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佛的秘訣,是念佛的箴言,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可靠,還最快速,成功還特別高。所以這個法門得到諸佛贊歎,十方菩薩非常羨慕,沒有緣分,遇不到。我們今天有緣分,有緣分如果再是有善根、有福德,恭喜你你這一生成就了。什麼叫善根?能解、能信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福德是真幹,真幹就有福。只有這個是真的,其它全是假的,這要曉得,大千世界是假的,六道十法界是假的;極樂世界是真的,諸佛的實報莊嚴土。誰有緣分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遇到這個法門,遇到善友把這個法門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聽懂,你理解了,你這一發心真幹,你就成功。這是依真起用,一真一切真。
『廣利群生』,「生」是九法界衆生,這範圍廣!九法界衆生普遍的利益,怎麼樣利益衆生?幫助衆生、教化衆生,幫助衆生、教化衆生是菩薩事業。這個地方的四德,我們把它字數盡量的縮短,它這用七個字,我們用四個字,第一個是「隨緣妙用」,第二個是「威儀有則」,第叁個是「柔和質直」,第四個是「代衆生苦」,四句一樁事。「廣利群生」,就是四弘誓願裏面的第一句「衆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這個願,要真的發願,不是假的,真的就跟性德相應;假的是妄語,妄語是悖德,你違背了性德。在事相上說,妄語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佛菩薩是不孝,對不起衆生是不義,對不起自己是不仁,你沒有仁愛的心,沒有慈悲心。人怎麼可以妄語?發了這個願真幹,那你就不能怕苦。如何幫助衆生?一定要給衆生做好樣子,教化衆生,要從教化自己做起;自己沒有教化好,你怎麼能教化衆生?
釋迦牟尼佛能教化衆生,孔子能教化衆生,爲什麼?他把自己教好了,也就是自己說到做到。而實實在在說,這些大聖大賢都是做到之後再說到,也就是先施身教,施是布施,以身作則,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人家看了,看了之後感動,看了之後感動就是緣成熟。所以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他看了,看了無動于衷,你就不要去教他,你教他叫白費功夫,他不聽你的。他感動,這感動他善根發現,福報現前,你給他做增上緣。他對你服了,對你恭敬,印光大師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看他有一分恭敬,你就教他一分;他有兩分恭敬,你就教他兩分,應機施教。爲什麼?他有一分恭敬,你教他兩分,他只能吸收一分,那一分是多余的。他有十分恭敬,你不能教他九分,爲什麼?他能吸收十分,你教他九分你欠了他一分,你對不起他。他對你沒有恭敬心,再慈悲都沒用處,聽不進去,他不會依教奉行。
所以爲什麼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大聖大賢不出現在現代社會?爲什麼不出現?現在這個時代沒有誠敬心的人,他要是出現,不但教不了衆生,而幫助衆生造罪業。爲什麼?衆生一定毀謗聖賢,一定是侮辱聖賢,他就造罪業造得重!所以你才曉得,諸佛菩薩來是大慈大悲,不來也是大慈大悲,不來是什麼?不讓你造罪業,這就是大乘教裏面佛常講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這一群人沒有善根福德他不來,你看這沒有善根的人他也生活得歡歡喜喜,如果一個菩薩來,他就討厭他,他就要侮辱他、欺負他、毀謗他,所以佛菩薩不來,聽仁義道德聽不進去,別講這些。我們觀機,至少你要學會天天念《彌陀經》,《彌陀經》裏面講「善根福德因緣」,細心觀察這個人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聽了聽一句真幹,把這一句就做到,那是有福德;聽了做不到沒福,他成就有限。聽了能相信、能感動、能理解,這是善根。所以廣利衆生一定要從自己本身做起,自己的心正行正,才能幫助別人正心正行。
『衆生根器不等』,這下面教我們觀機,這一定要知道,根器是不平等的,煩惱習氣各人不同。『受解萬差』,「受」是信受,「解」是信解,受跟解有差別,解的人很多,受的人不多。所以佛法,經典常講「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佛教給我們的。受是你真接受真幹,解是你理解你還未必做,你沒做到。受是做到,做到之後怎麼樣?要保持,叫受持,我活一天我就做一天,那叫持。我天天幹,把我所學到的一字一句,統統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落實在日常工作裏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真得受用。這個受字就是《論語》裏面夫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的習,受是習,把你所學的統統落實,你真幹!受的程度有差別,解的程度也有差別,每個人都不一樣,這你不能不懂。根性與業障有關系,業障深的人根性就薄,如果他有善根,他能夠老老實實去做,真幹,慢慢會提升。提升也各個不相同,有人一、二年就提升得很好,有人要十年、八年,也有人到二十年、叁十年。
我們講開悟,二、叁年開悟的,十年、八年開悟的,二十年、叁十年開悟的,這在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來,無論出家、在家修行,我們在典籍裏面看到很多,這就是受解萬差。關鍵就是這一生當中能不能開悟,關鍵是在恒心,真正立志就是這個人有志氣,在佛法叫發願,我不想再搞六道輪回,我不想再受六道苦,我這一生真的想出去,永遠脫離六道輪回,要有這樣的志氣。下定決心在這一個法門裏面,你看看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谛閑老和尚念佛的徒弟鍋漏匠,好樣子;更遠一點,宋朝的瑩诃法師,是我們的好樣子。近代的,我們住在這個地區,四十年前將軍鄉有一位老太太,念佛叁年站著往生。我上一次在中山大學講演提到這個事情,講完之後有幾個同修來找我,他告訴我,他們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更近的,前年,深圳有個年輕的居士黃忠昌,叁十出頭,他做實驗,他聽我講經常常講到,念佛叁年往生,他試試看,我念叁年看能不能往生?在深圳閉關,向小莉給他護關。二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他預知時至走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人得有志,佛法有願,關起門來念了二年十個月的佛,然後表演給大家看,預知時至,又沒有生病就走了。
這是什麼?這是廣利群生,給天下念佛人做榜樣,告訴你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絕對不是說他壽命到了,不是的,有壽命不要,就走了。有沒有功德?功德很大,給我們念佛人做證明,叁轉*輪他來作證,告訴你念佛往生不難,叁年時間足夠。你還憂愁什麼?我們念佛念幾十年,消息都沒有,什麼原因?沒放下,不是真的。所以我說平常我們打佛七,你看《彌陀經》上講的,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需要多長時間?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到若七日,功夫好的人一天就夠了。如果我們這個道場舉行一個佛七,告訴大家七天就往生,你看看有沒有人敢來?一個都不敢來。爲什麼?送死的,七天就死這還得了。所以他是假的不是真的,往生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真的叫他去,嚇死了。
『樂欲不同』,「樂」是愛好,在這裏不念「勒」,這多音字。樂是愛好、欲望,這衆生每個人的愛好、欲望不一樣。所以修行的法門、證果的方法,也就各個不相同。世尊真是慈悲,給一切衆生開八萬四千法門,開無量法門,爲什麼?應衆生樂欲不同。你喜歡哪個法門,你就修哪個法門;你想證什麼果位,你就證什麼果位。有人喜歡阿羅漢,有人喜歡菩薩,有人喜歡佛不一樣。我有時候還遇到同修問我,他學佛一生供養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問我臨命終時觀世音菩薩來接引行不行?行!觀音菩薩是西方叁聖,沒問題。臨終那一剎那要記住,本尊來接引就沒問題,我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臨命終時釋迦牟尼佛來接引我,靠不住,爲什麼?他跟本尊不相應。
這經典裏面佛說得很清楚,臨終這個時候,冤親債主他不希望你走,爲什麼?你跟他的事還沒有了,你欠他的命沒還他命,你欠他的債沒還錢,他念念不忘,所以他來障礙。他來障礙他能夠現身,你不是喜歡佛嗎?他就現佛身把你帶走,帶走之後來整你。但是他現身他不能現本尊,這是有護法神,護法神護持,他現本尊他犯法,他不敢;不是本尊沒有關系,護法神不管。那你跟他去了你活該,你自己的信心不堅定,念阿彌陀佛,爲什麼釋迦牟尼佛來你也跟他走?這個過,佛沒有過,是你自己有過失,所以我們要記住這個。送往生的人要特別注意,因爲病人在臨終的時候他會說:我見到這個人、見到那個人,或者見到佛。如果念阿彌陀佛見到的不是阿彌陀佛,你得要告訴他,不能跟他去,不要多,就提醒一句,「見到阿彌陀佛你才能跟他去,不是阿彌陀佛,什麼佛現前都不能跟他去,如如不動,見如不見,沒事,他一下就沒有了。」所以這是念佛送終最重要的開示。這個時候不要講理,完全講事,這關鍵的時候哪有時間講理?西方叁聖現前,行,因爲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看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觀音、勢至來接引,有的時候一個,有的時候兩個。如果看到叁聖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絕對不是下叁品,他的品位至少也是中輩下品。所以這要曉得,這是常識。
我們爲了廣利衆生就不能怕吃苦,怕吃苦度不了衆生。釋迦牟尼佛爲什麼不想過一點舒服日子?爲什麼要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生活得這麼苦?這就是代衆生苦。你修這樣的苦行,別人做不到,他佩服你,從內心裏面佩服你,你能做到,他做不到。這能令善根薄的人也感動,他來跟你學習,你就能度他,道理在此地。真正契入境界要忘我,也就是我們常講身見破了,邊見破了,與一切衆生沒有對立的意念,他得自在,他得到真樂。我們凡夫看到他很苦,其實他非常快樂,他的身心健康,他與性德完全相應。在那個境界裏面,我們凡夫無法想象,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你說他多自在!所以他不需要很多衣服,衣服就穿在身上,你看他是髒髒的,實際上一塵不染。這是什麼?佛經上有一句話「境隨心轉」,他心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身清淨,山河大地清淨,爲什麼?外面環境是隨他心轉變。我們要…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