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叁集) 2009/6/21 臺灣高雄 檔名:12-47-5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十面第四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從一者:
【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衆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維摩經中具明斯義。】
到這裏是一段,這一段前面我們學過。第四這一大段是依前面叁種周遍而行四德,這是四德裏面的第一德『隨緣妙用』,最重要的就是前面兩句,『依真起用,廣利群生』,這才是自性性德的根源。世尊在《華嚴經》裏面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起用」是德,德的根源就是「依真」。真是什麼?真就是前面講的叁段,自性清淨圓明體從真起用現出依正二報。依報,宇宙的現象發生;正報,我這個相起來,我起來了,這個我是大乘教裏面講的四淨德,這四淨德講「常、樂、我、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真常,真常是什麼?自性清淨圓明體是真常,永恒不變,惠能大師講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就是真常,不生不滅,這是真我。真樂,真樂是裏面決定沒有苦的現象,無苦就是樂。有樂呢?樂還是苦,諸位要知道,樂是壞苦。真樂是苦樂都沒有,才叫真樂;有苦有樂都是起煩惱,苦是煩惱,樂也是煩惱。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七情裏面,頭一個就是喜,喜、樂、哀(悲哀),這都屬于情,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統統是煩惱。連歡喜這個現象都沒有,你的心才是真樂。所以有真樂、真淨,常樂我淨四淨德真有,這個地方講依真起用,真有。
身不是我,身是會有生滅的,常樂我淨都是不生不滅。淨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能大師講的清淨,不生不滅是涅槃,「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真常、真樂、真淨。真我,要知道,有,永恒的。身是假我,這個不是真我,這個在世間很短暫,真的像昙花一現。衆生,特別是六道裏面的衆生,哪一個不是把身看作我?這就迷了,不知道真我,把假我誤會以爲是真我,搞錯了,在這裏面起心動念,錯了。佛是真正覺悟,大徹大悟,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見到前面講的一體、二用、叁遍,叁種周遍,這真相看到了。衆生有感,如來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這都屬于因果。所以,因果也是跟宇宙依正同時發生的。
修行人真的要想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走妄盡還源這一條路,妄就是煩惱,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講的叁大類,大乘教裏面講的叁種煩惱。妄想是無始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說的是一樁事情,《華嚴》跟大乘教裏面名相上不同,意思是一樣的,是指一樁事情。這叁樣東西障礙了我們的真常,我們四淨德都不見了,不能夠現前,不是沒有,只是有了障礙,不能現前。我們如果真的想回頭、想還源,還源就是回歸自性,回歸常寂光,用這本書裏面的名詞叫回歸自性清淨圓明體,在大乘裏面一般講究竟圓滿成佛。我們現在從哪裏下手?現在常常要提醒自己,也就是常常要覺悟,覺悟什麼?覺悟身不是我,破身見,破我執。
《金剛經》在中國很流行,流通最廣,不學佛的人也讀《金剛經》,言簡意赅。《金剛經》上講得很明白,要破四相,四相是妄想,不是真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不是真的,身不是我,執著身是我,錯了。我相要是破了,人相是跟我相對立的,那也不存在。衆生相範圍就大了,衆生相就講到宇宙,就是能生萬法,森羅萬象都是虛幻不實,那你就見到大乘教裏常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都見到,那是衆生相。壽者相是時間,時間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謂是一念九世。我們首先要時時刻刻提醒,不要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再不要爲這個身去造孽,這就錯了。你看《地藏經》上講,「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道理在此地。《金剛經》一首偈子非常好,我過去把它寫出來,印在透明的膠紙上送給同修,這應該是在二十年前的事情,二、叁十年前。我印的小張,教人什麼?教同修回去貼在家裏電視上,透明的,印的是紅字,就是四句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打開電視的時候你就看到這首偈,我們看電視要應作如是觀,看電視也是在學佛,也會開智慧,也能夠妄盡還源。爲什麼這麼做?這樣做就是自度度他,廣利群生。首先必須自度,自己沒有得度決定不能度他,那度他是假的,一定要先自己開悟,才能夠幫助別人,才能夠影響別人。
下面,昨天我們學了,『衆生根器不等』,這個要知道。爲什麼不等?衆生的根性是平等的,這個要知道,「器」是什麼?是器用、作用,不平等,爲什麼?業力不相同,我們一般講業障,業障不一樣。有人業障輕,有人業障重,差別就很大,業障輕的根就利,利根,業障重的根就鈍,遲鈍,不相等。業障必須要懂得忏悔,普賢菩薩的十願,最重要的是前面四願,禮敬、稱贊、供養、忏悔,這四願非常重要。這四願裏頭最重要的就是忏悔,前面叁種是幫助你忏悔,如果沒有前面叁種,你就沒有法子忏悔,你也不懂忏悔。爲什麼我們修忏悔不得力?我們的業障怎麼忏也忏不了,爲什麼?你前面叁個條件沒有具備,你要具備前面叁個條件,業障很容易忏除。這樁事情我們同學要細心去揣摩、去體會,你慢慢就明白了。我們爲什麼不能忏悔?頭一個煩惱裏面有傲慢。我不傲慢,你就已經傲慢,只要有我就傲慢,傲慢是跟我同時發生的。你們學過唯識的都知道,執著是什麼?執著是末那識,末那識怎麼形成的?四大煩惱常相隨,有末那識就有四大煩惱。四大煩惱頭一個我見,我見就是執著有個我,還不是執著身。六道衆生有不要身體的,高級凡夫,四空天,四空天是無色界天,沒有身體,但是他還是執著我,那叫我見。那個我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講靈魂,沒有肉體,沒有物質現象,他還執著那是我,所以他出不了叁界。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這個錯誤的執著是多麼厲害。他有我見、有我愛,愛是什麼?貪。有我癡、有我慢,你們想想,慢是傲慢,傲慢就是瞋恨。你看貪瞋癡,我愛是貪,我癡是愚癡,我慢就是瞋,叁毒煩惱,與生俱來,什麼時候你有阿賴耶識,你這個東西就具足。到什麼時候才沒有?轉識成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四大煩惱沒有了,就平等,心就平;有這個東西心不平,我見、我愛、我癡、我慢。
所以常常提醒,不要再執著身是我,常常想著《金剛經》一首偈子好,它講得很具體,「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那個有爲法,諸位看《百法》就曉得,除了後面六個無爲法之外,前面九十四個都是有爲法,包括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叫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要常作如是觀,你才能真正放下。常作如是觀是看破,不再執著、不再分別是放下,這個修行功夫快。在日常生活當中得有助緣,有幫助你的方法,那就是「禮敬」。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他在大衆相處,他不帶頭,他走在最後面,他跟人在一起他矮一截,這是什麼?謙虛。謙虛還不夠,聖人教導我們謙卑,卑是卑下,謙卑、謙下,我們一定是懂得尊重別人,謙卑自己;自己不謙卑,尊重別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禮敬諸佛就是學謙卑。儒家裏面的禮,禮的精神用一句話來說,什麼叫禮?禮就是自卑而尊人,這個自卑是謙卑,這是禮。它的作用是什麼?作用是降伏我們無始劫帶來的貢高我慢的煩惱。謙卑能幫助你斷這個東西,這也就是對治瞋恚的、對治傲慢的、對治嫉妒的,你看這個方法好不好!這是嚴重的煩惱,要學謙卑。
要學「稱贊」,稱贊絕不是巴結,爲什麼?看到別人真正有德行,他的思想、言行與性德相應,要贊歎,歡喜贊歎。贊歎是對治嫉妒的,嫉妒心也很嚴重,造的業很深,人人都有嫉妒心。從前我們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常常告訴我們,你們都要記住,每個人都有,嫉妒心誰沒有?他說連要飯的叫化子都有嫉妒心。那種人在社會上真是最低下的人,叫貧賤,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要飯的在社會上沒地位,是最下的,他還傲慢。他看到富人、富貴人家從他面前走過,他有嫉妒心,他還哼一下,「哼,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他還在笑話別人,你看看,你就知道嫉妒心是多麼嚴重。所以,稱贊就是對治嫉妒。「廣修供養」是對治我們貪心的。你看看禮敬、稱贊、供養,供養就是布施,對治我們末那識裏面的貪瞋癡慢,對治這個東西。有這個東西,我們就不是依真起用,我們是依煩惱起用。說老實話,我們今天起作用的話,統統是依煩惱、依貪瞋癡。依真就是得把貪瞋癡給斷掉,要斷貪瞋癡你一定要覺悟。貪瞋癡是什麼東西?貪瞋癡就是末那的元素,四大煩惱構成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我執,執著有我,執著有法,我執、法執都是它,有它就沒有平等,所以轉末那爲平等性智。我們《無量壽經》經題裏面講的清淨平等,不再有染汙你就清淨,不再有高下你就平等。所以,禮敬是平等的。稱贊就是與性德相應、與性德不相應,不相應的不稱贊,相應的稱贊。布施是平等的,布施供養是平等的。有前面這叁條,我們的忏悔就有力量,真的能忏除業障。
王鳳儀善人發明的「說病」,是用說明你這個病的因素,你真正聽了之後覺悟了,從內心裏面真正忏悔,病就好了。這個道理大小乘經裏面佛講得很清楚,但是我們一般人都疏忽了。他很難得,他是生長在東北農村裏面,農民生活太苦,很多疾病醫治不起,沒錢!看醫生要錢,買藥要錢,住醫院是更要錢,沒錢,生活都成問題。所以他就想,能不能有個什麼方法治病不要花錢,不必請醫生,也不必吃藥,病就能治好,這個方法就妙極了,他天天想這個方法,想了一百多…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