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二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二集)  2009/6/9  臺灣高雄  檔名:12-47-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本第七面第一行。前面我們學到「即染即淨」,今天我們再看:

  【即因即果。】

  染淨在佛法裏面,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是淨土,六道凡夫,六道裏面這是染。四聖法界裏面沒有善惡,有染淨沒有善惡;六道裏面染汙,有善惡,善也是染汙,也不清淨,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修善,修學一切善法,出不了六道輪回,生叁善道;造作一切惡業墮叁惡道,善惡是因,叁善道、叁惡道是果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什麼原因?根本的原因確實是在執著,最嚴重的執著就是執著身是我,有這個執著所以才有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總是損人利己。即使是像天道以上,確實起心動念能夠舍己爲人,但是己沒有忘掉,這個執著沒放下,還是有自己,這一點我們不能夠不知道。

  在這麼多年,我們學習佛法,在一起研究經教,我常常講,很多人也常常在聽,可是就是沒法子入門。怎麼樣才叫入門?小乘證得須陀洹果,大乘證得初信位的菩薩,這是《華嚴經》上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是菩薩五十一個階位,你能證得初信位,這入門了。入這個門雖然沒有超越六道輪回,但是保證你不墮叁惡道,在叁種不退轉裏面,你證得第一個,叫位不退,這就稱聖人,我們佛門叫小聖。證得這個果位,無論有沒有佛出現在世間,總之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你就能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沒有了;證到阿羅漢,這真的生淨土,四聖法界,在娑婆世界裏面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如果證得初果這個地位,遇到念佛法門,那就太殊勝了,他念佛決定生淨土,生哪裏?生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所以我們學習,總要把目標鎖定在這個階位上,向上很難,真的不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但是最低這個階位是可以取得的。縱然不能證得,四果四向,初果不能證得,你一定得到初果向,你的方向目標是正確的,功夫還差一點,還沒有得到,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決定,這是過去善導大師常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

  今天念佛往生不少,這我們知道,但是念佛這一生不能往生的更多,什麼原因?在這個世間學佛,我們的方向目標太多,不是鎖定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因果更要重視,說實在話,我們如果真正了解因果事實真相,我們修淨土的人,方向目標肯定鎖定在極樂世界,我這一生沒有別的念頭、沒有別的希望,就是希望往生淨土,就是希望親近彌陀,這個信願就決定往生。這是蕅益大師講的,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爲什麼去不了?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不想離開,這就造成障礙,這就誤了這一生的大好因緣。所以淨業叁福裏面告訴我們「深信因果」,這個因果我們在講席裏面做過很多次的報告,念佛是因,生淨土是果,生淨土就是成佛,念佛成佛決定沒有疑惑。

  在這個世間,現在這個社會災難很多。我聽到有同學告訴我,他們有得知我們講不同維次空間托的信息。災難雖然多,最後還是有一線希望,那就是看我們能不能改變。當然這是屬于共業,共業所感,共業怎麼轉法?從自己轉起,我們自己能夠斷惡修善,自己轉了。斷惡修善的標准,一定要依儒釋道叁個根,那是標准,也就是說,《弟子規》是標准,《感應篇》是標准,《十善業》是標准。什麼是善因?這裏面所講的是善因,違背經教那就是惡因。《感應篇》裏面說得好,一條一條具體給我們說出來了,哪些是善,必須要做的,哪些是不善,一定要回避的。明末清初讀書人用功過格來幫助自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許多出家人也用這個辦法。我們看到蓮池大師,他老人家有用《自知錄》,那個《自知錄》就是功過格,用佛教經典裏面的標准,真的是知道修因證果。

  我們看看今天這個世界許多災難,細心去觀察,災難從哪來的?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心行不善,基本的德行都做不到。基本的德行在中國老祖宗五千多年教導我們的,五倫、五常、八德,這是基本的。你細心去觀察,認真反省從自己檢點,孝順父母我們有沒有做到?尊敬師長有沒有做到?友愛兄弟有沒有做到?沒做到。五倫是講關系,五常是德行,仁義禮智信,這叫五常,常道,一天都不能離開的。五常就是佛法裏面講的五戒,仁,仁慈,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仁義禮智信。這五條真的是做人的大根大本,爲什麼?你看,儒家講五常,佛法五戒,你再看看基督教的《新舊約》,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印度教、其它宗教經典,統統都講到,這就是說全世界無論哪個族群、哪個宗教,典籍上統統都講到,這做人的根本。這五條你要是做不到,你來生就得不到人身,做人的基本條件,從這個基礎上再慢慢向上提升。

  所以佛法根本戒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做不到,我們雖然學佛、研究經教,那是現在所謂的佛學,有信解沒有行證。像儒家教學裏面所說的,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沒有笃行,沒做。真正去做,所以《弟子規》是教我們做的,不是教我們念的,《感應篇》,統統都是屬于戒律。真正去做,縱然不懂經教,你也是個善人,你老實念佛也能往生。《往生傳》裏面真的有不少不認識字的,沒有學過經教的,甚至于一天經也沒聽過的,他就能夠真正是從思想到行爲,他善良,你細心觀察,五戒他都做到了。他不認識字,沒有文化,他念佛能往生;不但能往生,瑞相稀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得潇灑、走得自在。這是什麼?他真有行的功夫。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他學習經教是擺在西方極樂世界,在這一生當中沒有緣,到極樂世界去學,這個因果不能不知道。

  周安士講得很好,他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這兩句話說得好,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整個社會動亂,不相信因果;如果相信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相信因果裏面所說的,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的心就定了,沒有妄想。爲什麼?想不到。怎樣才能得到?斷惡修善能得到。《了凡四訓》是真實的因果教誨,學佛的人、在古時候讀書的人沒有不學習的。早年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這真正叫大慈大悲。我們看到現前的社會,才真正能體會印祖的悲心,想挽救這個時代。底下講:

  【即同即異。】

  『同』是講性,『異』是講相,性相不二。性是相之性,相是性之相,確實是一不是二。相怎麼發生的?我們在前面學過,是從一念妄動而現的。性是真的,爲什麼?性不生不滅。相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什麼?它有生滅,有生滅就不是真的。事實真相知道的人不多,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彌勒菩薩說出來的那才是事實真相,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相,「形皆有識」。形是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都是從念頭上生出來的,念頭是振動。佛法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當中有叁十二億百千念。這個念頭非常微細,不但我們不能夠覺察,阿羅漢也無法覺察,世尊在大乘經裏面告訴我們,什麼人能夠覺察到?八地菩薩。這就是相宗裏面講的阿賴耶,什麼人能見到阿賴耶的活動?八地以上,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覺),再上去叫妙覺,這五個位次他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不是假的。

  阿賴耶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一念妄動才有的,它的生滅現象剎那生滅。確實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我們完全被銀幕上的假相迷惑了,而電影銀幕上那個假相才一秒鍾二十四張幻燈片,這個幻燈片是每一張都不一樣的,只是它的速度太快,我們的眼睛被它欺騙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感官的世界,無論精神跟物質是相通的,實際上也是靜態,就像電影底片幻燈片一樣,一張一張的沒動,靜態。可是它生滅的速度太快,快到要是用秒來做單位的話,我們一秒鍾可以彈四次,那就乘四,乘四是一秒鍾有多少張?像幻燈片有多少張?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張,一秒鍾。你要記住電影放映的那個底片一秒鍾二十四張,現在告訴你一秒鍾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張,我們把它當真了。電影的銀幕是平面的,這是立體的,速度這麼快,念頭一斷這世界就沒有了,正像電影銀幕上那放映機把它一關閉的時候,畫面就沒有了。沒有了那是什麼?顯示出來的是常寂光淨土,那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就現出來了。只要有一個妄念,前面我們讀過,一妄一切妄、一迷一切迷,整個法性全迷了,變成無明。

  什麼是無明?沒有明暗。諸位想想,我們現在如果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星星、也沒有燈光,那就叫無明,而本來?本來是一片光明,不需要日月燈明,不需要這個,它本來是光明。在我們淨土裏面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是自性清淨心,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不生不滅。惠能大師見性,他給我們說出來,沒想到自性本自清淨,它沒有染汙,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它裏頭不會起妄念的,那念頭不是真的。所以念頭,佛經上用的名詞好,加上一個妄,妄念,不是真的,就是自性裏頭不會起妄念。妄念從哪裏來的?你要好好的體會那個妄字。妄是什麼?根本沒有,你誤會了以爲它有,這就上當了。所以妄,妄沒有因,第一個妄念沒有因,第二個妄念有因。第一個妄念是因,第二個妄念是果,往後就有因果,頭一個沒有因,所以叫妄、叫無明。所以同異不二,也給你講真妄不二。

  【即一即多。】

  這很難懂。一是什麼?『一』是…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