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行,它表這個意思的。自己沒有禮義、沒有愛心、沒有義行,義行是什麼?他所作所爲合情合理合法叫義行。沒有義行,他的思想行爲都是不如法的、不合理的、不合情的,送什麼樣的禮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真正學佛,一枝花表自己的行德,我們是以行德來莊嚴佛果,佛果是什麼?佛果是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這叫供養。在這個地方,『今則托事表彰』,事是什麼?事是花,用花來表彰自己的行德,我們真正依教奉行。

  學佛,首先要肯定我們自己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不必學,老師一句二句他就大徹大悟,就見性成佛,像釋迦牟尼佛爲我們所示現的,在中國惠能大師一流的人物爲我們示現的,是上上根人;上中下根人都必須要學習。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爲我們示現是叁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從事教學。學佛從哪裏學起?學佛一定是從讀誦聽教,從這裏學起。所以你一定要想到釋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他做的什麼?天天爲一切衆生表演示範,做出來,這是花。爲一切衆生做最好的榜樣,做真誠的榜樣,做覺悟的榜樣,做修善積德的榜樣。所以佛教化衆生,對于下根人教什麼?總的教學宗旨、綱要,教他斷惡修善,這是下根人,他沒有意思脫離六道輪回,沒有這個覺悟,教他斷惡修善。斷惡不墮叁惡道,修善來生在叁善道。中等根性的人悟性強一點,六道太苦了,我不想在六道,我希望來生能脫離六道,那佛就教他破迷開悟。六道從哪來的?迷了,迷失自性,自性才變現出六道;覺悟了,他就能永脫六道輪回,那是上根人。

  十法界不究竟,爲什麼?十法界裏面雖然證得菩薩、佛的地位,沒見性。所以這種佛,天臺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佛,不是真佛,爲什麼?他的心是阿賴耶,不是真心,法相宗裏面講轉識成智,他沒有把阿賴耶轉變成大圓鏡智,阿賴耶轉變成大圓鏡智那就是真佛,那不是假佛,那見性了;他沒見性,在凡夫位他是達到最高峰,這一點我們要曉得。六道稱爲內凡,叁界裏面欲界之內的,六道是指的這個,六道是內凡;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沒有離開十法界,叫外凡。大乘教裏面講內凡、外凡是說這樁事情,換句話說,還是凡夫。見性之後就不是凡夫,大乘教稱聖人,凡跟聖,十法界都是凡夫。出離十法界是什麼人?《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脫離了,那就是聖人,轉凡成聖,這是上根人。世尊教上根人,他聰明,小法他並不羨慕,他要求的是大法。大法在佛法裏面叫一乘法,二乘、叁乘都是十法界裏面的,一乘超越了,永遠離開十法界,他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叫做一真法界,那是真正成就。

  成就之後他的生活狀況是什麼樣子?生活狀況的描繪,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的,在《華嚴經》裏,華藏世界,在淨土經裏面,極樂世界,實際上極樂跟華藏不二。前些年我在新加坡啓講《華嚴經》,同學們有問我,華藏跟極樂的差別,我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華藏世界就好像新加坡,新加坡是城市國家,這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是這個地區最好、最繁華的一條路,叫烏節路,那就是極樂世界。極樂跟華藏是一不是二,極樂是華藏的精華地區,生到華藏還有沒到極樂,生到極樂那就到華藏了,是它最好的一個地區。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真正發心求生淨土,淨土無比的殊勝。生淨土比生我們娑婆世界六道裏面的兜率天要容易,生兜率天不容易,要修唯心識定。諸位要曉得,彌勒菩薩是唯識專家,法相唯識的祖師,你到他那裏去,不修他的課程,你怎麼能得生?修這個課程,五重唯識觀,它有五個梯次,你一個一個往上修,你才能夠生兜率內院,真的是不容易。所以李老師勸我們這些同學求生西方淨土,爲什麼?西方淨土有叁寶加持,除這一個法門之外,其它任何法門要靠自力。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自己具備的條件是信願,淨土的叁個條件是信願行,自己必須具備的是真信切願,這個切願是非常懇切求生極樂世界。真信是沒有絲毫懷疑,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對世尊傳的淨土叁經有信心,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有懇切的願望。諸位曉得,懇切的願望必須要把這個世界放下,如果對這個世界還有絲毫留戀,無論是人,無論是事或者是物,你有一樣不能放下,你還舍不得,極樂世界就去不了。

  我在講這樁事情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真的事情。早年,這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過年的時候我在臺灣,有個老居士過年的時候來看我,很歡喜告訴我:淨空法師,我什麼都放下了,求生淨土。我說:好!他說:我就是孫子放不下。那就完了,孫子放不下。你看看他心裏念的什麼?雖然沒有天天念著「孫子、孫子」,口裏沒有念,他心裏真有。所以我就教他,你想不想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想,真想去!我說:那你就把阿彌陀佛跟你孫子對換一下,你就肯定去了,要不然你去不了。對這個世間一絲毫都不貪戀,不再沾染,這才叫切願。具備這兩個條件,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它有四土叁輩九品,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你到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能不能往生是在信願。這話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說的,在《彌陀經要解》裏面,諸位去讀你就知道了。所以不能有絲毫貪戀,要真的能放下,真的能舍得,于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絲毫都不能夠沾染。這個放下值得,到極樂世界,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不能比。我們用現代的話,我們不說往生,往生是古人講的,我們現在叫移民,從我們這個地球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移民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信願。所以真信切願,老實念佛。

  要不要聽經?要,這是我提倡的,印光大師不提倡聽經。諸位要知道,他那個時代可以,可以不需要聽經,只要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就決定往生。現在爲什麼加上聽經?不聽經你的信願行都有疑問,都保不住,外面境界一誘惑,你全動搖了,所以要聽經。聽經就是親近佛菩薩,每天跟佛菩薩在一起,每天聽佛菩薩的教訓,聽佛菩薩提醒我們,我們不至于在這個花花世界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我們才會有成就,爲這個理由我們要天天聽經。這也不是隨便說的,我學佛五十八年的經驗,經驗之談。我這五十八年能保住,沒有迷失方向,沒有迷失目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精進,靠什麼?靠天天讀經,天天講經,沒有一天缺課,天天幹。天天沒有離開佛菩薩,我們才能夠把這個世間,我們常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夠頓舍,不能夠一下放下,我們年年放、月月放、天天放,愈放就愈自在,愈放信心就愈堅定,求願往生的信念就愈強烈,佛號才有相應。

  如果說是叁個月不念經、不念佛,肯定跟社會大衆一樣,馬上就被汙染了。這個社會就像一個大冶爐一樣,你在這裏面不被汙染,那就是聖人,就是佛菩薩,如果不是佛菩薩,不是聖人再來,沒有不被汙染的道理。我們能夠僥幸,沒有迷失,天天靠經教。所以我覺得經教很管用,如果每天沒有聽經這個方法,不太容易保得住。聽經要聽多少時間?我跟東天目山的同學說,跟廬江實際禅寺的同學們講,每天不能少過四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四個小時有佛菩薩的教誨,還有二十個小時社會這一切染汙在你面前圍繞,你沒有四個小時的經教你敵不過二十個小時,你肯定受它幹擾,一受幹擾你就退轉,你就變心,你就迷失方向,你說這多可怕。

  所以今天在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在佛門裏面供花,供花是什麼意思,供花是一個事相,代表的是什麼?代表是自己的心行與性德相應,這是花,與性德相違背那就錯了。所以前面講「廣修萬行稱理成德」,稱理才是花,才是真正的莊嚴。德,我們先說最低的,最低跟最高是一不是二,在佛門裏面講,十善業道,在我們中國傳統的德行裏面來講,四維八德。禮義廉恥是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八德。中國人千萬年來接受老祖宗世代相傳,傳什麼?就傳這個。人人都能夠學習,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個教誨經過了決定不止五千年,五千年是有文字記載,五千年以前文字沒有發明,我們相信遠古沒有文字之前,這個八德四維就已經形成。孔夫子一生的成就,他的心態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當要重視。《論語》裏面,他老人家自己說的,「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充滿信心,沒有絲毫懷疑,歡喜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依教奉行。自己一生述而不作,都是講祖宗的教誨、祖宗的德行、祖宗的成就,自己沒有創造、沒有發明。現在人喜歡創新,孔老夫子守舊,連創新的念頭都沒有,他老人家一生真的是廣修萬行稱理成德,被後人尊稱爲集大成者至聖先師,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我們應當要學習。創新不好嗎?實在講,你所創新的可能完全違背了性德,那你不是稱理成德,完全跟這個是相反的。相應的是叁昧,不相應的是邪思、是亂想。邪思亂想,我們中國人講胡思亂想,成就什麼?成災難,它成的是災禍,不是德。我們不能夠不冷靜,不能夠不謹慎去思惟、去探討,希望在這一生當中真的有所成就。只要我們不離開大乘,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只要我們不離開淨土,我們這一生就決定有成就。這個字我們簡單就介紹到此地。看第二個字:

  【嚴者。行成果滿契理稱真。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顯煥炳著。故名嚴也。】

  『嚴』是莊嚴,莊嚴就是美好,我們世間人常講真善美慧,這四個字可以說是用來形容這個「嚴」字非常恰當,嚴就是真善美慧,不但是真善美,充滿了智慧。這個『行』,前面花是代表行,德行。我們的老祖宗教給我們怎樣修行,佛門裏面講修行,在從前,可以說是自古以來,學術裏面叫修身。民國初年小學課本裏面有這一門課叫「修身」,抗戰期間好像就沒有了。抗戰開始的時候是民國二十六年,好像就是從那一年,我記得很…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