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二集) 2009/6/20 臺灣高雄 檔名:12-47-5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十面第二行,從第四這個地方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謂依前一塵能遍之境。而修四種行德。】
賢首大師這篇文章總共給我們講六樁事,也就是六大段。前面叁段所說的,就是《般若經》上講的一句話「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從緣起到形成都說盡。第一段給我們講本體,第二段給我們講現相,第叁段給我們講體相的周遍含容。文字雖然不多,用現代科學的術語,就是了不起的科學與哲學,從事上講是科學,從理上講是哲學。這是古今中外多少這些哲學家、科學家,包括神學,都在探討宇宙從哪裏來的、生命從哪裏來,這生命當中我從哪裏來。禅宗確實有用「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當作一個話頭,多少人參究,有開悟的,也有很多沒開悟。爲什麼有些人開悟,有些人不開悟?這裏面的關鍵、秘訣就是他用心專不專?《彌陀經》裏面所講的「一心不亂」,如果他的心真到一心不亂,沒有一個不開悟;凡是沒有開悟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這才是真正的秘訣。我們要在這些地方留意,用心到純一就是到開悟的邊緣,繼續絕不放松就有豁然大悟的一天。徹悟之後就是前面講的叁種周遍,你就證得。無論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從煩惱這邊講的;從自性那邊講的,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這是從自性上說。這是一大段,這是道,中國人講道、講德,這講道。從這以下,四、五、六這叁段這就講德,什麼是德?隨順自然的規律就是德,那就是正常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究竟圓滿的幸福,真實的受用。如果與性德相違背的也有受用,什麼受用?六道叁途苦海無邊,就變成這樣的受用,這樣的受用是悖德,與性德完全相違背。
在這裏面,這一段是講『行四德』,這是講的總綱。諸佛菩薩,不但是諸佛菩薩,我們講證果,證果證什麼果?小小果。小小果在小乘是須陀洹,初果;在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華嚴經》講十信、十行、十回向,十信的初信位得小小果,就具備這個四德。如果沒有這個四德,縱然是學佛,無論在家、出家,我常講的修得最好的在門口沒進去,那算不錯!你已經望見門牆,可惜沒進去。要進去呢?進去就證得了初果,就是《華嚴經》上的初信位的菩薩,那就恭喜你。爲什麼?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在叁不退裏面,你證得第一個位不退,就是你永遠不會再墮落到凡夫位,你是聖人,從此之後你是節節往上提升,你不會墮落,這是位不退,所以非常可貴。不要小看他是剛剛入門,剛剛入門就了不起,沒出六道,但是他們絕不墮叁惡道,在六道裏面人間天上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果相當于《華嚴經》上十信菩薩的第七信,第七信見思煩惱統統斷了,超越六道。小乘阿羅漢斷了,大乘七信位的菩薩,也是在講斷煩惱的層次來講,跟阿羅漢相同,相等的。可是在智慧上來講那差別很大,大小乘不能同日而語,大乘的智慧太高,小乘是望塵莫及,這我們要曉得。大乘畢竟天天親近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每天受他們經教的熏陶,所以他們的智慧高。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要記住的,要認真努力去做的,你才能入得了門。我們先看第一,四德先看第一:
【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
這是頭一個,你看要『隨緣』,隨緣裏頭最重要的要『妙用』。『無方』是沒有邊際,跟前面叁種周遍相應,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那就是「無方德」。我們現在有沒有隨緣?我們有隨緣但是沒有妙用,這是凡夫。學佛之後咱們得學妙用,妙用是什麼?稱性。性,中國老祖宗說,我覺得我們的老祖宗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決定不是凡人,他們所說的話跟大乘經教不謀而合。我們老祖宗講本性本善,把它編在初學童蒙課本裏面,《叁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是妙用。我們在隨緣能不能跟本善相應?本善,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盡善盡美,沒有絲毫錯誤,沒有絲毫缺陷,這還了得嗎?這是什麼人?諸佛如來才能做得到。沒錯,佛是這麼說,可是佛又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話說得多好,說得多究竟。我們現在回頭想想自己,跟佛說的不一樣,差距太遠!這什麼原因?我們只知道隨緣,不知道在隨緣當中要與性德完全相應,就妙!佛門裏面有兩句話,「隨緣不變」,不變就是妙用,什麼東西不變?性不變。性是什麼?我們想想惠能大師的話,這見性的人,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現在用清淨來說有沒有變?我們變了,我們不清淨,不清淨就不是妙用,清淨就是妙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這是在環境上說順逆;人事上講,無論是善緣、是惡緣,你都能保持清淨心。清淨心怎麼講?順境、善緣你的心不起貪戀,保持清淨,沒有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無論在什麼境界裏,你都能保持平等,清淨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覺」,覺不用去想它,只要清淨平等肯定是覺而不迷,覺是智慧,所以那叫妙用。從穿衣吃飯,日常當中點點滴滴瑣碎的小事,待人接物,都要跟清淨相應,都要跟平等相應。平等是哪一句話六祖講的?是第四句話「本無動搖」。不動搖不就平等了嗎?一動搖就不平等,不動搖就平等。智慧在哪裏?智慧在第叁句「本自具足」,這才叫妙用。能生萬法又不生不滅,本無生滅,你說妙不妙?不生不滅它又能生萬法,出生無盡,真妙!他把這個擺在第一句,這是我們修行證果第一個原則。我們看大師底下的文:
【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衆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維摩經中具明斯義。】
到這裏是一段。下面所說的這個全是『依真起用』,真是什麼?真如自性。「依真起用」就與性德相應,那叫妙用。我們今天想想這點,我們錯了,我們今天依什麼起用?我們是依自私自利起用,對不對?與我有利益的這個事情我就幹,與我沒有利益的這個事情我就不幹。毛病在哪裏?毛病在「我」,這就違背了性德,爲什麼?自性裏頭沒有。世尊在《金剛般若經》裏面講得很清楚,「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自性裏頭這四個都沒有。我們就曉得,如果說是永離四相,永離四見,那個境界更高了。到大菩薩不但四相沒有,念頭都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這大菩薩。前面是菩薩,後面是摩诃薩,這叫妙用,與性德相應。這一關我們有沒有辦法突破?辦法是有,怕的是我們做不到。爲什麼?我們不肯真修。真修就能做到,用什麼方法?法沒有定法,八萬四千法門,佛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達到,也就是說都能夠破四相、破四見。我們用念佛法門,剛才跟諸位說過,念到一心不亂就相應,四相四見都破了,當然先破四相。先破四相你證小果,再破四見你證大果,這叫妙用。所以「我」是個麻煩事,念念沒有把我忘掉,念念是爲我,有我就有自私自利,有我就有貪瞋癡慢,就有名聞利養,就有五欲六塵,一連串發生出來全是錯誤的。起心動念說真話損人利己,這個用不妙,這個用是什麼?這個用是輪回用,造輪回業,現出來的果報是輪回的果報。
我們願不願意再搞輪回?學佛的同修口裏都很強,不願意,我不想再搞輪回;可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天天在搞輪回業,心與口不相應。這就是我們的道業爲什麼不成,爲什麼沒進步,原因就在此地。實在講我們是業障太重,煩惱習氣太深,聽佛講經有的時候也感動得流淚,可是一出講堂老毛病又犯了,剛才流的淚忘得一乾二淨,還是幹自私自利,這就是不成就。印祖有方便法,他教我們,他那個方便法有些人用有效,有些人用的還是沒效。他的方便法是寫個「死」字,把「死」貼在額頭上,叫你常常想著我就要死了,這是個方便法。我就要死了,哪一樣東西我能帶去?當然這個世間,你的財富帶不去,你所有一切受用帶不去,你的家親眷屬帶不去,你的名聞利養沒有一樣能帶去,不放下也得要放下。所以常常看著這個字就是叫你放下,「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能帶得去的是什麼?業力。業力引導你去輪回、去投胎,這個業力引著你去,你出不了輪回。我們把這個業力換掉,善惡業我都把它放下,我只要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淨業,它不但沒有善惡,連染淨都沒有,可以說這名號是純淨純善。我只把這句阿彌陀佛念熟,永遠記在心裏,只有這一念,不許第二個念頭摻雜進去,你成功!爲什麼?這叫一心不亂。心裏只有一個阿彌陀佛是一心不亂,你決定得生淨土。生淨土不但超越輪回,超越十法界,這成功,用這個方法成功的人不少!哪個法門都不能跟這個法門比,確實像善導大師講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
爲什麼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念佛人,修淨土的人不能往生?這從前李老師常講,爲什麼不能往生?阿彌陀佛裏頭夾雜著雜念。念佛的秘訣,《大勢至圓通章》裏頭講得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看這八個字,我們有沒有達到這八個字的標准?想想看,沒有!人家是淨念相繼。我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相繼,可是裏面夾雜著妄想,所以這不是淨念。還有什麼?還有夾雜著懷疑,極樂世界真有嗎?真靠得住嗎?我什麼都放下,萬一到將來我落空怎麼辦?他有懷疑,有懷疑不清淨,把淨念破壞。夾雜著有名聞利養,對這個世間有些放不下的恩恩怨怨,把我們的淨念破壞了。相繼也不容易,我們念佛常常斷掉繼不起來。所以古大德告訴我們,這個秘訣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佛要做到這一點,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成功。這叁句話九個字是…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