦救難。救智慧是永恒的,救他身體,他身體有難,那是一時,你說哪個重要?所以佛法裏面講,這戒律講得很清楚,身命不重要,殺一個人身命,這個罪很輕,不重,你看他四十九天,一轉生,他又到人間來,他又變成人,換了個身體。法身慧命重要!你得人身,未必能聞到佛法。得人身難,得到人身能夠遇到佛法的機會不多。你們諸位想想,今天全世界人口六十七億,六十七億裏頭有幾分之幾的人遇到佛法?遇到佛法,那你再想想,遇到佛法的這些人當中,又有幾分之幾遇到真的佛法?縱然遇到真的,真佛法宗派很多,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都是真的,你遇到是哪個宗派?因爲各個宗派修學方法不一樣,依據的經典不相同。

  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我們的傳統文化疏忽了至少有五代,五代就是一個世紀,一百年。滿清亡國之後,我們中國國內就沒有太平過,軍閥割據。剛剛統一,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打了八年仗,把中國傳統的文化打掉,這是我們最大的損失;把中國人民族自信心打掉,對于老祖宗的東西都懷疑,看到外國人強盛,什麼都是覺得外國好,一昧的去崇洋,學外國東西。外國東西是不錯,表面是好看。現在我們慢慢覺悟,現在外國的價值觀已經在考驗,科學技術繼續發展下去,科學家提出警告,這個警告很嚴重:地球只有五十年的生命,也就是說,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嚴重的染汙。現在這個染汙,我們想想六十年前,我剛到臺灣那個時候就非常明顯。六十年前,我們看的蔬菜水果吃起來有味道;現在雖然蔬菜水果比從前漂亮,不是味道,沒有以前那種鮮美,爲什麼?現在種植用農藥、用化肥,把農作物本身破壞。再就是什麼?土壤破壞,這些化學品從地底下滲透到,跟地下水結合起來之後,我們的河川被染汙。所以科學家警告我們,將來幹淨的水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這個地球上再找不到幹淨的水,全部被化學物染汙。佛在《無量壽經》上講「飲苦食毒」,我想這句話是佛對我們現代人講的,我們現代人喝的、吃的是毒…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