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外面境界,先轉身,自己身都沒轉,怎麼能轉境?要轉身那先得轉心,心轉了,身就轉,外面境界跟著轉,這真修行,是真功夫。
要是轉,這句話就很重要,樂欲我們得要換換,世間人的樂欲是什麼?他享受的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他搞這個,他的愛好、他的欲望是從外面來的。佛菩薩教給我們的呢?佛菩薩教給我們享受要從自性裏面流出去,不一樣。他的水是從外頭挑來的,現在不要挑了,用自來水,還是從外面來的。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渴了要喝水,從心性裏頭流出來,像泉水一樣,從自己身上流,那真樂!所以佛法稱爲內學,佛經稱爲內典,佛法不向外求,佛法永遠向自性當中求,爲什麼?自性裏頭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你不從自性求,你從外面去求,從外面去求就叫外道,佛門這個外道不是說其它的,不說外面的人,現在人都搞錯了,佛家講外道,你心外求法這是外道。所以佛法裏面,一切教你從內心裏面求。
你看王鳳儀王善人給人治病,現在他的傳人劉有生先生劉善人,你看到處給人治病,真有效!他們不用外,他們用內,告訴你,你病從哪裏來,都有原因、有源頭。源頭給你說出來之後,源頭都是不善的,你忏除業障,病就好了,你忏悔就好了。這病從不孝父母得來的,你向父母忏悔,從今而後克盡孝道,病馬上就沒有了。從兄弟姊妹上來的,你明白了,跟兄弟姊妹不再搞矛盾,和睦相處,忏除業障,病也就好了。不是沒有道理,他那個道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應,所以我們一聽就懂,一點懷疑都沒有,是真的。爲什麼我們忏悔沒有效?你沒有真忏悔,你忏悔是假的,搞形式的,不是從內心裏真正放下錯誤的習氣。只要真幹它真有效,真心忏悔。
在《華嚴經》,這大乘教裏面講,整個宇宙是一體,不但是父母、師長、兄弟姊妹、家親眷屬是一體,要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佛告訴我們,我們前面這叁段念過,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跟我們是一體,爲什麼?同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佛法,你看看許許多多的忏儀,忏法裏面的儀規,第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頂禮」,這就這個意思。天地鬼神不能得罪,你不要說他沒有,你得罪的時候日子不好過,會得一些怪病。樹木花草有靈,前幾天我們在信息上看到,中和市的市長去砍一棵樹,這是個老樹,聽說有五百多年。這個樹根沒有保護好,把它砍斷,樹神就懲罰他,讓他的腳背筋裂開,痛苦不堪。這個樹神托夢來告訴他,是因爲你傷了他的根,他也叫你受罪,讓你了解樹神的痛苦。這個樹根大概總得叁個月才能夠複原,慢慢才長好;你的腳叁個月之後就不痛了,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的敬,你就相信普賢菩薩講的話對了,「禮敬諸佛」。諸佛是誰?《華嚴經》上說的,普賢菩薩是華嚴叁聖之一,「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一切衆生不但是包括有情的一切衆生,他沒有說一切有情衆生,沒有這樣說法,只說一切衆生。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衆生,所以這個範圍很廣大。動物是衆緣和合而生,植物也是衆緣和合而生,山河大地、自然現象沒有一樣不是衆緣和合而生。那我們的禮敬怎麼禮敬法?這一切的一切,宇宙之間一切一切都要用恭敬心對待,這就對了。不能輕慢,蚊蟲螞蟻不可輕慢,花草樹木不可以輕慢,泥沙石塊不能輕慢。《華嚴經》我們看佛菩薩舉例子都舉微塵,微塵是物質裏頭最小的,現在講的什麼?礦物。佛經上講的一微塵,用現在話說,它是有機體,它不是死的,它有見聞覺知,也就是說它有意識。
整個宇宙一切現象統統是有機體,而且是跟自己同一個自性,怎麼能不尊敬!尊敬萬物就是尊敬自己的自性,尊敬萬物就是尊敬自己的靈性。我們身上有病,想一想,從哪得來的?對不起父母你會生病,對不起兄弟姊妹會生病,對不起親戚朋友會生病,對不起天地萬物也會生病。如果你有個恭敬心,真的把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前面四條真做到,禮敬,對于一切衆生、天地萬物恭敬,恭敬心;稱贊,贊美,祈禱裏頭是贊美;供養、忏悔業障。只要這四條做到,你會得金剛不壞身,你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學習《妄盡還源》,學到這個地方,對這個應該沒有疑惑,十願前面四條做到了,成就自己!你會跟諸佛菩薩一樣,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所以我們真正想修行,我們天天想什麼?想自己的過失,改過自新。想不到、想不出,想不出看別人,看別人的過失,別人是我的一面鏡子,看別人的過失,不要記別人的過失。用別人的過失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沒有?這就對了,我自己要有的話趕緊改,改過自新。專門看別人的長處,別人的好處,別人的好處我有沒有?有,要保持;沒有呢?沒有要學習。外面環境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要會照!最怕的是挑別人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那你就是起心動念都在造業。真的像《地藏經》上所講的,「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那就錯了。
我們樂欲要從哪裏學?我們這一生真是不容易,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大乘,又遇到淨宗,又遇到《華嚴》,這稀有難逢,我們這個緣多麼殊勝。這樣殊勝的緣分,如果我們當面錯過,這個罪就很重。爲什麼?這一生永脫輪回、永脫十法界的緣分你得到,你在這一生可以成佛,可以成菩薩,你爲什麼不幹?我記得我在從前曾經講過一個題目,「聞經學佛是人生第一樂事」,那就是樂欲,應該排在第一。每天能夠聽經,聽經是跟佛菩薩往來,聽佛菩薩的教誨,生活是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進修,人數多少不拘。你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當年在世,他一個小道場只有八個人,八個人個個成就,很值得我們做榜樣,有志一同都成就。在東晉時代,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叁個人,在這個山上建念佛堂念佛共修,依靠的經典只有一部《無量壽經》。那個時候《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無量壽經》是最早翻譯的,就依這一部經,一百二十叁個人個個成就。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他們念佛堂前面往生的人,都跟佛一起來迎接慧遠大師,你說這多麼殊勝!遠公往生的時候跟大家說,「我們同修前面往生的全都來!」這不是假事情。
所以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我覺得他老人家講的話,是針對我們現實環境來說的,道場不要大,同修不要太多,二十個人,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成就。因爲小道場,在現在這個環境很容易維持,你省心省事,不要攀緣,有叁、五個熱心的同修來護持就夠了,自己不求別的。現在因爲我們煩惱習氣重,信心還不是十分的堅定,聽經研教就有必要。聽什麼經?聽淨土經,五經一論,或者是五經一論裏面選一、二種。選《無量壽經》,選《阿彌陀經》,選《觀無量壽佛經》裏面的一章,「上品上生章」夠了。反複的聽,一遍聽完從頭再聽,一直聽到往生,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經完全聽明白、聽懂了,我們念佛的心堅定,往生的心不變,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這叫真正的道場。人多麻煩,人多意見多,很不容易成就。
所以我們可以以印光大師這個教誨,做爲一個限製,就是不超過二十人,叁個、五個也行。前面我跟諸位報告,黃忠昌就一個人,他閉關,你看二年十個月預知時至就往生,一個人,小道場,小茅蓬,好!志同道合,大家互相在一起生活照顧,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這樣修行,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一個不會漏掉的,個個有成就。真正有這麼一個道場,這樣的殊勝,就會影響整個淨宗,有這麼個好樣子,樹立這個典型,大家都學!心定下來,不再攀緣,我們一生當中有方向、有目標。所以我們學這句「樂欲」,我自己喜歡什麼?我的喜歡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求生淨土,我的欲望就是親近阿彌陀佛。古人講的話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個開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現在不求這個,這個不容易,我現在先求往生,到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就開悟!我把我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放在極樂世界,這就不錯了,穩穩當當的成就,這也就當生成就的佛法。
『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下面是比喻,這兩句後一句是比喻,他是什麼樣的根機,你就給他什麼樣的方法。前面講「衆生根器不等」,釋迦牟尼佛在,「應機授法」,每個人都不一樣。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完全是開班教學,沒有共修的。修行各人修自己,沒有在一起修行的,只有在一起上課。釋迦牟尼佛也真了不起,我們現在是一天講兩個鍾點就很累了,他老人家一天講到晚也不累,四十九年沒休息,你說這還得了嗎?這不是普通人。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教學,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幾百個人也教,幾千個人也教,他不固定的。無論這個人從哪個地方來,來看釋迦牟尼佛向他請教,他立刻就教,有教無類!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用什麼法門來教?佛叁千年前,對我們現實這個環境他完全了解。我們自己選擇法門太難!好像我們是個病人,釋迦牟尼佛經典是處方,處方是給從前人用的,不是給我開的。我現在害這個病,找哪個處方能對我的症?這個問題太難。在從前有護士幫忙,我們自己不會選請他,他有經驗替我們選,這些護士是祖師大德有修有證,沒問題。
現在這個世間沒有了,真正有修行的這些大德都走了,我們找誰?佛是真的慈悲把選擇法門的原則說出來,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你看,講得多清楚、多明白。釋迦牟尼佛滅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他老人家的法運總共一萬二千年。我們現在在什麼時候?在末法。正法那個時代佛法還沒到中國來,佛法到中國來是像法時期,所以禅特別殊勝,像法一千年。現在到末法時期,末法照外國人的算法,已經過了五、六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