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高官得來的,你做到高官、做到帝王,也不見得給你帶來喜悅。可是喜悅是人生最寶貴的,一個人在這個世間歡歡喜喜過一生日子,這多幸福!這真的幸福,顔回貧而樂,幸福。由此可知,他這個快樂與物質生活不相幹。顔回是有名的貧窮,物質生活他常常有困難,但是他一天到晚快樂。所以快樂從哪裏來的要知道,快樂從「學而時習之」得來的。學什麼?學聖賢之道,學成佛、成菩薩之道。習是什麼?把你所學到的東西在日常生活當中真幹!
孝裏面有十善,悌裏面也有十善,忠裏面也有十善,信裏面也有十善,下面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亦複如是。這不必細講,點到爲止。再說,每個字裏面都有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孝裏頭具足,孝是對父母;悌裏面具足,悌是對兄弟、對平輩,也對長輩;忠,無論對人對事,負責盡職,怎麼負責盡職?裏面也具足了十善,也具足了十波羅蜜,這是真的。現在這國際上許許多多的沖突,沒有人能調停化解,什麼原因?仁愛和平,這些都是仁人君子在國際之間周旋來調停化解沖突,我見過這些人很多,真熱心,但是總是事與願違,沖突兩方不接受,這什麼原因?如果我們仁愛和平這四個字裏頭都具足十善,都具足十波羅蜜,都具足普賢十願,我相信一定成功。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對了。想想大乘教裏面佛說的,菩薩修行圓滿具足八萬四千細行,所以他應化在十法界、六道叁途裏面他沒有障礙,他能把教化衆生的事情做得圓圓滿滿,什麼原因?八萬細行。我們今天要做,如果講得太玄、太奧妙,做不到。我們從哪裏做起?我們從《弟子規》做起,從十善業做起,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從《太上感應篇》做起。爲什麼?聖賢教育,因果是核心,真正懂得因果,你所修學的就踏實,是從內心裏面把它做出來。如果沒有很深的因果教育,往往表現在外面不是從內心裏頭自然流露出來,外面看到是很像,可是背面就不一樣。
遇到順境善緣,他就變了心,順境做事情順利,善緣時候都是好人,大家都贊歎他、恭維他,他就忘掉了,以爲自己真的是像外面人說的你是大善,你是聖賢,以聖賢自居,把別人就看低一等,這錯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則不足觀也」。初學的時候很謙虛,到稍稍有一點成就的時候傲慢心就生起來。我早年親近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常常提醒我們,小有成就的時候,這是一個關口,多少人,古今中外多少人,在小成這個關口墮落了,稍有小成,人家一贊歎,佛法說一供養,得意忘形,瞧不起別人,于是就墮落了。古今中外,你細心去觀察,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自己應該怎麼樣做法?永遠保持謙卑,你就不會墮落,永遠知道尊重別人,不能自滿,不能自大。到了頂頭,佛法修到頂頭,證得究竟佛果,怎麼樣?平等,究竟佛果是跟一切衆生平等。你說佛瞧不起誰,對誰有意見?佛能瞧不起人嗎?佛能瞧不起畜生嗎?佛能瞧不起地獄嗎?不會,平等的,這才真的覺悟了。我比你高,你不如我,這是凡夫,成不了佛。
佛家講恭敬,我們對佛怎樣恭敬,對衆生就是要那樣恭敬,這叫學佛。對佛恭敬,在家裏對父母不恭敬,對長輩不恭敬,對兄弟朋友不恭敬,假學佛,沒學到!要把學對佛的那個恭敬心能對一切人、一切衆生,乃至于樹木花草,那他就有快樂,他就有法喜充滿,他就會常生歡喜心。爲什麼?時習之,習是落實。如何能夠真正是明白覺悟,一法裏面生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法裏頭就是一法,一塵出生無盡,無盡出生一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什麼時候我們能體會到,佛法是心法,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學佛,諸位一定要曉得,目標是求智能,智能開了,不再迷惑了。煩惱是迷惑裏頭來的,不再迷惑,煩惱就沒有了,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我們學佛功夫的效果。如果我們學佛,我們煩惱沒有少,智慧沒有增長,我們學佛沒進步。如果你學佛,煩惱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你怎麼會不快樂?智慧現前,事事都圓融,事事都貫通,事事無礙。障礙從哪裏來的?障礙從煩惱來的,從愚癡來的,這些道理不能不知道。
特別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當我們沒有明心見性之前,不能離開老師。老師是誰?老師是經典,你天天讀經就是親近老師。只要讀,不要去研究,我教諸位一個秘訣,恭恭敬敬的讀,會開智慧。爲什麼不能研究?研究是妄想,是有分別執著。讀經的時候還有分別、還有妄想,你叫白讀,充其量你能把它背誦,你得不到真實受用。所以馬鳴菩薩教我們,讀經、聽教要守住叁個原則,不要執著言說,讀經,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聽講的時候不執著言說,讀經不執著文字,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不要執著名詞術語,第叁個不要去想經裏的意思,那叫心緣相,不要去想它,老老實實念。古人講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就覺悟了。聽經也是如此。從前人難,成就不容易,爲什麼?聽經沒辦法聽第二遍,老師不可能給你講第二遍。現在人有福報,所以我說現在人機緣太殊勝,如果你真用功,你這一生真可以成佛。你要懂得這個秘訣,懂得這個方法。你看現在講經有光盤,我可以聽十遍,可以聽一百遍,可以聽一千遍,古時候哪有這個緣分!不要聽多,聽一部經,從頭到尾聽,一遍聽完聽第二遍,如果這一部經你聽上一千遍,你不可能不開悟。爲什麼?一千遍聽下來,心定了,定生慧。讀經亦複如是,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到你開悟的時候,一切都通了,一切法,你看明白了,你聽也明白了,一接觸全通了,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秘訣。
爲什麼能夠貫通一切經法?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一塵出生無盡遍,你只要把這一塵掌握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你就全都貫通。原因是一個自性變的,所以見性就通了,不見性就通不了。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開悟之後,無論什麼經典,你念給他聽,他就講給你聽,講得頭頭是道,把經講活了。無盡藏比丘尼跟他說,你不認識字,你怎麼會講,講得那麼好?他說這個與識字不識字沒有關系。與什麼有關系?清淨心有關系。一千遍讀完,或者一千遍聽完,他心清淨了,雜念沒有了。所以決定不能帶著雜念學佛,那就錯了。一部經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問我哪部經好?我平常跟大家介紹的《無量壽經》,要讀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個會集得太好了!念五種原譯本太麻煩,會念雜,所以這個本子好,這個本子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你就一遍一遍的念。
修行,修行得以戒爲師、以苦爲師,這兩句話要牢牢記住。以戒爲師,剛才說過了,從因果教育下手。六道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果報應是六道裏面的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要相信命運,命裏有的不求自然會來,命裏沒有的想什麼樣的方法也都得不到。所以修行真幹,就像運動賽跑一樣,先要來個暖身,用什麼東西暖身?用《了凡四訓》,用《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好!這是很有必要的。我自己這一生修學,在這上面得益很大。民國四十二年那一年我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有個朋友看到我研究佛經,他介紹了一個老居士給我,朱鏡宙老居士,跟我這個朋友是同鄉。老居士那個時候將近七十歲,我才二十幾歲,祖父輩的。他第一本書教我看的就是《了凡四訓》,我看得很有味道,我拿到這本書,好像在二、叁個星期,我一遍一遍的看,我看了叁十遍,看得痛哭流涕。我相信了凡先生所講的話不是假話,他是對他兒子的教訓,他不是流通,不是給別人講的,他的話是給他兒子聽的,家庭四訓。特別令人感動的,他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年輕的時候,被一個道教的道長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一點都不錯。他是念書人,每年參加考試考第幾名,你每年得多少俸祿,那個時候考中秀才,國家就培養你,你的生活國家會照顧你,雖然不多,能夠養家活口,二十年一絲毫都不差。所以他就真相信了,每年參加考試,說第幾名就考第幾名。他的念頭、雜念沒有了,他想我還想什麼,想也想不到,空想,不如不想。
有一年到棲霞寺去玩,雲谷禅師是方丈和尚,他修禅的,禅堂,他跟雲谷禅師在禅堂上坐了叁天叁夜,沒有一個妄念。雲谷禅師很佩服,凡夫妄想紛飛,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妄念,這個功夫了不得,就問他,你怎麼修的?他說我沒功夫,我之所以不起妄念是我的命被人算定了,一點都不差,二十年。雲谷禅師聽到之後就哈哈大笑,我以爲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然後再跟他講佛法裏面的道理,佛法裏面承認人有命運,是真的,不是假的。命運從哪裏來的?是你自己前生造作。所以佛門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享受的果,因是前生自己造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來生怎麼樣?我這一生所作所爲,我的思想、我的言語、我的行爲,這一生所造的,來生的果報。這一下子了凡先生明白了,原來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自己當然可以改。怎麼改法?斷惡修善。他就真幹了,這個心才一發,第二年參加考試,名次就不對了,孔先生給他算定的考第叁名,他考到第一名。你看那一念善心他命運就改了。孔先生給他算命,他沒有功名,也就是讀書他命裏沒有功名。功名,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學位,從前考到舉人就相當現在講的碩士學位,進士就是博士學位,他命裏沒有。他認真努力斷惡修善,求功名,他考取了,也考取了舉人,也考取了進士。命裏沒有兒子,他求兒子,得了一個好兒子。命裏面只有五十叁歲,他沒有求長壽,但是他確實延壽了,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一年。這就是命運有,但是可以改。如果你造罪業,你的命運可以縮短,你命裏是八十歲,說不定你六十歲就死了,或者五十歲就死了,因爲你造的惡業太多。是個短命的人,你天天做好事,你的壽命延長了,這是真理!所以一般人相信命運,相信命運是可以改造的,不是定數,它有變量,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佛教導我們斷惡修善,教導我們積功累德,向上提升。世間人沒有了生死出叁界這個願望,佛教他斷惡修善,在六道裏面不墮叁惡道。如果你哪一天覺悟到了,六道是不究竟的,天上福報是大,壽命是長,但是還是有盡頭,福報享完了,你過去生中造的不善的業報會現前,你還要墮落。看清楚事實真相,這不是好辦法,不是一個妥善的辦法,最妥善的辦法還是脫離。所以佛把六道稱之爲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個回頭就是還源,這才真能解決問題。可是,我們業障這麼重,習氣這麼深,現在的環境不好,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非常不利,你找不到淨土去修行。在過去,沒有信息,交通不方便,找個深山人迹罕至,那個地方清淨,可以修行。現在找不到了,現在交通方便,網絡、電視,深山裏面一樣收看,這些東西都是染汙你。所以現在的環境修行很難!只有一個方法,我們天天把凡是染汙我們的,我們放下,我們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不看雜志,凡是染汙地方盡量的減少,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每天讀經、聽經,我剛才講的這個方法,一部經反複的去聽,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修什麼?修清淨心,這是一種方法。我讀兩個小時的經就是修兩個小時,聽兩個小時的經就修兩個小時,無論是讀經、聽經,不起妄念,這比什麼都重要。聽懂很好,聽不懂沒關系,再聽第二遍。有些時候,十遍、二十遍,不懂的地方慢慢都懂了,念上一千遍、二千遍、叁千遍,全懂了。這是真修!事情要知道,本分的事情當然要做,不是本分的事情少攀緣,古人教導我們,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絕對不爲自己,現在這個世界災難很多,衆生很苦,如果是利益社會、利益衆生的事情,我們應該要做。做的時候不爲自己,沒有名利在其中,你的心還是清淨的,這就好,這對我們求往生淨土也能提升我們往生的品位。
一塵何以能出生無盡?大師底下有個解釋,『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這句話重要,塵怎麼起來的?前面講一念不覺,出現了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依什麼起來的?它是依真心、依自性起來的。「塵」是法相,「真」是法性,法性跟法相永遠離不開的。就好像我們電視的屏幕一樣,屏幕是法性,裏面的頻道,頻道所現的是法相。法相剎那生滅,這個道理我們懂,這個屏幕不生不滅,它絕對沒有生滅現象,裏面現出來的色相音聲都是剎那剎那在變。沒有體,你怎麼能現相?所以在這裏面,什麼是真,什麼是妄,我們就要知道。真妄永遠在一起,我們要取真,不要執著妄,這就對了,這就是佛菩薩。妄不礙真,真也不礙妄。『真如既具恒沙衆德,依真起用亦複萬差』,萬差是從恒沙講的,恒沙是比喻像恒河沙一樣,起作用。這個真,真性,真性裏頭什麼都沒有,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能現物質又能現精神。在沒有起心動念它不現,所以你不能說它沒有,它不現;起心動念它現前了,現前不能說它有。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看電視會開悟,會看的,不會看的不行,會看的會開悟。會看的是什麼?屏幕是法性,裏面所有一切色相是法相,法相依法性顯現出來,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或者說性是性,相是相,你明了事實真相,怎麼講都對;你不明了,怎麼講都錯。所以不要著相。不要著相就見性,不要去找性,找性就錯了,你又起分別執著,你永遠找不到,你不找它它就現前。古人教導我們,只要把妄除掉,不要求真,求真又是一個妄,妄除掉了,不求真,真自然現前,就這麼個道理。
爲什麼出生無盡?這個事實要明了,我們就不至于迷惑。出生無盡是個自然現象,爲什麼?前面講過了,念頭無盡!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不要說芸芸衆生,就是說我們自己一個人,你這一生當中,不知道起多少念頭,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決定找不到。一秒鍾裏面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這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就這一秒鍾之中,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沒有兩個念頭相同的。所以它現的相,起的作用,千差萬別。如果你隨順法相,那苦惱無邊,隨順是你在這裏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苦不堪言,那就會愈來愈複雜。一定要知道回頭,回頭就是不隨順它,我們隨順法性,法性永恒不變,法性清淨無爲。怎麼隨順?現象裏面學不執著、不分別就是隨順法性。有分別執著就隨順法相,就隨順幻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隨順自性,這就好,這個理一定要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九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