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它的意思,聽懂很好,聽不懂沒關系,不要去想,你想就錯了。爲什麼?你想,你用的是分別心、執著心,你怎麼能了解如來所說真實義?如來所說真實義是從自性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裏面流露出來的,你要是用分別執著去體會,那全都錯了,道理在此地。

  不想,能明白嗎?能,你天天去念。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爲什麼?書讀一千遍,心定下來,這個定就是清淨心,就是真如。清淨心起作用,照見,不就明白了嗎?叫你念一千遍,這是方法,方法是戒、是規矩,你就守著這規矩去做,你就好好去念、恭恭敬敬的念。依照馬鳴菩薩所說的,不著文字相,不著名詞術語相,不起心動念去想它,你守著這個規矩,這叫持戒。因戒得定,一千遍念下來心定了,定能開慧。因定智慧就開,智慧開了,明白了,這一明白不要緊,一切都明白了。爲什麼?因爲一切法不離自性,你見性了,一切法全明白了。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明了所有法門全都明了,妙,真妙!最明顯的兩個代表,釋迦牟尼佛在早年,這是代表一個知識分子聰明好學,他來演這個角色給我們看,十九歲出去求學,學了十二年。我們曉得,釋迦牟尼是王子的身分,貴族出身,聰明好學,哪一個大德不喜歡這樣的學生!所以在當時印度,可以說是學術、宗教都是全世界最發達的一個地區。他訪問學術界的大德,訪問宗教裏面的大師,十二年學遍了,所有應當接近的人統統都見過,都跟他們學過。這裏面有一樁事情我們必須要曉得,那就是印度無論是學術、無論是宗教,他們非常重視禅定,當然釋迦牟尼佛不例外,佛經上講的四禅八定不是佛講的,是當時印度普遍都學習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如果說從曆史上來講,最早是婆羅門,婆羅門有一萬多年曆史,比佛教早得太多!

  禅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入定的時候整個六道輪回他統統能看見,他能夠契入。所以對于六道裏面的狀況一清二楚,一絲毫障礙都沒有。像釋迦這樣好學的人,這麼一個年輕人,我們以自己做例子,能夠想象得到,他還有一些問題不能解決。六道雖然看清楚、看明白,六道從哪裏來的?第二個問題,爲什麼會有六道?第叁個問題,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叁個問題沒有人能解答,所以他放棄。這都做樣子給我們看的,在恒河邊上大樹底下,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入更深層次的禅定。這個更深的禅定突破四禅八定的範圍,他問題全部解答了。宇宙人生怎麼來的?《華嚴還源觀》裏面就講這個問題,統統得到解答,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徹悟之後他就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歲那年釋迦牟尼佛圓寂。所以經上常講「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他從事教學工作四十九年,用現代人的看法來看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是一位道地道地的職業老師,職業教師!他沒有創立宗教,現在把佛教貶成宗教這是冤枉。所以我們從他一生的行誼來看,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因爲他教學不收學費。多元文化,他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只要你來學,他都認真教你。以身作則,他真做到再教人,所以人相信他。

  釋迦佛的身分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們學他什麼?這裏頭一絲毫迷信都沒有。可是現前在全世界,佛教出現我概略的想法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傳統,那就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真正在學習他留下來的這些經論,依教奉行,走釋迦牟尼佛這條道路,教學!這是教育,我們可以稱它爲傳統的佛陀教育。第二種,它真的變成宗教,它不是宗教,但是現在變成宗教,你不能不承認它,宗教有許許多多宗教的儀規;而傳統宗教教學裏面,它並不重視儀規。所以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以後一九九九年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的總統納丹是印度人、印度教,有一天我們在一起吃飯,我們兩個坐在一起。他告訴我,「他一生最佩服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這句話,我都感覺到寒毛直豎,他內行他不是外行。這個話從來沒有聽人講過,我最初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以後從來沒有聽到別人給我說過這句話,沒想到納丹講的跟章嘉大師完全相同。所以現在佛教又變成宗教,變成宗教的曆史應該不算太久,不會超過叁百年。在清朝早年,像康熙、雍正、乾隆,還沒有變成宗教,變成宗教應該是嘉慶以後,所以應該頂多叁百年的樣子。第叁種,佛教變成學術,現在國內外大學裏面都以佛經做爲研究的對象,佛經哲學,它變成學術。我是從學術裏頭入門的,跟方先生學哲學,方先生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我才有這緣分跟經典接觸。這是第叁種,變成學術。第四種,變成觀光旅遊,這是近代的,很多寺廟它的宗旨目標就是觀光旅遊,觀光旅遊的佛教。還有一種,變成企業的佛教,佛教搞企業,還聽說上市,好像連鎖店一樣。第六種,邪教的佛教,那是拿著佛教的幌子欺騙善良的信徒,至少有這六種。我們要學佛,自己得搞清楚,你學哪一樣?你希望得到什麼?這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華嚴經》跟《大智度論》,我們稱爲大經大論,這裏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什麼人能說?得過來人說,爲什麼?經典裏面所說的話,意在言外,這就比較不好懂。所以你不能執著文字,道理在此地,意在言外。你必須以真誠的心,不分別、不執著,你能夠體會;你用分別執著,用意識心去研究,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來真實義。開經偈裏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用分別執著心去看它,你就沒有辦法了解如來真實義;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自然就得到,你就明了。

  下面說『真如者,自體有常樂我淨義故』,常樂我淨在佛法叫四淨德,四種清淨之德,這是性德,你自性裏頭本來有的,這四個字太殊勝!什麼叫常?「常」就是不生不滅、就是永恒。我們人都想求長生不老,自性確實是常,惠能大師講的「本不生滅」,這是常的意思。樂是什麼?「樂」是裏面決定沒有苦,沒有苦是真樂。有苦有樂那個樂也是苦,爲什麼?它是相對的,相對就不是究竟的。所以它不是相對的,這種樂我們體會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絕對不是我們心裏面想象那種樂,那就錯了,我們今天樂是跟苦兩個對立的。苦樂二邊都沒有,這叫真樂。「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主宰,我們希望年年十八,能做到嗎?做不到。所以我們今天講這個我是假的,有名無實,我們不自在,我們自己做不了主,歲月催人,逐漸逐漸老了。老了就有病,病了就無常,哪來的主宰?可是自性清淨心,是真的有主、有真我,佛家講的八大自在。「淨」,這講得多,自性清淨心,能大師第一句話說「本自清淨」,一絲毫的染汙都沒有。常樂我淨,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這個小道場最近流通有一個光盤,從大陸傳過來的「劉善人說病」,這個光盤我給大家介紹,講得非常好。人的疾病從哪裏來的?都是從心不清淨來的。不清淨的事情太多,所以你得的病不一樣,外面有頭上的病、有身上的病、有手腳的病,裏面有五髒六腑,都有原因的。你要能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修清淨心,百病不生,縱然有病不需要用藥你也能治好。劉善人,我在馬來西亞聽丹斯裏李金友告訴我,他邀請他到馬來西亞去講課,講得好,非常受歡迎,他也很喜歡那個地方。他也看到我的光盤,我也看他的光盤,將來有機緣請他到臺灣到處講講,非常值得一看。大致他所講的病有病毒,什麼是毒?煩、惱、怨、恨、怒,叫五毒,你有沒有?如果你有煩、有惱、有怨、有恨、有怒,你的病就多!你就麻煩大了。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煩、沒有惱、沒有怨、沒有恨,你也不會發脾氣,你的身體就健康,你很不容易得病。講得挺有道理的,希望大家多看看、多聽聽。

  下面一句說『清涼不變自在義故』,「自在」就是前面常樂我淨的我。我們常講隨心所欲,這個欲裏頭沒有欲望、沒有不善。怎樣才能得自在?自在就是我們的本能恢複了,本能在一般世俗裏面講叫神通,諸位要知道,這是本能,所以講天眼,我們一般人的眼隔一張紙就看不到背面。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眼睛本能是可以看透的,這個話我們能相信,爲什麼?我們看是具足很多條件的。我們這個眼睛現在所看的,能看到東西是光波,比現在所看的光波長的我們看不到,比這個短的也看不到。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眼睛能力恢複,各種不同的光波我們統統都能看到,這世界不就不一樣了嗎?我們藉X光能看透、能夠透視看到一個人的內髒;我們藉紫外線,能夠在黑夜裏面就像白天一樣看東西,看得很清楚,光波不一樣!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理解,如果有一天各種光波我們都能看見,我們的眼就自在!耳聽聲音也是如此,聲波也是有一定的度數,波長的、波短的我們都聽不見。所以佛講,有天眼、天耳、有他心通、有宿命通,他心通,別人心裏想什麼你知道;宿命通,自己過去未來都知道;神足通、漏盡通那更殊勝,這是本能。可不可能恢複?可能。佛法在修學層次裏面,第一個階段小乘須陀洹,大乘像《華嚴經》裏面講的初信位的菩薩,這是入佛門小學一年級。你能夠得到這個位次,兩種能力恢複,就是天眼、天耳先恢複,這小乘初果。小乘到第二果又恢複兩種,就是他心、宿命;到叁果恢複了神足,神足是變化。像你們看《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你就會變化,能力比孫悟空強多了,因爲他只有七十二變,你不止!到四果阿羅漢漏盡通,漏盡通是什麼?漏盡是比喻煩惱沒有了。剛才給你講的煩惱怨恨怒全沒有了,你的心得到清涼自在,真正是清淨不變。這是六種神通都恢複的境界。

  『具足如是過恒沙功德』,這是自性本自具足。「過」是超過,「恒沙」是比喻,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教學多半在恒河流域,所以比數…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