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講性,『多』是講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所以說「即一即多」。這還沒有顯出它的深義,更深的意思是:任何一個現象必定包含一切現象裏面的體性,我們現在講信息,諸位好懂。《華嚴經》裏面說的,依報裏面有微塵,這微塵很小,物質,極其小的物質,我們肉眼看不見;正報裏面的毛端,我們汗毛毛端、毛孔,很小,可是它有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信息都在裏面,這無法想象。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每個微塵裏面都是這樣的,每個毛孔也是如此,爲什麼?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所變現出所有的現象也沒有大小,自性是圓滿的。所以惠能大師講本自具足,他說了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佛在《華嚴經》上講得比他詳細,佛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就是能大師所說的「本自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相好,這自性本自具足的。自性所變的相分變得再小,一粒微塵、一個毛孔,它也具足圓滿的智慧德相。

  真的,這句話不好懂,我們很不容易體會。近代科學家很了不起,他們發現一個宇宙奧秘,叫「全息」,全息的這個信息在照片上顯示出來。我們用全息照相去照一張照片,這個照片洗出來之後,你把這個照片撕成兩張,你再去看,兩張照片裏面都是完整的相;撕成四張,四張完整的相;你撕成一百張,是一百張完整的相。從這個現象裏面,我們體會到佛經上所講的,宇宙之間森羅萬象,無量無邊,隨拈一相,裏面都有全息的信息,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都在裏頭,一個不少。那是什麼?這個現象千變萬化。是的,確實千變萬化。這千變萬化怎麼解釋?就像萬花筒一樣。萬花筒裏面,不變的就那麼幾片不同顔色的碎片,你轉動的時候,你就看到裏頭圖案一千個畫面、一萬個畫面,現在我們用照相把它照下來,找不到兩個相同的。這是性德,自性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下面講:

  【即廣即狹。】

  『廣狹』的定義,在佛法裏面講,「大而無外」叫廣,不是一般的廣,「小而無內」這叫狹。所以大,再大,它能夠融入毛端、融入灰塵,毛端沒有放大,宇宙沒縮小,爲什麼?自性沒有大小,大小從哪裏來的?從我們分別執著、從妄想當中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見到諸法實相,實相沒有大小,實相也沒有先後。沒有先後,沒有時間;沒有大小,沒有空間。佛經裏面常講「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跟芝麻差不多大,跟芝麻粒那麼大;須彌是須彌山,須彌山能夠放在芥菜子裏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它怎麼裝得進去?爲什麼能裝得進去?因爲它沒有大小,有大小,大的可以裝小的,小的就不能裝大的,沒有大小。

  【即情即非情。】

  這句話,在《華嚴經》上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識,在現在怎麼說法?現在叫動物,叫有情衆生,動物。『非情』就是無情,無情我們今天叫什麼?植物、礦物。實在講,情跟無情很難分,爲什麼?彌勒菩薩講得好,「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那就是非情,「形皆有識」,那就是有情。換句話說,在宇宙之間你要找個有情或者是無情,無情裏面沒有情識,我們講物質,純物質,找不到,只要是物質一定有情,只是它那個情你很不容易發覺。最近應該是有十二、叁年,日本江本勝博士用水來做實驗,水是無情的,礦物,發現什麼?發現它有情,它有見聞覺知,還有受想行識,跟彌勒菩薩所講的相應。彌勒菩薩所說,「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所以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它是結合在一起的,分不開的,有精神現象就有物質現象,有物質現象就有精神現象。爲什麼我們沒辦法覺察到?那就是波動的頻率不一樣。動物波動的頻率高,我們很明顯能覺察;植物就很低,不容易覺察;礦物就更低,更難覺察,事實真相是這麼個現象。我們不能覺察,實在講我們粗心大意,佛菩薩爲什麼覺察到?他心清淨,心愈清淨,對于極其微細的波動他能感受到。

  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的定功,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我們在經典裏面讀到,阿羅漢是第九定。世間,就是六道裏面講定功,無色界天的定功最高,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天所修的,再往上去,四定是無色界天所修的,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沒出六道。阿羅漢修第九定,超越六道,所以阿羅漢修的那個定叫九次第定,他到哪裏去?他到四聖法界裏面聲聞法界。這個定再加一層,那就能到辟支佛;比辟支佛更深的定,菩薩。到第八定,就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講阿羅漢,阿羅漢是第九定,第九個階段,辟支佛是第十個,菩薩是第十一個,佛是第十二個,這講十法界。到十叁個階層,這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之後,這個定功還是有淺深層次不同,所以佛給我們講四十一個階級,那是四十一種不同的功夫,定功。從初住菩薩說起,一直到妙覺位,四十二個階級。八地是四十二階級最上面的五個階級,他能見到阿賴耶,也就是見到一念不覺,彌勒菩薩講「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他見到了,八地以上才能見到,才能把整個宇宙的真相徹底搞清楚、搞明白。所以《華嚴經》上講得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下面:

  【即叁身即十身。】

  『叁身』是世尊在一般經論裏面常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十身』說法也很多。我們在上次學習《還源觀》,這是第二次,第一次講到叁身、十身,我們采取的數據是《華嚴教門指掌》所說的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到智身。這次我們想換一個,我們多學一點,也是《華嚴經疏鈔》裏面所說的「融叁世間十身」。融是融通、融會,跟這個意思就更相應了。因爲這裏面所說的不二法門,這段講的是不二法門,在哪裏看?在一微塵裏面看、在一毛端裏面看,所以一定要懂得融通、融會。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能夠把這圓融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個世間什麼災難都化解了。爲什麼會有災難?他不圓融、他不通,所以麻煩就出來了。爲什麼不圓融、爲什麼不通?這個根本原因在哪裏?根本原因在對立,就是經教裏面所講的見惑裏面第二個。

  見惑是什麼?見解錯了,你看錯了。第一個是「身見」,把身當作我,這個錯了,身不是我。身不是我是什麼?身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這大家都承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穿壞了,換一件,那你就曉得什麼是我。衣服不是我,身不是我,我死了還會去投胎,投胎叫什麼?叫靈魂,靈魂是我。靈魂還不是我,靈魂跟我比較接近了,什麼是我?靈性才是我,靈性不迷,就是自性。靈魂是什麼?自性迷了就叫靈魂,他在六道裏面投胎,他出不了六道,爲什麼?他迷。哪一天他覺悟了,他覺悟就出六道,迷出不了六道,但是認靈魂是我已經算很高明了。在這個世間確實有不少宗教把靈魂認爲是我,他們不執著身是我,他們所謂的靈修,著重靈魂的清淨,修成了,那他們生天道。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身不是我。真正明白身不是我,人就不會造惡業。人造惡業最容易的是什麼?舌頭,吃衆生肉,這個業可造大了,貪圖美味。美味是爲誰?舌頭。舌頭只有叁寸,到喉嚨以下味就沒有,就不知道什麼酸甜苦辣,那個味就是舌頭。你看你爲這個舌頭,你造多少罪業?不值得!爲什麼去爲它造業?真正明了了,眼耳鼻舌身都不是我,我就不爲眼耳鼻舌身再去造業,真正能夠斷惡修善。第二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現在講相對,這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我們真正懂得圓融、融會,用這種心態過日子,用這種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不與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真正和諧就出現了。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爲什麼?他迷,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了解事實真相,再不跟人對立,人、事、物都不對立,這個世間災難就可以化解。

  叁世間,世這個字的意思是講時間,你看這個字在中國寫法,叁個十,中國人講叁十年叫一世,叁十年是一世;間跟界的意思相同,講世界、世間是一個意思,它是講的空間,一個時間,一個空間,我們六道衆生離不開時間跟空間。佛給我們講有叁種世間,哪叁種?第一種叫「有情世間」,那說到我們本人,我們有情,有很顯著的精神現象,現在講的是動物,包括所有的動物是有情世間。第二種叫「器世間」,器世間是物質的世間,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再往外面擴展,太陽系、銀河系、無量無邊恒河沙數的諸佛剎土,這都叫器世間,物質的世間,那是我們的依報。第叁種叫「智正覺世間」,智正覺世間不在六道,也不在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叫智正覺世間。在《華嚴經》上講,智正覺世間是指誰?初住以上,用中國禅宗的話來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叫智正覺世間,沒有見性的不算,見性就算。在《華嚴經》上初住菩薩明心見性,往上去四十二個階級都叫智正覺世間,這是佛把叁種世間說出來。所以在《華嚴經》裏面講「融叁世間十身」。

  我們看這段文上所講的,「謂菩薩知諸衆生心,隨其所樂,融會叁種世間,以爲十身」。這一看我們就明了,佛說這叁種世間是爲了應化方便而建立的。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得度,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這話是給誰說的?是對我們凡夫說的、是對我們世間人所講的,世間人有感,佛就有應,這些法身菩薩他都有應,感應道交。這些衆生有感,他有分別、有執著,佛菩薩來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分別、沒執著,怎麼應法?他應是自然的,我們無法想象。可是我們從江本博士水實驗裏面就得到很大的啓示,你看水是礦物,它確實沒有起心動念,它沒有分別執著,可是我們人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對著它,它就有反應。水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寫個「愛」字貼在水瓶上,一個小時之後把水放在冰箱裏面,攝氏零下五度讓它…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