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佛法裏面講天有二十八層,你說的是哪一層?二十八層分叁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無色界最高的一層天叫非想非非想處天,超越這一層天那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可不是容易事情,爲什麼?前面講的,見惑、思惑要斷盡。你看妄盡還源,見思煩惱是妄,不是真的,這個東西斷盡你才能還源,你要不斷盡,還不了源。斷盡還源,還沒有真正還源到家,中途,在半路上,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中途站,我們淨宗稱爲方便有余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余土;必須真的妄盡,真的妄盡是分別沒有了,妄想沒有了,那就真還源。妄想是起心動念。我在講席也常講,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十法界沒有了,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出現了。
我們修淨土的人,希望到哪裏去?希望到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一般修行人他們的目標,都訂在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毘盧遮那佛的報土跟阿彌陀佛的報土有沒有差別?沒差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到最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帶領著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你想這個現象還得了!這是多麼的殊勝。從這個地方我們徹底明了,毘盧遮那佛沒有嫉妒心,如果別人還得了嗎?文殊、普賢是他的大弟子,怎麼把家裏人全部帶走?一般有嫉妒心的還得了!那文殊、普賢不是造反嗎?把毘盧遮那佛的學生全部帶走,帶到極樂世界去,毘盧遮那佛不但不生氣,不但沒有嫉妒,還鼓掌稱好!你看,這什麼境界?毘盧遮那佛贊歎:太好了,太好了。善哉,善哉!爲什麼?到極樂世界成就快,比在華藏世界還快。通過這麼一個關,他就真的還源,還到哪裏去?還到實報莊嚴土,就是後面講的虛空身,常寂光淨土。
我們看底下說,「菩薩知諸衆生心之所樂」。有一類大心菩薩,這個不是究竟圓滿的法,他不滿意,他還要向上提升。所以諸佛如來「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他見法身佛了。什麼時候你見法身佛?記住,于一切法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你見到。只要你起心動念,你就見不到。在《華嚴經》上,這個境界我們剛才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什麼人?初住以上的菩薩,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這個境界,真佛,不是假佛。他們不是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沒有見到法身,爲什麼?他還會起心動念。所以這個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境界是平等的,平等爲什麼有差別?爲什麼有階級?這個階級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爲什麼?確實他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的習氣在,沒斷掉,習氣個人厚薄不相同。習氣很不好懂,古大德用酒瓶來做比喻,讓我們容易體會。酒瓶,盛酒的,現在把酒倒幹淨,裏面把它洗得也很幹淨,確實一點酒都沒有了,真的沒有,聞聞瓶子還有味道,那叫習氣。味道有沒有辦法除掉?沒有辦法,怎麼洗也洗不掉。那用什麼方法讓它斷掉?瓶蓋打開,把它放在那裏,時間放久了,自然就沒有了。
佛講,四十一個階級我們就把它比喻四十一個瓶子,四十一個瓶子你可以做實驗,不能同時倒,同時倒那個實驗就試不出來。你一個星期倒一瓶,擦幹淨,蓋子打開擺在那裏,第二個星期再打開一瓶;那是第一個星期的,第二個星期的,第叁個星期的,這四十九個瓶子,四十九個星期差不多是一年,最後那一瓶打開,聞聞前面最初那個可能沒有了,後面愈來愈濃,就這個道理。愈濃的地位就愈低,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那是最早打開的。從這個譬喻裏面我們就能體會,它真的是幹淨,所以它真平等,不能說它有差別。但是習氣它確實有厚薄不同,你不能說它沒有差別。等覺以後,就是聞都聞不到,一點味道都聞不到,這叫常寂光淨土,這叫究竟圓滿的果位。古德這個比喻確實是很好,讓我們體會到。所以習氣斷了,你就能見到法身。習氣沒斷,我們常講破一品無明,你就見到法身,見一分法身,那再斷一分習氣,你就見二分法身;法身還有什麼一分、二分,都是比喻,就是你證得法身愈證愈清楚、愈證愈明白。我們用這個說法大家細心去體會,不難領悟。見法身一定是法身菩薩,不是法身菩薩見不到法身。所以它這第一句,即以法界身作自身,這是對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的,這在十法界、在六道裏面決定沒有。
而在六道、在十法界?它底下講,「亦作衆生身,乃至虛空身也」,這就補出來了。說明我們的想法看法沒錯,那就是證得究竟佛果,你已經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裏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你還會不會來到六道裏面度化衆生?也就是衆生有感有求,你會不會應?答案是肯定的,會。爲什麼會?這裏講亦作衆生身,乃至虛空身,會。古人也有人這麼個說法,等覺菩薩很慈悲,如果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盡,那就不能來了,所以他有能力斷而不斷,叫留惑潤生,我們看了很感動。其實不是這樣的,他不需要留惑,衆生有感他就有應,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裏面,把這個事實真相講得很清楚、很透徹。爲什麼?常寂光是自性的本體,一切法是從它那裏生的,它像個大海,一切法是水泡,水泡沒有離開大海。所以遍法界虛空界確實是一個整體,體就是常寂光,實報土也好,方便土也好,同居土也好,全是現象、全是法相,法相離不開法性,法相跟法性是一體。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再看最後這一條,「虛空身」,這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很抽象。「虛空身者,謂非衆生,非國土(我這樣念大家更清楚),非諸有量身,乃是無名無相之虛空身也」。這諸位一看就曉得,這就是常寂光,這就是我們中國佛教裏面所說的,禅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它不是衆生,這個衆生是講有情衆生;它不是國土,國土是物質現象。衆生是精神現象,它不是精神現象,沒有精神現象,它也沒有物質現象,什麼都說不上。它不是有量,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都是屬于有量,不是有量,也不能說它無量,有無都不可得。這是自性清淨心,這是自性清淨圓明體。菩薩放下起心動念,證得了,證得什麼?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性是什麼樣子?性有體、有相、有作用。體就是此地講的虛空身,這是體;相,相就是前面所講的法身;用,用就是前面八個都是講起用。有體、有相、有用,體是自己,相還是自己,作用還沒有離開自己,這是真正佛法。我們學這個東西,現代人問學這個東西,有什麼好處?講到眼前的好處,消災免難。確確實實,災難從哪裏來的?災難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裏頭來的。
大陸上有位劉有生老先生,他七十多歲了,這些年來到處給人講病,他看到現在人生許多奇奇怪怪的病,痛苦不堪。人怎麼會生病?如果你真正把病的因找出來,病的因是什麼?總離不開佛法裏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錯了,所以才生病。你把那個錯誤的放下,病就好了,就沒了。這很神奇,不要用藥,他真的救了很多很多人。得的是癌症,中醫、西醫都沒辦法救,碰到他,他就告訴你,你的病從哪裏來的,你把那個放下,病真好了。他這個光盤好像我們這裏也有,諸位可以請回去看看。難得!治病很辛苦,很多窮人沒有錢,治不起病,得了怎麼辦?死路一條。遇到他,起死回生。他也是一個,早年,上一代的,王鳳儀先生傳給他的,在東北大家都知道王善人,在我們佛法裏面講,我們相信那是菩薩再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東北民間相信善人,現善人身而爲說法,專門教人倫理道德,教人斷惡修善。我給你們介紹的劉善人,他是個農民出身,農夫出身,他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得了一身病,也是沒法子治,看看活不成了。他是遇到一個老人,給他一本書,王鳳儀先生的《笃行錄》,他就看,看了之後就生慚愧心。王鳳儀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善!自己一看一對照,自己所作所爲,思想見解言行全都錯了。他就發心改過自新,慚愧,生慚愧心,痛哭流涕,就嘔吐,吐了七天,把裏面所有的病毒統統吐掉了,病好了,再去檢查,什麼病都沒有了。我前幾天在馬來西亞參加馬來西亞廬江教育文化中心開課,他們正式上課。李金友居士告訴我,他將劉善人請到馬來西亞做了幾場講演,這個光盤好像前幾天寄到了,值得參考。
這個身就難講了,乃是無名,沒有名字;無相,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都沒有,虛空身,那是什麼?就是我們講的虛空。是不是真的?是真的。虛空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它也不是真的。我們這個虛空叫頑空,頑空之外還有真空,真空我們見不到,但是我們從來沒有離開它,爲什麼?頑空不離真空,頑空、真空是一不是二。頑空是冥頑不靈,真空有見聞覺知。爲什麼?見聞覺知是性德,不生不滅。它真的是永生,真的是永恒,那是我們的性德。
「菩薩隨彼心之所樂」,有,不過這種人不多。我過去初學佛,我稱這種人叫高級凡夫。在我們這個世間,中國出現老子,這是道家的始祖,老子在《道德經》上有句話說,他說「吾有大患,爲吾有身」。這句話意思很深,他說: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我有個身體。沒有身體多好!有身體,你看看有多少煩惱,每天還要叁餐飲食,還要穿著,還要有房子居住,多麻煩!如果沒有身體的話,這統統都不需要了。你看看,這是高明的思想,高尚的見解,這不同凡人。六道輪回裏有無色界天,無色界天不要身體,身體是個累贅。佛也講,佛說人有叁苦,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這叁種苦。什麼叫「苦苦」?佛家常講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是六道凡夫欲界裏沒有法子避免的。我們有個身,身它就有生老病死。民國叁十八年,我從大陸來到臺灣,二十叁歲,叁十八年,今年九十八年,六十年了。我二十叁歲來的時候年輕,今年八十叁,生老病死誰能逃得了?你能不老嗎?…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