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善業道》,「修十善業」。所以第一條四句,儒釋道叁個根,你不這樣修的話,第一條沒有,第一條沒有就沒有第二條,你說這個多重要!所以一迷全迷,一悟全悟。
我們今天的環境要曉得,佛經上講得一點都不錯,我們今天是整個法性變成無明,你要不相信你夜晚出來看看,天空一片漆黑,如果說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星光,也沒有燈,那是什麼世界?那叫無明。如果你是覺了,覺了不需要太陽,不需要月亮,不需要燈光,這個世界是一片光明,叫常寂光土,常是永恒,寂是寂靜,光是光明。所以自性是常寂光,一念不覺就把常寂光變成無明,這個現象都在我們眼前,但是我們就是不知道。無明起用,麻煩大了,這妄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完全相反,那叫造業。《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衆生」,這是講六道裏的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那就是你起的作用是無明之用。像這邊所說的,「以在纏心,變造諸法」,這一切諸法是你在纏的心,纏是纏縛,就是煩惱的代名詞,你心不自在,你心沒有解脫,你心裏面充滿妄想分別執著。
整個宇宙環境是這樣變出來的,你自己作自己受,你怎麼能怨人?怎麼能怪別人?各人因果,各人承當,這個話說得好,你造什麼因就出什麼現象,果報,你自己得受,受的時候還說是別人的,錯了。別人如果能夠變造諸法給我們享受那就好了,十方叁世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他應該變造極樂世界給我享受,要不然他就不慈悲,怎麼會變成這種世界來讓我們受罪?所以今天我們所遭遇到所有境界,一定要知道,我們中國古人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就對了。自己念頭變現的境界,與別人毫不相幹,不能怪人,怪人就錯了。明明是這個人給氣給我受的,不是的,那個人是你心念變出來的。這些事情只有大乘佛法講得透徹、講得明白,真正懂得你就曉得怎麼處理,你處理得會心平氣和,處理得得體,處理得自在,處理得與法性相應。
首先,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講得真好,前面講果,「大乘、無量壽、莊嚴」,這講果報。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行,莊嚴是相好,莊嚴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真善美慧,這是我們自性裏本有的,諸佛如來有,我們一切衆生個個都有。他們有,他們現前了,現在哪裏?現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多美好!怎麼修的?「清淨、平等、覺」,經題後半段這五個字是因,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報。我們修成了,修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什麼?「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自性變的,極樂世界還是我們自性變的,爲什麼?不是在纏的心。在纏的心(在纏是帶著一切煩惱的心)變成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出纏,超出了,超出是什麼?清淨平等覺,變現的諸法是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
佛教裏頭沒有迷信,佛教裏頭要靠自己,不能靠別人。阿彌陀佛慈悲,連一切諸佛都佩服、都贊歎,他幫助我們是相對的,我們有一分誠敬,他加持一分,我們有兩分誠敬,他加持兩分,我們沒有,他加不上,這個事實真相你不能不知道。我們修什麼?很簡單,《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是修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覺從哪裏來的?覺從清淨、平等來的。所以這五個字著重在上面的清淨、平等,只要清淨平等,覺,覺就是智慧,自然就生了。再給諸位說,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佛法不是常講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五個字你把它簡化就是戒定慧。你不依戒,清淨不了,戒是叫你放下,放下就清淨;平等是放下分別,清淨是放下執著,心清淨了,放下分別,心平等了,自性裏面般若智慧就現前,真管用。
下面說,「念念住著,名之爲染」,住著是什麼?著相,住著是什麼?心裏頭有。有那個叫什麼?就是前面講的纏,念念住著這就是在纏之心,你變造諸法就是六道輪回。我們今天所造的,極其嚴重的染汙,嚴重染汙是叁惡道,我們不能不知道。「悟則全無明而爲法性」,只要《無量壽經》上講的那個覺,覺一心,覺就是悟,覺悟。所以你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悟了之後,無明就又回歸到法性。「全起法性之用」,法性之用是什麼?就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十法界裏面「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衆生有感他就有應,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我們把話說得具體一點,大家好懂,那就是弘護正法、普度衆生,這就是起法性之用。沒有般若智慧,你怎麼能夠弘護如來正法?你對如來正法完全迷了,你還能起用嗎?覺了才行,迷了不行。
下面教我們覺悟的秘訣,「以離障心,應赴衆緣,念念舍離,名之爲淨」,這是秘訣,教我們修行的秘訣。總要有離障心,什麼是障?這要知道。妄想是障,分別是障,執著是障,這是總說,給你說得具體一點,自私自利是障,名聞利養是障,貪圖享受五欲六塵是障,貪瞋癡慢疑是障。你首先要認識這些障,然後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應赴衆緣。應赴衆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行化他,我自己修行,我也幫助別人修行,這就是講應赴。用什麼心態應赴?念念舍離,決定不能執著。念念舍離,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世尊一生在物質生活條件上他有什麼?我們都看得很清楚,叁衣一缽,其它的沒有了。在當年北印度這個生活條件之下,印度是屬于熱帶,叁件衣夠了;缽是托缽,吃飯的,一個缽。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諸位想想,如果他想建個道場、建個寺廟不難,他自己的俗家是王族,家裏面可以給他護持。同時他一生教學當中,經上講的,在家弟子裏面有十六個人是大國王,小國王就不說了,這些人難道不願意給世尊建個道場嗎?不要!
但是他也很活潑,也並不固執,給孤獨長者邀請他在祇園精舍講經教學,他接受,在那裏也住了不少年,講完就走了,舍離,不要這個道場。道場什麼?道場有主人,釋迦牟尼佛借用,用現在的話說,給孤獨長者、祇陀太子他們有所有權,釋迦牟尼佛有使用權,使用幾年。這是舍離得幹幹淨淨,心裏一點都不染著,這叫淨。我們看到這個淨,你就要想到清淨心。修行頭一個,舍離就是放下,念念放下,絲毫執著都沒有。在今天的社會沒法子,你要沒有一個安定地方居住,你就不能修行,就不能辦道,爲什麼?社會型態不同。佛陀出世那個時代,在家人統統擁護你,知道你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你每天來托缽,人家一定供養,你有病的時候,人家一定照顧。出家人接受供養,四事供養,四樁事情。第一個是飲食,每天去托缽,接受人家飲食的供養。第二是衣服,衣服很有限,叁衣,只有衣服破了才接受人供養,還能用就繼續使用,不麻煩別人。第叁個是臥具,晚上睡覺也只一塊布鋪在下面,尼師檀。現在我們稱爲具,拿來拜佛的時候鋪在蒲團上。其實它不是鋪在蒲團上的,它是當年佛陀時候出家人晚上睡覺墊在地下的,那麼簡單!第四個供養就是醫藥,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供養。你看多簡單,舍幹淨了,你一絲毫牽挂都沒有,所以心在道上。道是什麼?道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清淨平等生智慧。
我們在今天這個社會也得要適應,我們需不需要個道場?需要。印光大師說得很好,小道場,不要太大,住衆不超過二十人。人少容易維持,不要求人,有叁、五個護法,你就可以安心辦道。心安則理得,佛給你講的這些道理你就明白了。爲什麼我們今天讀經,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都不明白,原因在哪裏?我們心裏雜念太多、煩惱太多,這障道,這就是染汙,這個地方講的染汙。我們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還是離不開名聞利養,這怎麼辦?還有貪瞋癡慢,這連念佛往生都沒有把握。念佛往生決定有把握的是要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念佛就是決定有把握,真的是萬修萬人去,我們不能不知道。
下面說,「然在纏,染心本具妙理,與淨不殊,故名不二」,染心裏頭有法性,體是法性。染心,就是迷惑顛倒的這個心,它從哪裏來的?它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而來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智能德相,沒有失掉,只是在迷,所以說迷悟不二,與淨不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爲門也」,這個門是比喻,不是真的有個門,這叫法門,就是說你從這個地方開悟,迷是這個門,悟還是這個門。這個門是什麼?一念。這個一念,諸位要記住,就是彌勒菩薩所說這一念,「迷唯一念」,這一念放下就明心見性。這樣說法,怕的是我們還得不到一個清晰的概念,所以下面還有幾句話補充,染跟淨。「在纏心者,纏即纏縛」,纏是煩惱的代名詞。誰纏縛你?自私自利纏縛你,從自私自利,最明顯的,你不難體會到的,欲望纏縛你,名利纏縛你,煩惱在纏縛你,傲慢在纏縛你,嫉妒在纏縛你,所以你造惡業。
這底下也說得好,「謂衆生心識爲惑業之所纏縛」,惑是迷惑,造業,我們剛才列舉的幾句,就是你迷惑、你造業。現在人起心動念違背了道德,起心動念都是爲自私自利所驅使,起什麼念頭?損人利己,這還得了!每個人起念頭都是損人利己,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還會有和諧嗎?這是迷,這是惑業所纏縛,愈迷愈深,愈陷愈嚴重。佛法給我們講的貪瞋癡慢,慢是傲慢,嫉妒、障礙都包括在裏頭;疑,這個疑是對于聖教懷疑,今天對古聖先賢懷疑,錯了。我們講對科學懷疑還能講得過去,爲什麼?科學發展才不過二、叁百年,說懷疑還行。古聖先賢教誨至少通過四、五千年,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考驗,經過多少人學習,通過這個驗證,那是真理,你不應該懷疑,老字號,可靠。現在人恰恰相反,對新奇東西相信,對故舊老東西懷疑,這叫顛倒。不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你災難來了,你不孝父母,你不尊敬長輩,不知道友愛兄弟,不知道跟一切大衆和睦相處,社會動亂了。
最近我看到從中國大陸傳來一個光盤,劉善人劉有生先生,他講病講得好。這個光盤大概六個小時,我從頭到尾聽過二、叁遍,講得非常好。現在人迷失了性德,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都不善,所以得了許多奇怪的病。他掌握一個原理,如果你能對這些病完全了解,病從哪裏生的,從根本上把念頭改過來,病就好了,不需要用藥物治療,就能夠恢複健康長壽。他用這個方法治好很多人,這不是假的。所以這個光盤值得流通,他沒有版權。因爲他自己年輕的時候染上重病,幾乎活不了,有個人救了他一把,給他一本書,王鳳儀的《笃行錄》。王鳳儀這個人我知道,是東北,從前我跟他們萬國道德會有過往來,萬國道德會就是完全學習王鳳儀。可是這個劉先生學得非常好,他真幹、真學。過去我看讀王鳳儀書的這些人我遇到不少,沒真幹,不像這個劉善人,他真幹。這都是古聖先賢的精華,真有大受用。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社會,染汙太嚴重,我們的飲食有嚴重的染汙,肉食那更不必說,家裏面所飼養的這些畜生,都是用化學飼料,這些動物快速長成。是能快速長成,在從前一個小豬仔,大概要十個月才能長大,現在怎麼樣?兩個月就長大了。以前養雞養鴨至少得半年以上才會長大,現在兩個星期就長大,牠吃的是什麼?吃的是荷爾蒙,快速叫你長成,你吃牠的肉你就中毒。所以現在毛病多,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能不知道。佛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講,講的是我們現代這個社會,佛在二千五百年前說的,現在這個社會是飲苦食毒。我們喝的水,水裏有毒,水源被汙染,即使出家吃素,蔬菜也有毒,他用化肥、用農藥。現在已經發現許多的耕地不生糧食,爲什麼?他用的化肥太多,土地裏有毒,這個問題嚴重。海洋被汙染,湖泊、河川被汙染,幹淨的水沒有了,以後人怎麼活?現在這個災難緊迫在眼前,這日子怎麼過?臺中李炳南老居士往生的前一天告訴身邊的同學,也是講到這個世界亂了,災難來了,佛菩薩、神仙下來都救不了,我們只有一條活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世界不能住了,咱們得移民,念阿彌陀佛移民到極樂世界,李老師最後的遺言。他老人家往生,當天我在臺北,同學打電話告訴我,告訴我老師最後遺言。我們今天要把念佛求生淨土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余的可以統統放下。這是謂衆生心識爲惑業之所纏縛。
「離障心者,障即障礙,謂佛心想惑業淨盡,離乎障礙。」佛心想惑業淨盡,想是妄想,惑是分別執著,業是造作。我們放下妄想、放下分別執著,那你所有一切的造作是爲別人,不爲自己,那就叫淨業,這個好。全心全力爲一切衆生服務,不爲自己,這是什麼人?這是佛菩薩。佛菩薩沒有爲自己的,爲什麼?佛菩薩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佛菩薩。我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總以爲《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以後慢慢的學多了,才真正明了破四相什麼人開始?須陀洹開始。《金剛經》上講得清楚,證得須陀洹的人,他說我自己並沒有以爲我證得須陀洹,假如我認爲我自己證得須陀洹,佛就不叫我須陀洹。爲什麼?你還有分別執著,你還執著有我,我證得須陀洹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須陀洹就剛剛開始證得。所以這四句也是大乘入門的條件。
真的四相放下了,不執著我,也不執著有別人,我們爲一切衆生服務,與性德完全相應,圓滿的相應,沒有帶絲毫惑業。惑業底下就有苦,苦是報,你迷惑、造業,後面就有果報。我們現在說老實話,這個道理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就是放不下,爲什麼放不下?沒有徹底明了,要是徹底明了,放下很容易。釋迦、惠能大師一時頓舍,一下就舍幹淨,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釋迦牟尼佛示現是叁十歲,年歲都不大,說斷就斷,說放下就放下。一般人拖泥帶水,放下放一點點,不幹不淨,所以它不起作用。這樣的人在佛法稱爲鈍根人,能放下的,利根。我們放不下怎麼辦?佛慈悲,有方便法,教我們抓住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一切惑業苦。心裏面有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二念。果然能做到這個地步,在時間上說,決定不出叁年,你就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你自在往生,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問題解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再辦。你看這個方法多好、多妙!取這個方法,真叫萬修萬人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一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