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五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五集)  2009/5/9  臺灣高雄  檔名:12-47-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五頁,最後一行:

  【施戒忍進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這兩句是講十波羅蜜,也就是大乘菩薩修行的總綱領。我們前面學到忍辱,今天講精進,在大乘教裏面稱爲毗梨耶,「梵語稱毗梨耶,華言精進」。精就不雜,進就不退,這兩個字看起來容易,實在講非常困難。世尊在大乘教裏面常常告訴我們,菩薩善根只有一個,通常我們佛法講叁善根,就是講一切衆生,叁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癡,這叁善根。也就是說像植物一樣,它有根它就會生長,說明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從哪裏生的?從不貪、不瞋、不癡就能生長。反過來貪瞋癡叫叁毒,世出世間一切法要與叁毒相應肯定就會壞,這一定的道理。你看說得容易,你細細想,這裏頭的意思深廣無盡。修行人、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把這個話提醒自己,要提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跟什麼相應?如果與貪瞋癡相應就要墮落,無論做什麼樣的好事,世出世間好事與貪瞋癡相應,叫造業。所以古諺語裏有一句話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出家人多。出家人心都善的,如果出家人在一切修爲,造作諸功德他沒有離開貪瞋癡,那他叫造惡業。爲什麼會墮地獄?怎麼有這麼重的罪?他造作的這些罪業這是性罪,與貪瞋癡相應,他本身就是罪,他是披著佛的外衣。出家不用說了,在家呢?他挂名是個佛弟子,佛弟子還貪瞋癡;換句話說,破壞佛法的形象。讓社會大衆看,學佛,你學佛是這個樣子,還不是一樣搞貪瞋癡嗎?把佛教形象破壞,破壞佛教形象,等于破和合僧,等于出佛身血。你要是這樣子看法,你就曉得,他的罪在《戒經》裏面就列入阿鼻地獄。如果反過來的話,與不貪、不瞋、不癡這叁善根相應,這是真正的佛弟子,這個人真正在學習。你看我們學了這麼多年,雖然還沒有證果,可是在信解行的方面總有點基礎,特別是在信解。佛法的開悟兩種,一個是解悟,一個是證悟,證悟是通過行,那管用,真得受用。我們也算是不容易,這麼多年來,在解悟上確實有成績可言,我們明白,我們知道宇宙人生是怎麼回事情。也了解佛法,佛法修學的秘訣、要道是什麼?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貪瞋癡,從這裏開始。世尊在一切經教裏面教給我們,放下對于世出世法的執著,執著什麼?貪瞋癡是執著,是見思煩惱裏面的思煩惱,這個放下你就成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恭喜你,你成正覺,正覺是阿羅漢,超越六道。你就要曉得,你要不放下貪瞋癡,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放下貪瞋癡,六道就沒有了。六道輪回從哪來的?原來是從貪瞋癡來的,貪瞋癡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

  所以阿羅漢不住在六道裏,他比我們高一個層次,他住在四聖法界。十法界上面的四層,聲聞法界這是阿羅漢,緣覺法界,這兩類,聲聞跟緣覺都是屬于正覺。緣覺比聲聞高,兩個都是放下貪瞋癡,阿羅漢放下了貪瞋癡,但是有貪瞋癡的習氣,習氣沒斷。習氣斷掉那就是辟支佛,所以辟支佛不但沒有貪瞋癡,連習氣都沒有。雖沒有貪瞋癡的習氣,但是他有分別,他要把分別放下,辟支佛分別放下了,不分別,他升級了,往上再升一層是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升一層!分別沒有可是怎麼樣?他有分別習氣,所以菩薩有分別習氣。分別習氣要是放下,他又升一級,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所以成佛,佛有很多種佛,你得知道他成哪一種佛,十法界裏面的佛還不行,出不了十法界,超越六道了,出不了十法界。爲什麼?他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習氣都沒有,這十法界的佛,他有起心動念,這是妄想,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在世出世法裏頭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他就出離十法界。出離十法界才叫真的成佛,到一真法界去,也就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個諸位要知道,十法界裏面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余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十法界,這個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提升到實報莊嚴土。一切諸佛都有四土,到實報莊嚴土了。

  實報莊嚴土裏面的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他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都沒有了,放下了,真精進,可是還有什麼?還有無明的習氣,無始無明的習氣,就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所以他有實報莊嚴土。這個我們學習《華嚴經》,我們確實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如果起心動念都沒有,給諸位說,實報莊嚴土也沒有,就那起心動念的習氣,我講習氣沒有了,實報莊嚴土沒有了。最後剩下來是什麼?叫常寂光土,就是常寂光。常寂光是什麼?常寂光是我們自己的自性,就是賢首國師這篇文章的第一段,「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東西出現,這叫真如本性。明心見性見什麼?就見這個,那叫無上正等正覺。在實報土裏面,這是放下了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可是起心動念的習氣很不容易斷,雖然都是在實報土裏面,所以實報土也有叁輩九品,這是我們淨土宗講的。在《華嚴經》講,實報莊嚴土裏面有四十一個階級,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些位次怎麼來的?是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從這上說的。而且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法子斷,諸位想想,怎麼個斷法?你想斷,不又起心動念了嗎?他不起心、不動念,他用什麼方法斷?所以在這個狀況之下,大乘法裏面常常講的「無功用道」。宗門裏也有句話說「此處著不得力」,因爲你一著力就有分別執著,你就往下墮落。此處著不得力,讓它自自然然就斷了,時間久了就斷。

  所以古人用酒瓶盛酒的比喻來給我們說,講斷習氣,無始無明煩惱的習氣就好比酒,酒瓶盛酒,酒倒幹淨,擦得幹幹淨淨,一滴都沒有,確實幹淨了,聞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那個沒法子斷。瓶蓋打開擺上個一年、半年,再去聞沒有了,時間自自然然它就沒有;你可不能再去想辦法怎麼把它斷掉,那不可能的,沒有法子。時間多麼長久這個習氣才完全沒有?經上講叁大阿僧祇劫就沒有了。叁大阿僧祇劫不是說我們普通修行,是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是《華嚴經》上證得圓教初住,這個時候開始叁大阿僧祇劫,什麼功都不能用。雖然帶著濃厚的無始無明習氣,不礙事,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圓滿佛沒有差別,你就有能力,這講圓教初住菩薩,他就有能力在十法界,衆生有感他就能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個感應,我們世間法裏頭,你看《弟子規》裏面講呼應,「父母呼,應勿緩」,呼應,在佛法裏這是講法身菩薩,感應,感應是自然的,呼應還有分別執著,還有起心動念,感應沒有,很難懂!

  過去曾經有人問過,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斷掉,回歸到常寂光裏面去,他還再不再來?衆生有感,他還再不再來?我們看到江本博士的水實驗也就明白,來不來?來,他怎麼會不來!爲什麼會來?能大師說過,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告訴我們,自性本自具足,那是什麼?在常寂光的狀態本自具足,衆生有感,他當然就有應。你看水,水是礦物,它沒有起心動念,它沒有分別執著,它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以善意對它,你看它回饋的,現出這個結晶多美;以惡意對它,現出的結晶非常醜陋,是自然的感應,法爾如是。所以從這個實驗裏面,我們就可以肯定,一點都不懷疑,常寂光有感應。我們今天讀了賢首國師這篇文章,後面這一段就是講叁遍,叁種周遍就把這個事情說到。自性有隱現兩面,在不起心、不動念,連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沒有,那是常寂光。可是,十法界的衆生起心動念,常寂光就有應,他這個應就是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應!

  所以如果你會,在一切萬法裏面,你隨時都能悟入自性;換句話說,隨時隨處都能成無上道。能夠幫助你成無上道,這叫第一法門,哪一法不是第一法!法法皆是第一法。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要是會,門門都是趣向無上道,都是幫助你證得無上佛果。可是這裏面最怕的是雜,所以佛才說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懷疑。菩薩只有一個善根,這善根叫精進。跟我們衆生講是叁個善根,你修菩薩道,當然叁善根你就圓滿,你就不貪、不瞋、不癡了,你都斷掉。斷掉之後只有一個善根永遠保持著,就是精進,一直趣向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就是自性,我們中國人講「止于至善」,薩婆若有這個意思,止于至善,回歸到自性。

  所以,精進多重要,我們修行人如果能抓住這個字,肯定這一生當中成無上菩提。這兩個字怎麼抓住?過去我講到這個地方,我就常常想到谛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他抓到了,厲害!念佛叁年他就成佛,站著往生,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沒生病。走了之後還站了叁天,等他的師父谛閑老和尚替他辦後事。谛閑老和尚常常贊歎他,給大家做個好榜樣。這個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生做補鍋、補碗,這個行業現在沒有了。這種行業我小時候抗戰期間還有,抗戰期間當中,在農村裏面鄉下,鍋打破、碗破,杯子破,都舍不得丟,遇到補鍋、補碗的,他能把它補起來,補起來之後再用,這個生活是非常艱苦。他小時候跟谛閑法師是兒童時候的玩伴,也就是生長在一個村莊,谛閑法師的家境比較好一點,所以以後他念私塾,他念過書。他這個朋友家境艱難,務農的,從小沒念過書,長大就學這麼一個手藝維持生活,苦不堪言。以後谛閑法師出家,他去找他,找到了,找到之後跟谛閑法師說他想出家,谛閑法師說「你不要開玩笑,已經四十多歲還出什麼家?在這裏住幾天,我再送你回去。」他賴著非出家不可,谛閑法師爲難,爲什麼?你出家,頭一個你要學五堂功課,你住在寺廟裏,一個字不認識,年歲那麼大,五堂功課怎麼學得會?五堂功課不會的話,你在寺廟裏不…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