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跟經教相應。我今天聽六個小時經,能夠在這裏面聽懂一句、二句,就有受用,每天都能有一、二句,叁年下來這個根堅固了。什麼時候出去弘法?十年之後,沒有一個不成就,不難。年歲大的人對于學教、講經弘法,確實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怎麼辦?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叁年會成功。
我還記得,早年,這個話總是五十年前,我在佛光山教學,那個時候佛光山是一片荒山,只有一棟建築物,就是東方佛教學院。當時有一百多個學生,大概有一百叁十多個人,我們有幾位老師在那裏擔任教學。我記得有一個晚上,月光非常好,我們在學院外面草地上坐,草地前面有個大坑,以後就做成放生池。在那裏談佛法,有一個長工,是在佛光山長年做工的,他是將軍鄉的人,他也走到我們一起,我們就請他坐下來。他聽了一會兒,他給我們講個故事,是他自己家鄉的事情,真人真事。說他們的鄰居有個老太太,人非常善良,神佛不分,她什麼都拜,拜了很多年。叁年前她娶了個媳婦,媳婦懂佛法,就勸她不要拜那些神,專拜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老太太接受了,就真幹,家裏面設了個佛堂,天天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念了叁年,這一天告訴她的兒子媳婦,晚飯的時候你們先吃飯,我要洗個澡,不要等我。家人很孝順,一家和睦,真是幸福家庭,都在等老太太。等了很久也沒出來,再進去看看,她真的洗澡了,到處找找不到,喊她也沒人答應。最後到家裏小佛堂去看,看到她,她站在佛像面前,洗好澡了,穿了幹淨衣服,穿上海清,手上拿著念珠站在佛面前,喊她,不答應,再仔細一看,她往生了,站著往生的,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他勸我們念佛好,你看叁年這麼好的效果。我們那天晚上是聽他說法,我們非常感動。我記得有一年,高雄中山大學的校長請我在學校做一次講演,我提到這樁事情,聽衆當中還有好幾個人跟我說,他們知道這個事情,真的不是假的。你看這也就是一門深入,就是個忍辱波羅蜜,你能忍,叁年的功夫什麼都放下,世法佛法統統放下,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她叁年成功了。沒有生病,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她爲什麼不說?我們能想得到,一說,家裏人恐怕就産生障礙。所以不講,走了以後,你們去想去。在將軍鄉,我們說這個話大概五十年前。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所以念佛求生淨土不難,《彌陀經》上跟我們講的是七天,「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那個七是代表圓滿,它不是個定數。你能夠堅持到底,決定不改變,沒有一個不成功。
所以中年以上,特別是六十歲以後,要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決定成就。爲什麼說六十歲以後?這是從前李老師常常提醒我們,地球上有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對植物講的。人一生也有春夏秋冬,人從生下來到二十歲這二十年,第一個二十年,人的春天,二十到四十是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是人生的冬天。冬天該藏起來了,換句話說,冬天該埋在土裏面了,你要知道。所以六十歲之後這要退休了,幹什麼?念佛求生淨土。真正功夫成就了,念佛的功夫成就了,往生極樂世界早一天去行,遲幾年也行,叫生死自在。諸位想想,如果你功夫成了,你是願意早一點去,還是願意多住幾年?肯定是早去,誰願意在這個世界上過苦日子?那是什麼?那是去不了,沒辦法。真去得了,爲什麼不去?只有一種人,他功夫成就了,他爲什麼沒去?這個地方還有有緣的人,他要幫助他,佛度有緣人。跟他有緣,他勸導他,那個人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那就必須要幫助他,佛氏門中不舍一人。如果沒有緣,沒有緣自己就走了,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六十之後能夠說是認真念叁年佛,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爲什麼?人間天上的福報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真的。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壽,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爲什麼不幹?所以貴,貴在一門深入。縱然十年成就,你這一部經通了,其它經也通了,觸類旁通。古大德告訴我們「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無量法門都通,所以你有能力教化衆生。衆生根性不相同,你能夠觀機,你知道他是什麼樣的根性,你知道他應該學什麼法門,他會有成就。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教化衆生難,不知道衆生的根機。就像個病人一樣,你沒有學過醫學,你看到人生病了,你不知道他的症狀,你給藥給人家吃,很可能就用錯了。藥錯了會害死人,法門錯了,同樣毀掉別人的法身慧命。所以不會觀機,有一個方法,勸他念佛求生淨土是決定不錯,這個法門叫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決定不錯的。用其它的法門靠不住,用這個法門是決定可靠。
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堅持就是忍辱波羅蜜。我這一生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部經、一句佛號,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能成就,真正的原因就是你心地動搖,你的信心動搖,你不能夠堅持到底,你貪圖其它的法門。看到這個法門也好,那個法門也不錯,樣樣都想學,到最後全盤失敗,歸根結柢來說,不能忍。諸位一定要明白,我今天在此地鄭重特別的提醒大家,我們學佛從哪裏學?堅持儒釋道的叁個根。叁個根從哪裏做起?以哪個爲中心?要以《感應篇》爲中心。我今天跟大家講真話,爲什麼?《感應篇》是講因果,真正相信因果,你的心就定了。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樣,他相信因果,他心是定的,爲什麼?他不求了。爲什麼不求?求不到,命裏沒有的求不到。命裏有的決定有,命裏沒有的用什麼方法也都得不到,所以幹脆就不求了,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然後《弟子規》跟《十善業道》就真正有根了;如果沒有《感應篇》,《弟子規》跟《十善業道》很可能都是表面的,有這個形式沒有實質的功夫。真正懂得因果報應,「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的壽命長短、富貴窮通統統有命運。
我能有一點成就,得力于朱鏡宙老居士。我年輕的時候,第一部送給我的書就是《了凡四訓》,我感激這個老人,他接引我入佛門。《了凡四訓》給我的時候,那一年我二十六歲,我就連續不斷的看了叁十遍,大概是二、叁個星期看了叁十遍。了凡先生的毛病我全有,他的那些優點我都沒有,所以拿他來比照自己,我非常慚愧,就發心改過自新。我命裏財庫空空沒有錢,所以我就不再想念發財,這個念頭就斷掉了;命裏沒有官印,做官的這個念頭斷掉了,你命裏沒有,求不到,何必去妄求!也很難得,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指我這一條路,勸我出家,我從事這個行業是老師決定的。我尊敬老師、我相信老師,這一條路走對了,叫我學釋迦牟尼佛。所以我一生沒有一個念頭建道場,爲什麼?我沒有那個福報,一生學釋迦牟尼佛遊化在人間,哪裏有緣就到哪裏去。講經、教學五十一年了,五十一年沒中斷,天天都在講,那得要有忍耐的功夫。這個我從小就有學習,這父母教的,所以對父母要感恩,學到了忍讓,一生處處我們都是讓別人,自己能忍,對自己利益多多。所以我們下定決心,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紮叁個根,決定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