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一集) 2009/6/8 臺灣高雄 檔名:12-47-4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本第七面第一行。我們從第一行第一句念起,還有四個字在第六面的最後一行,這才算一段。
【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
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接著看:
【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叁身即十身。】
這一段所說的,就是大乘教裏面所講的不二法門。『即』,當「就是」講。昨天說到『即依即正』,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從小處講,我們貼身穿的衣服,汗衫、內衣,這是小環境,往大處講,遍法界虛空界都是我們依報的環境。依報環境裏面,大別,可以說有人事環境。我們今天得的是人身,在人道裏面,人很多,佛法講正報,正報是自己,除自己之外,其它的人是我們依報裏面的有情世間,有情世間包括一切動物。如果從佛法裏面來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的依報環境。除有情衆生之外,還有無情的。無情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統統包括在裏面。
爲什麼說「即依即正」?就是依報、就是正報,依報就是正報,正報就是依報。我們在《還源觀》前面一直學下來,從前面一直學習下來的同學應該沒有什麼問題,能夠肯定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爲什麼?同一個自性裏面變現出來,正如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物質現象是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現在講的星球、星系、太空這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是十法界裏面諸佛菩薩、諸天、人類、畜生、餓鬼、地獄,這都是屬于有情這一分。實際上講,現在我們知道了,《華嚴經》上講得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句話很難懂,如果你明了即依即正,這句話問題解決了,依正是一不是二。所以情與無情,這個地方後頭有一句說「即情即非情」,非情就是無情,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爲什麼?我們要知道,宇宙怎麼來的?我從哪裏來的?在前面「起二用」這一大段裏面就專門討論這個問題,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這個生命不是講別的,是講自己。佛在經上常常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這個比喻得非常之好。我們冷靜去思惟,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哪一次的夢中沒有自己?你只要作夢,夢裏一定有你自己,你自己是正報,夢中境界就是依報,生起一定同時,你醒過來的時候,這個境界消失了,也是同時。實際上整個大宇宙跟夢境非常相似,起滅都是同時。這個起滅現在我們曉得時間非常短,我們講剎那,剎那已經太長了。佛給我們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剎那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是《仁王經》上佛說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叁十二億百千念跟六十不能比。「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那個形就是宇宙的現象,依報的現象;識是正報的現象,形皆有識。所以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乃至于虛空,有沒有見聞覺知?有;有沒有受想行識?有。你迷的時候就有受想行識,你覺悟的時候,沒有受想行識,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迷了自性就變成受想行識,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依正不二。
下面講『即染即淨』,染淨不二。《叁藏法數》裏面有講到「染淨不二門」,這一句很重要。爲什麼?我們現在的環境染汙到了極處,所謂是地球病了,不但病了,是嚴重的病了。居住在地球上這些衆生,應付得不好,那就是災難,如果會應付,轉染就成淨。用什麼方法來轉?你想想這個境界是怎麼生的,你就用什麼方法去轉,肯定轉得了。因爲境界不是真的,境界是從念頭生的,那你就曉得怎麼轉法?還是用意念來轉。爲什麼會有染?我們念頭不清淨。所以在佛法裏面是這麼說的,「無明之用爲染,法性之用爲淨」,這個講得好!「無明、法性,體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則全法性而爲無明,全起無明之用」,這是原理,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說一迷一切迷,不可能說一部分迷一部分覺悟。也許你會問,佛菩薩不是覺嗎?我們凡夫是迷,釋迦牟尼佛降生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覺悟了,他是法性起用,我們這些衆生是無明起用,這不是有染有淨嗎?這個話講得對不對?不能算錯,也不能算對。爲什麼?你對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你這是妄想、這是分別,不是智慧。覺悟的人有智慧,智慧怎麼說法?大乘經教裏面告訴我們,宇宙、人生、法界,一個人是一個人的法界,我的法界跟你的法界、跟他的法界,有沒有相同的?沒有,個個都是獨立的。
所以釋迦覺悟了,我們沒覺悟,我們迷了,釋迦不迷。你從這裏看就曉得,一個人是一個人的法界。雖然《楞嚴經》上有說「同分見妄,別業見妄」,別業是各人的,同分是相似的,我有你也有,是相似的,絕不是真的同,沒有一樣有真的相同,沒有。如果真的相同,那釋迦成佛,我們都成佛了。我們沒成佛,他成佛我們沒成佛,六祖能大師成佛,我們也沒成佛。說同,法性是同,一個法性;說異,無明是異。大乘教裏,佛也有用大海做比喻,大海比喻作法性,同,大海水裏面起的水泡,一個水泡一個水泡不同。如果同,一個水泡滅了,統統都滅了,沒有了,一個水泡滅了,滅了就歸大海,跟大海一同。這個水泡滅了、破了,那個水泡沒破,但是都不離大海。所以說菩薩修行成佛,看到大地所有一切衆生同成佛道,那是什麼?一個水泡破了,歸到大海,他知道所有水泡統統是依大海起的,都會破,這是同成佛道,是這個意思。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好比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就這個意思。本來你是佛,但是現在你有無明,你有一念不覺,覺悟的人看到,那一念不覺是暫時的,不是真的,早晚你總會回頭,這才是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明白這個原理原則,你就能解決你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問題解決,你能幫助別人。自己怎麼解決?自己覺悟了,覺悟之後,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了,爲什麼?災難是假的,不是真的。
只有自性是真的,在這個地方講法性,只有法性是真的,無明決定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講得很清楚,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法性,不覺就是無明,不覺本無。無明、法性,體就是自性,實在講,說法性也行,法性是什麼?法性是無明的本體。無明是妄,依真起妄,如果沒有真,妄怎麼起來?只是一念迷了真,就叫做妄。迷悟不二,都是依自性,所以它是一不是二。可是迷悟的作用就不一樣,悟的作用?悟的作用是清淨心起用,照見。迷了?迷了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不是照見。佛用水來比喻,比喻得好,水起作用,沒有波浪的時候,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起波浪的時候,風吹起了波浪,波浪它也能照,照的就不是真相,支離破碎,起波浪照的時候就是無明,就叫無明。佛在經上也常常用這個做比喻,我們細心去體會,我們就曉得真妄不二,即真即妄。
我們怎麼樣用真?用清淨心。清淨心你有沒有?有,你本來就是的,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是清淨心,放下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叁個都放下,你就回歸到法性,法性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可見得我們有沒有?人人都有,個個都有。回歸那才叫真的一體,所謂佛佛道同,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沒有回歸到自性清淨圓明體,同中有不同。爲什麼講同中?同是從法性上講的,不同是從無明上講的,無明是迷的總代名詞,就是我們講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智照,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世尊在《華嚴經》裏講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不是修來的,是你自性裏頭本具的般若智慧,它能照見,它像水一樣,沒有染汙、沒有波動;沒有染汙、沒有波動就是自己的真性,所以它能照見。
起個念頭就是一個波浪,這個波浪雖小,小到我們自己沒有方法覺察。爲什麼?起心動念是極其微弱的波,但是這個波一起來,就把法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是被無明所染的法性,所以說體本不二,就叫阿賴耶。阿賴耶裏面沒有智照的作用,它有什麼作用?它有分別執著的作用。諸位要知道,起心動念已經讓法性染汙了,雖染汙還沒起作用,這個時候在我們淨宗四土裏面講,這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學習《華嚴》,講得很詳細。菩薩修行確實是把根本無明破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一迷一切迷,一證一切證,在《華嚴經》裏面稱爲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在哪裏?在實報莊嚴土。無明破了,也就是說不起心不動念,爲什麼還有實報莊嚴土?我們從前面一看就明白了。前面你看,阿羅漢把執著放下了,還有執著的習氣,習氣沒斷;習氣斷了就不叫阿羅漢,叫辟支佛,他升級了。辟支佛連執著的習氣都斷了,但是他有分別,所以辟支佛必須把分別斷掉;分別放下,不再分別,他又升級了,他是菩薩。菩薩雖然沒有分別,有分別習氣,分別習氣斷掉,菩薩升一級,叫佛,菩薩成佛了。這個佛是十法界裏面的佛,就是說他分別的習氣都斷掉了,可是他有無明,無明就是起心動念。無明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他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這就是圓教初住菩薩。
確實不起心、不動念,當然分別執著全都沒有了,清淨心現前。可是怎麼樣?還有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斷可麻煩了,不像前面斷執著的習氣、斷分別的習氣,那個好斷,無明習氣不好斷,也沒有方法斷。所以《華嚴經》上講,初住以上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是一切順其自然,不能起個念頭,一起念頭馬上墮落。要到什麼時候它自自然然就沒有?經上佛說叁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說,初住菩薩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之後,無明的習氣斷…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