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二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二集)  2009/4/14  臺灣高雄  檔名:12-47-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第七行最後一句看起,我們把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

  我們就念到這一句。這一段是第二段裏面一個小段,第二段是講「法界圓明自在用」,這是講生命的起源。這個生命不是講別人,是講自己,也就是說我是從哪裏來的。禅宗有一句話頭,「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是屬于《還源觀》六個大段裏面第二段,第一段是講本體,是講自性。釋迦牟尼佛在叁十歲的那一年,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叫明心見性。性是什麼?他說出來,他說得很詳細,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中國一千叁、四百年之前,也有一位佛降生在中國,爲我們做實驗,就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師,他二十四歲那一年明心見性。性是什麼?能大師說了五句話,很簡單,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現在中國的話叫沒有文化;釋迦牟尼佛是有文化的,他還出去參學了十二年。可是能大師沒有,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學佛了也沒有聽過一天的經,不要說聽一部,一天沒聽過,偶爾斷斷片片的聽人家念《金剛經》,他一聽就明白。在五祖忍和尚那個地方八個月,諸位要知道,他八個月在碓房裏面是舂米破柴,沒有進過講堂,也沒有進過禅堂。末後的那一天五祖傳法,半夜叁更他在方丈室召見,叁更的時候進去沒有人知道,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大意,決定沒有經本,爲什麼?他不認識字。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也是明心見性。能大師見性,跟釋迦牟尼佛見性是同一個境界,都是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釋迦牟尼佛是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這就是《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惠能大師在中國,這是應以比丘身而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爲說法,諸位不要有差別的看待,是平等的。能大師聽到忍和尚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他也做了個報告,他說得很簡單說了五句話,釋迦牟尼佛說了一部《華嚴經》。這五句話跟《華嚴經》的內容完全相同,五句話不少,《華嚴經》不多,五句話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一濃縮就是這五句,這個我們要記住。人家要是問你,《華嚴經》這麼多,講的是什麼?你把惠能大師五句話說出來就沒錯。第一句你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第叁句是「本自具足」,第四句是「本無動搖」,第五句是「能生萬法」。你看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啰嗦,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中國人就怕麻煩。無論是言語,無論是文字,你看自古至今,所要求的四個條件叫簡要詳明,言語能做到這四個字,一流的言語;文章寫到符合這個標准,是第一流的文章。簡是簡單,要是扼要,詳是詳細,明是明白,要簡單、要扼要、又要詳細、又要明白,簡要詳明。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這五句話,真叫簡要詳明。

  印度人不一樣,印度人喜歡啰嗦,喜歡詳詳細細不厭其煩的講,所以釋迦牟尼佛給他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內容就是能大師所講的這五句話。可以說這五句話是《華嚴經》的總綱領,《華嚴經》是這五句話的細說,就這麼回事情。賢首國師了不起,也是明心見性,他要不明心見性,《妄盡還源觀》他作不出來。他能把《大方廣佛華嚴》這樣大部的經,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怎麼樣入華嚴境界,你看看就這麼薄薄的這一小冊子,這一篇文章六大段。第一段就是講自性,「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這就是前叁段所講的,末後所說的就是「能生萬法」,我們怎麼樣修行叫五止六觀。爲什麼佛菩薩跟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裏面自性有四德,自自然然與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在這裏面告訴我們,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一體,我們現在學的這一段,第二段是一體起二用。第一段我們學過,「海印森羅常住用」,第一段是講宇宙怎麼來的,宇宙是依報,佛法講的是依報跟正報,依報是宇宙,正報是自己,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外面一切別的人呢?別的人是我依報裏面的人事環境。正報只講自己一個人,這個很重要,自己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的,那叫迷惑顛倒。自己是這麼回事情,自己與外面宇宙是個什麼樣的關系?這個確實關系太密切,是一個根生的,這一個根就是前面第一條所講的自性,自性變現出來。

  大乘經上佛常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講自性、真心,這個不是妄心,真心能現,外面境界千變萬化那叫所現,能現、所現。所以物質的現象就是宇宙的現象,精神的現象是我們自己這個人的現象,人還會變,也千變萬化,六道輪回不就是變化嗎?這一生在人道,要修得不錯來生就到天道去,修得不好來生就變畜生道,這個身常常在變。造作一切不善就變餓鬼、變地獄、變畜生,造作善業就來人間、天上,再往上去你就作阿羅漢、作菩薩去。所以物質現象是常常在變,變的裏面有一個不變的,不變的才真正是自己,這是什麼東西?現在外國人也懂得,外國人講靈魂。我們中國人古時候也講,你看《易經》裏面講「遊魂爲變,精氣爲物」,跟佛法講得也很相似、很接近。所以這些大聖人我們不能輕視,確實是佛菩薩再來,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在中國不是現的佛菩薩身,也不是現的聲聞身,中國人相信聖賢,在中國就是現的聖賢身。這是《楞嚴經》上所說的,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隨心應量」,隨著衆生心,你喜歡什麼他就現什麼,這自性變現的,自性能現、能變。自性裏面有沒有這個東西?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沒有緣它就不現,不現的時候在佛法裏面叫隱,好像隱藏起來不見;有緣,它就現。

  這個緣是什麼?世尊在大乘教裏講得很多,叫「一念不覺」。這一念,一念不覺,不是覺,覺就沒有問題,一念不覺這叫根本無明,這叫無始無明。根本無明是什麼意思?就是整個宇宙跟我們自己出現了,那是根本,從那個地方出現的,從自性出現的,叫根本。無始是什麼意思?跟你講沒有開始。這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就不是真的,有始有終就是真的,沒開始。沒開始怎麼個意思?《楞嚴經》上也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學經教,早年年輕學的時候似懂非懂,總有疑惑,心裏有疑。這個疑沒有關系,這個疑不是貪瞋癡慢疑的疑,這個疑叫疑情,小疑就有小悟,大疑就有大悟,不疑就沒有悟,你就不會悟。所以學經教,佛說的不能說他說錯,佛肯定是真話,可是我們自己體會不到這個境界,什麼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總是想不起來。學習的時間久了,慢慢就有體會。我也從這裏體會到古人跟我們講的一句話,年輕時候聽了真的不懂,現在聽到這句話是五體投地,佩服得不得了,這什麼話?「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看你們大家都聽說,也會說,真的,一本書念上一千遍,你就開悟!不要去講,不要去聽,你全都明白了。爲什麼?千遍讀下去,你的心定了,這是佛家講的原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什麼是戒?一千遍恭恭敬敬的去讀,不要有妄想,像馬鳴菩薩教給我們的原則,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你一千遍念下去你就得叁昧。念《彌陀經》就得彌陀叁昧,或者稱之爲念佛叁昧都可以,念《法華經》就叫法華叁昧,念《楞嚴經》就是楞嚴叁昧。無量無邊的叁昧,一個叁昧得到一切叁昧都得到,一通一切通。

  所以,問題在哪裏?你肯不肯按照規矩,這是持戒很重要,你去念一千遍。如果你去聽,聽一千遍,聽怎麼樣?心不在焉。我一面做事一面聽,行不行?不行。爲什麼?你沒有專心,你那個聽十萬遍都不如人家一千遍,人家一千遍是專心、誠敬。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要用誠敬心恭恭敬敬的去聽。什麼叫恭敬?規規矩矩,心裏沒有妄念,萬緣放下,一心專注,你去聽。你聽上一千遍,你就得叁昧,你就開悟,就這麼回事情。一心專注,這一千遍聽下來得叁昧,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悟的是什麼?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你跟釋迦牟尼佛、跟能大師無二無別。這是大乘教裏面佛常常講的,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你爲什麼成不了?你的妄想雜念太多,分別執著太多!《華嚴經.出現品》裏面,世尊很慈悲跟我們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哪個不是佛!人人都是佛,一切衆生都是佛,蚊蟲螞蟻也是佛,樹木花草也是佛,爲什麼說佛?佛是說自性,自性也叫法性。我們今天著了相,相是法相,性是法性,法相不一樣,法性相同。不但動物有法性,植物也有法性,礦物也有法性。性是什麼?性是精神的現象,佛家也說得很簡單,「見聞覺知」,你能見,你能聽,你能覺,你能知,這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是不生不滅的。再小的物質現象都有見聞覺知,我們人有見聞覺知,動物有見聞覺知非常明顯,植物有見聞覺知就不太明顯,礦物就更不明顯,有沒有?它真有。

  我聽說日本江本博士過幾天要到臺灣來訪問,他有叁場講演,安排在十八、十九、二十這叁天,在臺北一場、臺中一場、高雄一場,希望大家把握這個機會去聽他講。他講什麼?水有見聞覺知。水是礦物,真的它會看,我們寫個愛字,寫中國字、寫韓國字、寫英文,寫德文法文都可以,你把這個字貼在杯子上面它都知道,我們人不認識,它會認識,它知道。我們起個念頭,我說我很歡喜你,或者我討厭你,它也曉得,它有見聞覺知。他做了十幾年,江本博士跟我是老朋友,我去過日本幾次,參觀他的實驗室,水有見聞覺…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