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一集) 2009/6/19 臺灣高雄 檔名:12-47-5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九面倒數第叁行,從後面的兩句看起,我們把文念一遍。
【迥超言慮之端。透出筌蹄之表。經雲。如有大經卷。量等叁千界。在于一塵內。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普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衆生等。】
我們就念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這是《華嚴經》上的一段經文,確實世尊給我們做了證明,一微塵確實含攝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信息。要用佛法的話來說,一切諸法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遺漏掉,在一微塵裏面統統包含。一一微塵亦複如是,沒有例外的。真正像大師這兩句話裏面所說的,『迥超言慮之端』,「迥」是遠,遠遠的超過。超過什麼?超過言語,我們言語說不盡,超過思慮,這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慮」是我們的思想,我們沒有辦法想到,也就是說,言語有界限,自性沒有界限,思慮也有範圍。大乘教裏面講,我們衆生的思慮頂多你能達到阿賴耶識,你沒有辦法超越,可是阿賴耶識還是相當有限。所以,宇宙萬法的真相,不是言語能說得出來的,也不是你思惟能夠想象得到的,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透出筌蹄之表』,筌蹄是什麼意思?是工具,筌一般也叫笱,蹄叫罝,這都是用竹子編的一些小簍子。做什麼用?筌是抓魚的,現在沒有了,現在看不到,我們小時候鄉村裏面還有這個東西,在小水溝裏面捕魚,魚遊進去之後牠就出不來;罝是捕兔子的,蹄也叫做罝,它是個工具。在此地引申的意思是方法、是手段。什麼方法?幫助我們開悟的方法,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這個方法就是經教。可是你要記住,筌不是魚,蹄不是兔子,你的目的是要獲得魚、獲得兔子,而工具能幫助你,工具並不是魚、也不是兔子。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爲我們表演的是身教,爲我們講解的是言教,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將世尊的教誨結集成爲叁藏十二部經。這叁藏就是:律藏是佛的身教,經藏是佛的言教,論藏是佛跟弟子們的討論,我們今天討論心得分享這一類的東西稱爲論藏。這些東西都可以幫助我們悟入,但是它不是自性,它是個工具。我們真正悟入了,這個東西就丟掉,就不能要,沒用處了。所以《金剛經》上佛才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此地比喻的筌蹄,到我們悟入了,這個東西沒用了,要把它舍掉。所以叁藏十二部,悟入的人他不要了,對他沒用處;沒進門的人對他有用處,可以扶他一把,幫助他一程,但是這個距離並不很長,是短程的,這個一定要懂。現在我們可以用新的比喻,現在科學家發射的太空的衛星,我們可以用這個來做比喻,發射的時候是用火箭推動,你看火箭推動的距離並不是很長,把它推上去之後,它自己就能夠繞著,用地心吸力它就能夠飛行,火箭脫離了就掉下來,就丟掉了。所以目的跟手段要分清楚。
現在我們對于經教要不要?要,不能不要,沒開悟。我們在經教上所得到的,諸位一定要知道,清涼大師分《華嚴經》爲四科,信、解、行、證,分四科,經教對我們的幫助是前面兩段,幫助我們生信,幫助我們理解,信解,後面兩段不是在經裏面的。如何把我們所理解的,把我們所信的,落實到我們的生活,這叫行。行的功夫達到一定的程度就證明了,證明什麼?證明你所信、所解的。像前面所舉的這個例子,一微塵裏面你能夠看出釋迦牟尼佛一切經教裏面所講的性、所講的相,他這裏舉例子,譬如講的染淨、真妄,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大乘、小乘,都在這一微塵裏面見到,親自見到叫證。給我們講到宇宙、生命的起源,這是什麼?這叫阿賴耶識。我們第六意識,這就是思想,這個能力很大,對外面它能夠緣虛空法界,對內它能夠緣到阿賴耶,阿賴耶以外的,那就是自性(真如本性)它緣不到,它無能爲力。我們怎樣才能夠緣到自性?你把這個工具丟掉就見了,放下就是,你要不放下,它是障礙,是你明心見性的障礙,這叫什麼?法執。嚴重的執著有兩大類,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
我執沒有放下,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你就曉得六道輪回從哪來的,從我執來的,有我就有六道,無我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沒有,那個境界是什麼?那個境界叫四聖法界。我們修淨土的人應該比較容易懂一點,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最高的,常寂光淨土,其次的,實報莊嚴土,再其次的,方便有余土,最下面一層的,凡聖同居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有沒有?有,它只有兩道,它沒有六道,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哪兩道?人天兩道,極樂世界沒有阿修羅道,餓鬼、畜生、地獄決定沒有。爲什麼沒有?沒有人造這個業。諸位要曉得,果報是業力感應變現出來的,人不造貪瞋癡慢,所以這四道就沒有了。你要曉得,貪心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癡是畜生道,傲慢是阿修羅道。他沒有貪瞋癡慢!有我,我們這些念佛人往生的叫帶業往生,我們的我執沒有斷,我執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這裏面也有叁輩九品,看你功夫的淺深,品位不一樣。可是方便有余土就是淨土,我們凡夫講是淨土,爲什麼?它那裏頭沒有善惡,剛才講了,貪瞋癡慢沒有,沒有善惡。它跟六道兩個比,它清淨,六道是染、穢土,四聖法界是淨土,他沒有執著,他有分別。如果分別也斷了,起心動念也沒有了,方便有余土就不見了。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它就沒有了。
方便有余土沒有了,就是四聖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顯現出來的是實報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生到那裏面去的,我們一般講都是證得法身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生到那裏,沒有證法身的不能到實報土,所以實報土是真佛不是假佛。實報土裏面哪些人?經上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嚴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十,再等覺,他們在那裏修行,這是真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如果你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斷了,無明習氣都沒有了,實報土就不見了。這就是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諸佛實報莊嚴土也不例外,無明習氣沒有了,它就沒有了。沒有之後現什麼?現常寂光土。常寂光土不生不滅,永恒的。那是什麼?我們這篇文章前面第一段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常寂光。常寂光是自己的自性,大乘教裏形容它爲大光明藏,心裏面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這個境界就現前。
阿賴耶怎麼來的?阿賴耶不是真的,也是虛妄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幾時一念不覺?爲什麼起無明?我們都要問,打破沙鍋問到底。佛給我們的答複,一個字,「妄」,這一念是妄念,不是真的。妄你就不能追究,你追究不是妄上又加妄嗎?你不就把妄當真了嗎?所以要知道,第一個因沒有原因,第二個因就有原因。所以一念不覺是沒有原因的,它是第一個,一念不覺那就是它的因,變成阿賴耶,這以下都有因果,只有一念不覺沒有因。很難懂,怎麼會沒有因?《楞嚴經》上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佛舉這個比喻來給我們說真的是沒有因。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講出來還是不太好懂,我講經的時候是用很接近、相似的一個比喻,大家好懂。有這個經驗的人才行,我們這個年齡生長在抗戰時期,跟日本人八年抗戰,那個時候初中以上每個星期都有一堂軍訓課,跟日本人打仗,必須有一點軍事知識,小學沒有,小學童子軍,中學就有軍訓的課程。軍訓常常舉行緊急集合,哨子一吹,立刻服裝整齊就要到操場去集合排隊,演習。緊急集合裏面就會出現這個問題,服裝整齊你才能夠出去集合,服裝不整齊不行。忽然之間迷了,服裝穿好了,帽子找不到,到處問同學,你有沒有看到我的帽子?人家同學告訴你,你的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你摸頭上,果然帽子是在頭上,這就叫迷頭認影,這就是迷了。你說什麼時候戴的帽子,你怎麼那麼著急,一下就迷了,在你頭上都不知道,到處去找,找得冒了一身大汗,結果問人家,指著在你的頭上,沒有原因,跟演若達多的故事很接近。第一個沒有原因,所以它是妄,不是真的,真的有因那就不叫妄,它沒有。所以整個宇宙第一個因是沒有原因的,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爲什麼?實報莊嚴土是阿賴耶變現的。
在我們現在科學裏面講,這就是波動的現象,確實整個宇宙是波動現象。波動,你要知道自性不動,所以那個動搖的它不是自性。這個意思很深,要很細心去體會。惠能大師開悟了,真的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描繪自性。他第一句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本不生滅,第叁句本自具足,第四句本無動搖,第五句能生萬法,這就是自性。怎麼能生萬法?迷了就生萬法,這是真的,不迷不生萬法,不迷的時候只有常寂光,所以叫大光明藏。常寂光裏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可是要有波動,極其微細的波動,這個極其微細,微細到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到,時間也太短了。彌勒菩薩跟我們說,一彈指,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生滅?叁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念,百千是十萬,叁十二億乘十萬,叁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一彈指叁百二十兆的念頭。現在我們都用秒爲單位,時間單位,每秒鍾我們至少可以彈四次,再乘個四,那就是一秒鍾裏面有多少個妄念的生滅?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太微細了,沒有法子覺察。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宇宙能生萬法,就是這個微細念頭相似相續的現象,它不是真的。我們心要是定下來,恢複到定下來,念頭是什麼?妄想是念頭,分別是念頭,執著是念頭。世尊問彌勒,心有所念,問這句話,這個念是分別的念頭、是執著的念頭,很粗,我們能覺察得出來。世尊又問,這個念頭裏頭有幾念幾相幾識?這就講微細念頭。我們一個分別、一個執著這個粗…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