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四集▪P4

  ..續本文上一頁萬花筒,我這裏有一個萬花筒,萬花筒這麼一點點大,很簡單,裏面叁片玻璃,放一點紙片,不同的顔色,剪成碎片放這裏,你從這邊看,你看它變成的圖案。你去轉動,你轉一天,你要是做試驗的話,把每個圖案用照相機把它照下來,你轉一天,你那個圖片可以把一個房間統統都挂滿,就這麼一點點,你絕對找不到兩張相同的。經上講出生無盡跟萬花筒的道理一樣,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我們用萬花筒來作證明,它不是假的,真的出生無盡。所以它不妨礙,絲毫不妨礙,爲什麼?它不是真的。真的,它就會産生妨礙,它不是真的,相都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它不沖突,真不妨礙妄,妄也不妨礙真,妄也不妨礙妄,這事事無礙。清涼大師講四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妨礙。妨礙,我們今天講妨礙太多,到處沖突,到處妨礙,妨礙從哪裏生的?是從你的分別執著裏頭生的。你要把分別執著放下,障礙就沒有,你想想看對不對?分別執著是個妄念,哪是真的!

  「顯應無非一際」,這是講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佛就有應,衆生沒有感,自性就沒有應。沒有應的時候不能說它無,顯應的時候不能說它有。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他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隱,就是沒有起心動念,本自具足,你不能說它沒有。一起心動念,「能生萬法」,雖生萬法,你不能說它有。爲什麼?萬法是無常的,萬法是個生滅法。所以諸法實相是什麼?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無,你才真正明了。有無二邊,你都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那就叫妙用。你執著有、執著無,都錯了,你會生煩惱,生什麼?會生對立的念頭,矛盾的念頭、沖突的念頭,會生這些東西;會生貪瞋癡慢,會生出自私自利,全錯了。所以了解真相之後,你可以受用,你盡情去享受,心裏怎麼樣?痕迹都不落,這叫妙用。我們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在現象裏頭總是想控製它,總是想占有它,完全錯了,叫自尋煩惱,那個作用就不妙,帶給你煩、惱;逐步逐步向上提升,麻煩就更大,煩惱再提升,怨、恨;到最後就得要爆發,爆發就是發脾氣,那你就大錯特錯,完全不了解事實真相。後面還有一小段文:

  【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

  這幾句話爲我們顯示出諸佛菩薩的境界,你看這境界多美、多可愛。在哪裏?就在現實,覺悟了就是。這講什麼?起用,用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真的像此地講的『波騰鼎沸』,像大海。佛常常把大海比喻作自性。大海裏面的波濤洶湧,大浪波濤洶湧。『全真體以運行』,真體是什麼?真體是自性,就比喻這水,海水,統統是在海水,它在那裏運行,波濤壯觀。從體上講,從水講,水它不動的,它爲什麼會動?風吹了,它動。風是什麼?起心動念。那要不起心、不動念,你看本來是水,本來水幹淨,沒有汙染,不動,風平浪靜。最大的浪,他這裏形容,講得好,要知道,起心動念是微波,我們凡夫根本看不到;分別是大浪,執著是波濤,波濤洶湧,執著。誰在那裏動?統統是自性,就是水,都是水。不起波浪是水,起了波浪還是水,到洶湧波濤還是水。要知道,水原本的相是清淨不動。所以從體上來說。前面講用,用就是我們今天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起用。體什麼?體如如不動,從來沒有動過,從來也沒有被染汙過。

  『舉隨緣而會寂』,所以覺悟的人、明白的人知道什麼?知道這個大浪、小浪、波濤都是幻相,不是它自體的真相。就從幻相上,看到它的清淨寂滅相。一個波濤起來,落下來,沒有風,它就平靜。這是教我們從現象上去見性體,佛法裏面講「明心見性」。我們今天的心不明,所以見不了性,見不了事實真相。心爲什麼不明?心被染汙,貪瞋癡慢是染汙。心不靜,動,動是什麼?念頭,妄念,妄念是動,像波浪一樣,前念滅了後念又生。平常不覺得,如果想靜下來,我們念佛止靜,時間很短,不過十幾分鍾,這十幾分鍾就坐不住,念頭就發現,好多念頭。所以有人說,「法師,我不打坐沒事,沒有念頭;我一打坐,怎麼念頭那麼多?」其實不打坐的時候就那麼多,沒發現;一打坐的時候才發現怎麼這麼多;不是打坐的時候妄念就很多、不打坐就沒有,哪有這種話!想靜下來的時候發現,妄念這麼多,那就是風動。佛在經典上說「境界風動」,就是指這個。

  你的心在動,你的念頭在動,那個動一下,那叫心有所念,那個動一下,佛問彌勒菩薩,彌勒給你一分析,那個一下裏面微細的動,你看看,一秒鍾的時候,一彈指,彌勒菩薩講彈指好,彈指比一秒還短,我們一秒鍾的四分之一。你看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就像我們電影膠卷一樣,叁百二十兆張,一張一張的叁百二十兆張,一彈指就過去,不是一秒鍾。這就是心有所念。我們講一個念頭,這一彈指,一彈指有這麼多念,有這麼多的相分,有這麼多的見分,這是阿賴耶的叁細相。在哪裏?就在這裏。阿賴耶不是真的,一覺悟之後,他不動了,起心動念沒有了,阿賴耶就沒有了,阿賴耶回歸到自性。阿賴耶的體就是真如自性。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常講,阿賴耶是半真半妄,迷的時候它是妄,覺悟的時候它就是真,覺悟的時候它回歸自性,它就是自性。起心動念,就是那個極微細,彌勒菩薩講的那一念,阿賴耶就現前。有那麼一念的話,阿賴耶就現前。一彈指是講它的相續相,真的是念念相續,什麼時候真的要斷掉,斷掉整個世界就沒有了。就好像我們看電影,一下中斷,中斷沒有了,看到什麼?銀幕上一片白光,大光明藏現前。大光明藏是自性,是自性的本體,這裏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我們什麼時候能在波濤洶湧的時候看出清淨不動的水面,你能看出這個就見性。

  「舉隨緣」,隨緣是萬事萬象,能生萬法,在萬法裏面你體會到清淨寂滅的自性,這是真功夫。我們讀這篇文字好像不難,實際做功夫真不容易。《華嚴經》上所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方法、境界是究竟圓滿的性德,我們應當要知道。知道有好處,好處在哪裏?我們這一生學習的方向目標正確,我就定在這裏。我這一生勇猛精進,向著究竟圓滿的佛果去邁進,你會把其它東西都放下,爲什麼?那些東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種緣分、機緣不是隨時可以得來的。佛在經教上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你要遇到這個之後,你把它舍棄,搞別的,那叫真可惜,你真錯了。我們就得認真學習,認真修行,不拘形式,就是章嘉大師講的,一個看破,一個放下。看破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放下是什麼?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對了。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五十叁個人出來做代表,這五十叁個人你仔細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整個社會各個都是,就在他本位上入華嚴境界。所以前面講「法無分齊,起必同時」,沒有分別。無論哪個行業,會了,會了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不會,你到哪裏找都找不到,問題是你會不會。

  下面這個比喻也好,『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曦光」是早晨剛剛出來的太陽,遍照十方世界。要怎樣遍照?「無心」才能遍照,沒有分別。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衆生。我們常講,「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無心,它就是。無心是什麼?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這個愛心就是遍宇宙。如果有分別就不行,就有障礙,有執著就更小。我們中國的文字,老祖宗發明的智能的符號,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這個字你不認識,你也不知道它怎麼念法,看它那個樣子,你懂得它的意思,妙!所以它是智能的符號。你看思想,這講到思想,思是什麼?你的心上有了分別,你看田字一格一格的,不是分別嗎?有了分別就是思。想是什麼?想,你心裏頭已經著相,著相是執著。心裏頭有個相。心裏頭你能夠把相拿掉,把那個格子拿掉,那就是沒有思、沒有想,那叫真心,真心現前。無心,就是那個心,「而朗十方」。所以現在人講思想,糟糕!思就是分別,想就是執著。有思就有十法界,有想就有六道輪回,糟不糟糕?我們老祖宗造這個符號造得多好,心本來是幹幹淨淨的,一加上這個東西麻煩了。

  底下一個比喻,『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這舉鏡子。我們面對著鏡子,或者是外面這個境界對著鏡子,鏡子照得清清楚楚;「不動而呈萬像」,這鏡子不動,呈現外面所有境界相,都隱現在那其中。這是比喻什麼?比喻我們自己的心,心要端正,心裏面沒有東西,心就靈,所有境界都在你心裏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爲什麼?沒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心一動,心像鏡子一樣、像水一樣,清淨的,所以叫照見。你們常常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不是照見,我們是用什麼見?我們用思見、用想見。問題碰到,讓我想想,讓我研究研究,一研究糟糕了,照就沒有了。你起了分別,起了執著,真相就見不到。所以你要是用真心,用真心不能用思想,思想是妄心,妄心肯定有錯誤,有偏差。可是人非得要去研究研究、想想,我們大家來討論討論,愈討論愈糟糕。今天世界、社會這麼亂,怎麼來的?就是大家在一起討論來的。大家都不討論,世界、天下太平。「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真的,一點都不假。最後這幾句教我們怎麼用心,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永遠保持清淨心,事情一來,一問你,立刻就對答,爲什麼?你照見,不起副作用。你一用思、一用想,思就起波浪,想就染汙,這個水是髒水又起波浪,它照不見,它怎麼能照得清楚?如何能保持我們的心不動,這就是定。如何能保持這個心不被染汙,心地清淨、心地平等,平等就是不動。《無量壽經》講「清淨平等覺」,那是真心,覺就是照。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明了。

  【故曰隨緣妙用無方德也。】

  「大用無方」,沒有邊際。我們常講,廣沒有邊際,深沒有底,這是真心,這真叫妙用。有兩句話,所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大用無方。《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要有知,你就有所不知。有知是什麼?你心動。思想是有知,所以有所不知;禅定是無知,心是清淨的、平等的,無所不知。這個道理我們細心去體會,認真去學習,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四德,今天我們把第一個德,第一個隨緣妙用無方德就學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