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四集▪P4

  ..续本文上一页万花筒,我这里有一个万花筒,万花筒这么一点点大,很简单,里面三片玻璃,放一点纸片,不同的颜色,剪成碎片放这里,你从这边看,你看它变成的图案。你去转动,你转一天,你要是做试验的话,把每个图案用照相机把它照下来,你转一天,你那个图片可以把一个房间统统都挂满,就这么一点点,你绝对找不到两张相同的。经上讲出生无尽跟万花筒的道理一样,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我们用万花筒来作证明,它不是假的,真的出生无尽。所以它不妨碍,丝毫不妨碍,为什么?它不是真的。真的,它就会产生妨碍,它不是真的,相都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它不冲突,真不妨碍妄,妄也不妨碍真,妄也不妨碍妄,这事事无碍。清凉大师讲四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妨碍。妨碍,我们今天讲妨碍太多,到处冲突,到处妨碍,妨碍从哪里生的?是从你的分别执着里头生的。你要把分别执着放下,障碍就没有,你想想看对不对?分别执着是个妄念,哪是真的!

  「显应无非一际」,这是讲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没有感,自性就没有应。没有应的时候不能说它无,显应的时候不能说它有。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他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隐,就是没有起心动念,本自具足,你不能说它没有。一起心动念,「能生万法」,虽生万法,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万法是无常的,万法是个生灭法。所以诸法实相是什么?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无,你才真正明了。有无二边,你都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那就叫妙用。你执着有、执着无,都错了,你会生烦恼,生什么?会生对立的念头,矛盾的念头、冲突的念头,会生这些东西;会生贪瞋痴慢,会生出自私自利,全错了。所以了解真相之后,你可以受用,你尽情去享受,心里怎么样?痕迹都不落,这叫妙用。我们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在现象里头总是想控制它,总是想占有它,完全错了,叫自寻烦恼,那个作用就不妙,带给你烦、恼;逐步逐步向上提升,麻烦就更大,烦恼再提升,怨、恨;到最后就得要爆发,爆发就是发脾气,那你就大错特错,完全不了解事实真相。后面还有一小段文:

  【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则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曦光之流彩。无心而朗十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像。】

  这几句话为我们显示出诸佛菩萨的境界,你看这境界多美、多可爱。在哪里?就在现实,觉悟了就是。这讲什么?起用,用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真的像此地讲的『波腾鼎沸』,像大海。佛常常把大海比喻作自性。大海里面的波涛汹涌,大浪波涛汹涌。『全真体以运行』,真体是什么?真体是自性,就比喻这水,海水,统统是在海水,它在那里运行,波涛壮观。从体上讲,从水讲,水它不动的,它为什么会动?风吹了,它动。风是什么?起心动念。那要不起心、不动念,你看本来是水,本来水干净,没有污染,不动,风平浪静。最大的浪,他这里形容,讲得好,要知道,起心动念是微波,我们凡夫根本看不到;分别是大浪,执着是波涛,波涛汹涌,执着。谁在那里动?统统是自性,就是水,都是水。不起波浪是水,起了波浪还是水,到汹涌波涛还是水。要知道,水原本的相是清净不动。所以从体上来说。前面讲用,用就是我们今天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起用。体什么?体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动过,从来也没有被染污过。

  『举随缘而会寂』,所以觉悟的人、明白的人知道什么?知道这个大浪、小浪、波涛都是幻相,不是它自体的真相。就从幻相上,看到它的清净寂灭相。一个波涛起来,落下来,没有风,它就平静。这是教我们从现象上去见性体,佛法里面讲「明心见性」。我们今天的心不明,所以见不了性,见不了事实真相。心为什么不明?心被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心不静,动,动是什么?念头,妄念,妄念是动,像波浪一样,前念灭了后念又生。平常不觉得,如果想静下来,我们念佛止静,时间很短,不过十几分钟,这十几分钟就坐不住,念头就发现,好多念头。所以有人说,「法师,我不打坐没事,没有念头;我一打坐,怎么念头那么多?」其实不打坐的时候就那么多,没发现;一打坐的时候才发现怎么这么多;不是打坐的时候妄念就很多、不打坐就没有,哪有这种话!想静下来的时候发现,妄念这么多,那就是风动。佛在经典上说「境界风动」,就是指这个。

  你的心在动,你的念头在动,那个动一下,那叫心有所念,那个动一下,佛问弥勒菩萨,弥勒给你一分析,那个一下里面微细的动,你看看,一秒钟的时候,一弹指,弥勒菩萨讲弹指好,弹指比一秒还短,我们一秒钟的四分之一。你看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就像我们电影胶卷一样,三百二十兆张,一张一张的三百二十兆张,一弹指就过去,不是一秒钟。这就是心有所念。我们讲一个念头,这一弹指,一弹指有这么多念,有这么多的相分,有这么多的见分,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在哪里?就在这里。阿赖耶不是真的,一觉悟之后,他不动了,起心动念没有了,阿赖耶就没有了,阿赖耶回归到自性。阿赖耶的体就是真如自性。所以古来祖师大德常讲,阿赖耶是半真半妄,迷的时候它是妄,觉悟的时候它就是真,觉悟的时候它回归自性,它就是自性。起心动念,就是那个极微细,弥勒菩萨讲的那一念,阿赖耶就现前。有那么一念的话,阿赖耶就现前。一弹指是讲它的相续相,真的是念念相续,什么时候真的要断掉,断掉整个世界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看电影,一下中断,中断没有了,看到什么?银幕上一片白光,大光明藏现前。大光明藏是自性,是自性的本体,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我们什么时候能在波涛汹涌的时候看出清净不动的水面,你能看出这个就见性。

  「举随缘」,随缘是万事万象,能生万法,在万法里面你体会到清净寂灭的自性,这是真功夫。我们读这篇文字好像不难,实际做功夫真不容易。《华严经》上所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方法、境界是究竟圆满的性德,我们应当要知道。知道有好处,好处在哪里?我们这一生学习的方向目标正确,我就定在这里。我这一生勇猛精进,向着究竟圆满的佛果去迈进,你会把其它东西都放下,为什么?那些东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种缘分、机缘不是随时可以得来的。佛在经教上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要遇到这个之后,你把它舍弃,搞别的,那叫真可惜,你真错了。我们就得认真学习,认真修行,不拘形式,就是章嘉大师讲的,一个看破,一个放下。看破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放下是什么?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就对了。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个人出来做代表,这五十三个人你仔细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整个社会各个都是,就在他本位上入华严境界。所以前面讲「法无分齐,起必同时」,没有分别。无论哪个行业,会了,会了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不会,你到哪里找都找不到,问题是你会不会。

  下面这个比喻也好,『若曦光之流彩,无心而朗十方』。「曦光」是早晨刚刚出来的太阳,遍照十方世界。要怎样遍照?「无心」才能遍照,没有分别。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众生。我们常讲,「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无心,它就是。无心是什么?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这个爱心就是遍宇宙。如果有分别就不行,就有障碍,有执着就更小。我们中国的文字,老祖宗发明的智能的符号,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这个字你不认识,你也不知道它怎么念法,看它那个样子,你懂得它的意思,妙!所以它是智能的符号。你看思想,这讲到思想,思是什么?你的心上有了分别,你看田字一格一格的,不是分别吗?有了分别就是思。想是什么?想,你心里头已经着相,着相是执着。心里头有个相。心里头你能够把相拿掉,把那个格子拿掉,那就是没有思、没有想,那叫真心,真心现前。无心,就是那个心,「而朗十方」。所以现在人讲思想,糟糕!思就是分别,想就是执着。有思就有十法界,有想就有六道轮回,糟不糟糕?我们老祖宗造这个符号造得多好,心本来是干干净净的,一加上这个东西麻烦了。

  底下一个比喻,『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像』。这举镜子。我们面对着镜子,或者是外面这个境界对着镜子,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不动而呈万像」,这镜子不动,呈现外面所有境界相,都隐现在那其中。这是比喻什么?比喻我们自己的心,心要端正,心里面没有东西,心就灵,所有境界都在你心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没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心一动,心像镜子一样、像水一样,清净的,所以叫照见。你们常常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不是照见,我们是用什么见?我们用思见、用想见。问题碰到,让我想想,让我研究研究,一研究糟糕了,照就没有了。你起了分别,起了执着,真相就见不到。所以你要是用真心,用真心不能用思想,思想是妄心,妄心肯定有错误,有偏差。可是人非得要去研究研究、想想,我们大家来讨论讨论,愈讨论愈糟糕。今天世界、社会这么乱,怎么来的?就是大家在一起讨论来的。大家都不讨论,世界、天下太平。「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真的,一点都不假。最后这几句教我们怎么用心,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永远保持清净心,事情一来,一问你,立刻就对答,为什么?你照见,不起副作用。你一用思、一用想,思就起波浪,想就染污,这个水是脏水又起波浪,它照不见,它怎么能照得清楚?如何能保持我们的心不动,这就是定。如何能保持这个心不被染污,心地清净、心地平等,平等就是不动。《无量寿经》讲「清净平等觉」,那是真心,觉就是照。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

  【故曰随缘妙用无方德也。】

  「大用无方」,没有边际。我们常讲,广没有边际,深没有底,这是真心,这真叫妙用。有两句话,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是大用无方。《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有知,你就有所不知。有知是什么?你心动。思想是有知,所以有所不知;禅定是无知,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无所不知。这个道理我们细心去体会,认真去学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四德,今天我们把第一个德,第一个随缘妙用无方德就学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四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