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到他這一代,父親死得早,家境非常窮困,就沒念書。祖先世世代代是讀書人,所以他就發了一個大願,一定要叫他兒子讀書,我怎麼樣苦,我也要叫兒子讀書,繼承家裏面讀書的風氣。兒子讀書也很認真,那個時候讀私塾,他跟他兒子一起學。他兒子在學校學了之後,回家來講給他聽,講什麼?講《大學》、《中庸》,講給他聽。他聽完之後,他也講給他兒子聽,他講什麼?他聽了一句,他聽了一個字,他就琢磨這個字我要怎樣把它做到,這是真學問。他學到一個「孝」字,他就孝養父母,真做到;學到一個「儉」字,勤儉,他學到了,無論幫誰做工他都非常認真負責,所以富有的人家都喜歡雇他。這個人老實可靠,他又不講價錢,不像一般人做一天工一定要多少錢,他不講。他說你雇我來做,我就認真做,你給我多少錢都可以。多給少給都一樣,他不計較,生活節儉。以後他開悟了,這一開悟他都通了,一切理事他都通。爲什麼會開悟?人真誠到極處,真誠就是定,定不一定要盤腿打坐,沒有雜念,起心動念都是爲人,沒有想到自己。他自己很簡單,因爲他過去父親曾經跟他講過,人要有五畝地生活就能過得去。所以他有五畝地他就不貪了,他不需要更多的産業,我能活得下去就行。他心是定的,定能開慧,佛家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就能解決問題。

  他大概是叁十七、八歲的時候智慧開了,後半生到處講學,他還辦了很多學校,成爲一個名人,仰慕他的人、尊敬他的人、跟他學習的人愈來愈多。由此可知,人最怕的是沒有志氣、沒有恒心、沒有毅力,人要有志氣、有恒心、有毅力,沒有不成就的。他一生講他走的是聖賢之道,對古聖先賢,聽別人講,講書也好,講故事也好,他是聽得津津有味,聽了他真有心得,真聽進去,真想學,這麼一個人。世代相傳,但是真正像他這樣做的不多,他是真幹,是一位實行家。近代,也就是現代,大陸上劉有生先生也是農民出身,也是沒有念過書的,現在到處給人講病,繼承王鳳儀先生的教誨。他有什麼長處?他完全學王鳳儀先生,真幹,學一樣要把它做到,而且做得很徹底,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他們所說的這些原理原則,全在《華嚴經》裏頭,《華嚴經》講得很多,讀誦的人很多、研究的人很多,沒有能落實到生活,所以成就不如他們。

  我們今天學習這篇文章是賢首大師著作的,大師著作這篇文章用意,前面我們都報告過了。《華嚴》的分量太大、太豐富,縱然你很想去學它,修學的綱領抓不到。賢首國師也是佛菩薩再來,來幫助我們,他這篇文章就是《華嚴經》修行的綱領,所以它的經題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還源就成佛,到什麼人才真還源?《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還源了,這些人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他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還源了。我們常說,不執著,六道沒有了;不分別,十法界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諸佛如來的實報土沒有了,最後還源了,還源是回到哪裏?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是什麼?就是這篇文章第一段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你回到這裏來。回到這個地方來,在佛學裏有個名詞,叫究竟圓滿佛;在《華嚴經》上講,這個位次是妙覺位,第五十一個等級叫等覺,五十二個位次叫妙覺,往上就沒有了,這是妙覺位,究竟圓滿的佛果。真難得!你看大師把這樁事情這樣簡單扼要的給我們指示出來。

  我們今天要做的,就像王鳳儀一樣,他真幹。從哪裏幹起?從放下執著幹起,要真做。吃飯不再挑剔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你挑剔,你不就是執著嗎!穿衣服不再講求料子,也不再講求款式。都落實,穿衣吃飯都落實,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樣樣放得下,不再執著。不再執著叫隨緣妙用,叫隨緣,什麼都好。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那個生活就是隨緣妙用,吃飯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我們相信他托的那缽飯,即使人家很貧窮菜飯很差,甚至于菜飯都馊了,有這個情形,窮人家見到佛、羅漢、出家人來,他供養修福。你們想想,釋迦牟尼佛吃那個飯是什麼味道?無上的妙味,你們相信嗎?我相信,爲什麼?境隨心轉。實在講,飯菜一個鍋裏煮出來的,如果我們四個人在這一桌吃飯,每個人味道不一樣,爲什麼?每個人的心不一樣,念頭不一樣,起心動念就能改變這裏面的色香味。佛心多清淨,一點分別執著都沒有,什麼味道到他那裏都變成無上的妙味。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境隨心轉。如果這個人吃飯的時候正在發脾氣,什麼樣的好味到他那裏都變成壞味道,所以他會摔盤子、摔碗,境隨心轉。日本江本博士他告訴我,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東京見面他就跟我講,他說宗教徒吃飯在飯前做祈禱大有道理,爲什麼?這個心是善心,把所有吃的、喝的東西裏面的分子全都變成最好的。他用水做實驗,你的善心對它,它變現的結晶是最美的;你不善的心對它,那個結晶是最差的,非常難看,這就是境隨心轉。所以我們不但要善行,比善行更好的是清淨行、智慧的行,真能轉境界。

  大智沒有生死,大悲普度衆生,衆生有感,立刻就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佛法裏面把佛菩薩對衆生的感應比喻作潮音、潮水,漲潮。漲潮是一定的時間,每天到那裏,它一分一秒不差,時間一到潮水就漲,再到時間,潮水就落。海潮音,諸佛菩薩講經說法比喻作海潮音,那叫應機說法,就是形容感應道交。大智、大悲是一不是二,沒有大悲,大智顯示不出來;沒有大智,雖然慈悲,他慈悲裏的妙用顯不出來,所以它是一不是二。『方爲真實』,這個真實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如是。底下大師引用《寶性論》上的一句話:

  【寶性論雲。道前菩薩。于此真空妙有猶有叁疑。】

  叁種疑惑。『道前』是沒有悟道之前,也就是說沒有見性之前,就叫道前。道前菩薩在哪裏?在十法界,十法界裏面有菩薩、有佛,佛比菩薩高一級,但是還是在道前。天臺大師講六即佛,這些菩薩他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沒見性,見性就是真的。道前菩薩不錯,分別執著放下了,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沒有,功夫不錯了,可是怎麼樣?他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妄想,起心動念叫無始無明,他還有這個東西,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必須把起心動念放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論是世法、佛法,他都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他悟道了,這就是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是真佛,不是相似即佛,是真佛;雖是真佛,沒有到圓滿,所以天臺大師講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分證即佛,在經論上古大德常常用月亮做比喻。月亮,初叁、初四是個月牙,到十五就圓滿,滿月,把十四以前的月亮,沒有到完全圓滿都稱之爲分證,部分部分,沒有達到圓滿,但是它是真的不是假的。初二、初叁的月牙,你不能說它是假的,它是真的。用這個做比喻,比喻得很好,我們很容易體會到。在《華嚴經》上,從初住菩薩開始到等覺菩薩,這四十一個階級都叫做分證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就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到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掉,他就成爲究竟圓滿佛果,這是第五十二個階級,最高的一個階級,再往上去沒有了。這個階級就是回歸到常寂光,回歸到自性清淨圓明體,功德是究竟圓滿了。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這是道前,他還有叁種疑惑,就是對于『真空妙有』。哪叁種?第一種:

  【一者。疑空滅色。取斷滅空。】

  他以爲空在哪裏?色滅掉才有空。好像大地,大地是色法,我們在地上挖土,挖掉一尺,你看一尺的空出現了;我再挖一丈,一丈的空出現了。他以爲空怎麼出現的?空要把色滅掉,空就現前,他不知道色跟空沒有兩樣,色是幻色。這個就是智慧有問題。

  【二者。疑空異色。取色外空。】

  這就是懷疑空不是色、色不是空,把色、空當作兩樁事情,他以爲色外有空。色外有沒有空?有空,可是一定要知道,色也是空,空是空性、是自性。色從哪裏來的?色是空現的,色法之體就是空性,是一不是二。你要是『取色外空』,你想想看你有分別心。所以他是十法界的菩薩,他雖然沒有執著;他要有執著,他就是六道輪回的衆生,最高也不過是色界、無色界的天人。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對這些事理逐漸明朗,慢慢的都清楚了,在什麼境界、哪個階層,我們能夠體會得到。

  【叁者。疑空是物。取空爲有。】

  懷疑空也是一種物質現象,空像一般物質一樣,也可以能取得它。像現在科學家發現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他說空間是彎曲的,黑洞的理論就是從這個地方發現的。黑洞是一個場,是一個非常大的磁力場,連光都被它吸進去。所以現代物理學裏面講,空間不是平面的,是有曲線的,這是空間。這種現象,佛在叁千年前就說了,有這麼一種人,他懷疑虛空也跟物質一樣,不過它是透明的。叁種疑惑。下面我們看大師給我們的解釋。

  【今此釋雲。色是幻色。必不礙空。】

  色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它跟虛空對立,那就成妨礙。可是我們今天看色跟空好像是對立的。從高雄到臺北,我們坐火車要穿過很多隧道,隧道原本是山,是色法,我們把山裏面挖掉挖空,做個隧道出去,要不挖空就不能通過,你說色跟空有沒有妨礙?明明有妨礙。這是怎麼回事情?諸位要知道,這不是色空有妨礙,是我們的妄想執著造成的障礙。李老師在早年我們跟他學經教的時候,他告訴我們一種方法去做實驗。他說:你們不是都會作夢嗎?是,每個人都曾經作過夢,夢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夢到一個牆壁,你過不去,如果一旦想「我這是在作夢,夢是假的」,你就撞過去,牆壁就沒有,就過去了。他說你們去試試看,同學當中誰能做這個實驗。我們同學當中有一個,前幾年過世了,周家麟居士,他就提出這個報告。他說:老師,…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