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盡,那真的是妄盡還源了。還到哪裏?還到清淨的法性,就是我們這篇文章裏面講的,第一段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叁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是很長,時間沒有長短,時間是假的,空間也是假的,沒有長短。叁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一念,一念展開是叁大阿僧祇劫,念劫圓融,我們套經上這個話,即念即劫。我們這裏頭有沒有?這裏頭沒有這一句。念劫圓融,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明白之後,現在世界上災難很多,我們有沒有辦法度自己?有,只要把不善的念頭放下,善的念頭興起,念念都是清淨,念念都是善,這個世間無論災難怎麼多,你沒事,你平安無事,我們就自度了。所以我聽到有很多人講,災難來的時候要拼命念佛。這個話有道理,爲什麼?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在講《華嚴經》、講《無量壽經》、講《彌陀經》都詳細講過。我們用隋唐大德他們的一個理念,他們尋找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哪個法是第一,能夠代表釋迦牟尼佛的?當然各宗各派祖師大德們立刻都能響應,《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經中之王,根本*輪,這個都能說得出來的,一乘圓教。《華嚴經》跟《無量壽經》比較,《無量壽經》又變成第一,爲什麼?《華嚴經》到末後的圓滿成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經,那就是《無量壽經》,所以變成《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華嚴經》的歸宿,它變成第一。
《無量壽經》我們現在講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它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這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大家不約而同的會說第六品。第六品說什麼?說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誰說的?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轉述。所以第六品第一。第六品裏面,四十八願哪一願第一,四十八願哪一願最重要?這個古大德已經說出來了,第十八願。十八願說什麼?十念、一念必生。念是什麼?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歸到最後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總歸歸到最後就這六個字,這還得了!這六個字展開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展開,那就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教。古大德這種演繹歸納法說得好,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無論什麼災難來,你就抱住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會平安度過,什麼災難你都沾不上。
我最近看了一個光盤,有人送給我的,一個癌症,是肺癌的病患,非常嚴重。有個念佛的同修告訴他斷食、飲水、念佛,就這麼簡單。斷食十天,用這個方法治療,十天十夜佛號不間斷,他是有十幾個人輪流來幫他助念,日夜不休息,十天十夜,他病好了,再去檢查,沒有了。現在這個人還是生活得很好,七十歲了。你們想想什麼道理?你應該能夠回答,他抓住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佟居士領導的,就是告訴他:你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放下,你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把阿彌陀佛抓到,你心裏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看十天,那麼嚴重的病沒有了,再去檢查,沒有了。你說奇迹,我們看起來這個奇迹一點都不希奇,這有什麼好奇怪的,你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得了,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
前清康熙時候有一位大德灌頂法師,慈雲灌頂,這位法師他的著作很多,我過去講《觀無量壽佛經》,采用他的批注《觀經直指》,參考他這本書。我學《楞嚴經》的時候,學他批注的《灌頂疏》,《大佛頂首楞嚴經灌頂疏》是他做的。他的著作收藏在日本《卍續藏》裏面好像有二十幾種,我看它的目錄大概有五十多種。他在《觀經直指》裏面有一句話,我記得非常清楚,他說你遇到災難、病苦,佛門裏面所有一切經教你去用都失效,所有一切忏悔門你都使不上力,最後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救你,什麼辦法?一心念佛。你就曉得,一心念佛那個力量能夠抵得全部的《大藏經》、全部忏悔法。譬如我們今天講,《大悲忏》沒用了,救不了你,放焰口也救不了你,最大的法會水陸法會也救不了你,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救你,問你能不能相信?你能相信、你能接受、能依教奉行你就得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多少人當面錯過,爲什麼?認爲它太簡單,就輕視了。像現前這個社會,我們知道,真正能救社會的是什麼?儒釋道的叁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決定能救你。能救你一家,能救這個社會,能救這個國家,能拯救今天地球上的災難,沒人相信,說什麼?它太簡單了。簡單有效!阿彌陀佛六個字,比這個更簡單,效果更大,沒人相信。你要能相信,你真肯幹,它就管用。章嘉大師早年跟我說,佛法知難行易,這裏面甚深的奧義你要想知道太難了,你要照做很容易。可是一般人不知道他就不願意去做,所以靈丹妙藥在你面前不會用,當面錯過,你還得去受災受難,那多可惜!
《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這些年來我們極力在提倡,我在我的家鄉廬江湯池小鎮做個實驗,不到半年,實驗很成功,效果卓著。佛經上說,善根、福德、因緣這叁個條件都具足,這一生必定得度,可是這叁個條件在一生當中具足不是容易事情。誰具足這叁個根?有善根的不見得有福德,有福德的不見得有善根,善根、福德具足的未必有緣分,這叁樣東西統統能具足難!我學佛將近六十年,五十八年,我講經教學五十一年,只在晚年遇到一個,這一個就是《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胡小林居士。他聽我講經,跟我學佛兩年半,從他身上去看,轉過來了。自己命運轉過來了,家庭轉過來了,公司轉過來了,確實是幸福美滿的人生。聽我講經的人很多,也許有,我相信有,但是沒見過面,他們從網絡、從衛星電視上跟我學習,很簡單,只要你真幹,境界就轉了。真轉境界,我常常講的,必須放下十六個字。爲什麼一般人,跟我學的人多,不知道有多少,爲什麼轉不過來?這十六個字障礙沒放下。這十六個字我常講,第一個自私自利,這個要放下,第二個名聞利養,第叁個五欲六塵,第四個貪瞋癡慢,四句,每一句四個字,十六個字。你把這十六個字放下,你才能夠學佛,你才能得受用。但是這十六個字放下不容易,真正放下,我講得很清楚,你並沒有真的入門,我只是帶你到門口,還沒進去,這十六個字沒有了,你已經到佛的門口。你一步跨進去,你還得努力,那就依照佛法裏面所講的,五種見惑要放下,你就入門了。
這五種見惑,第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第叁個見取見,第四個戒取見,第五個邪見,這是經上說的,大小乘經上都說的。這五種錯誤的見解放下了,在小乘,你證得須陀洹果,在大乘,華嚴會上初信位的菩薩。菩薩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最高到妙覺。十信好像是小學,小學一年級到十年級,十住是中學,像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學,十地是研究所,等覺是博士班,像念書,一級一級往上念。你還執著身是我,你沒入門,我們講放下自私自利,但是身見沒放下。所以我講的那十六個字是在門口,沒進去。那就不錯了,把你帶到門口,那一步是要你自己跨。邊見是什麼?我們今天講對立,這個要放下,不跟任何人對立,不跟任何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不對立就是什麼?不對立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大乘佛法裏初信位的菩薩,剛剛入門。見取見、戒取見,我們一般中國人講成見,某人成見很深,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邪見是什麼?只要你有見解、有看法,統統是邪見,爲什麼?清淨心裏頭本來無一物。這是大乘佛法入門的門坎,你不認真學怎麼行!我跟你講十六個字是帶你到門口,帶到門口就不錯了,爲什麼?所有一切災難你都不受。
今天這個世界,無論是天災人禍,再嚴重的,你真的能夠依教修行,修儒釋道這叁個根,你就能免除一切災難。所以得相信,不信不行,要真信,要發願。最殊勝、最高明的就是把一句阿彌陀佛抓住,其它的統統放下。我們壽命還有,還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隨緣要怎麼樣隨法?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依照經教裏面,或者我們依照淨宗,我們修淨土的依照淨宗,淨宗五門功課,叫行門,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常常要用得上的。頭一個基本的理念,一定要建立在淨業叁福上,要認真去做「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師長不在了,念念不忘,不忘什麼?不忘師長的教誨,這個重要,見到師長的遺像,聽到師長的名字,師長的教誨就提起來。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都是戒律、都是威儀,這個是戒律、威儀的基本,所有戒律、威儀都是以這個爲根本。就像《十善業道經》上講的,依這個爲大地,戒律、威儀好像是樹木花草,它依大地才能生長。所以這叁個根重要。
有這種根、有這個本你才能夠學佛,學佛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不僅是淨土宗,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統統要依這個爲基礎。淨業叁福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你要是違背叁福,你就是違背佛菩薩的教誨,你不會有成就。釋迦牟尼佛講得好、講得清楚,叁世諸佛,過去一切佛、現在佛、未來佛,菩薩修行想成佛,一定是依這叁條,違背這叁條的話,不可能他能修成佛道,你說多重要!我們掌握這個總綱領、總方向,從哪裏落實?從這叁個根落實。淨宗裏面的指導,我們講的叁福、六和(六和敬)、叁學(戒定慧)、六度,最後一條普賢十願,我們提出就五門功課。這五門功課,我們講儒釋道的叁個根,這叁個根與淨業叁福第一條相應。「孝敬父母,奉事師長」怎麼落實?《弟子規》落實了;「慈心不殺」用什麼落實?《太上感應篇》落實了;底下是佛門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