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二集▪P4

  ..續本文上一頁五逆十惡?那是他的習性不是他的本性,他學壞了。爲什麼學壞了?沒人教他,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他才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要原諒他,不能有一絲毫怨恨心就對了,爲什麼?我們學菩薩道,佛菩薩怎麼樣對衆生,我們要學會。「稱贊如來」,人不能說沒有好處,做一百樁壞事也許他有一樁好事,這一樁好事要贊歎他、要鼓勵他;一百樁不好的事情不要理它,提都不提,不放在心上,這就好。他有困難,我們還是要幫助他,「廣修供養」,這就對了;他要肯學,我就幫助他向上,幫助他回頭。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一天沒有中斷,這是大慈大悲。現在我們用高科技,用這個方法,用網絡、用電視、衛星,這也是方老師提示的。老師當年告訴我這是很好的工具,如果把它用在宗教上、用在教學上,那是多好的一樁事情!在那個時候我們聽了,我們不敢想象,這大概是在五十年前的事情。我學佛是跟方老師開始的,那是五十八年前。那個時候的電視還沒有彩色的,黑白的。老師就告訴我,「這是一個好的工具,如果拿來宣揚倫理道德,天下太平;如果裏面播放的內容是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那這個社會混亂,它不堪設想。」老師這些話我們是記在心裏,這個要緣分。我一生沒有化過緣,沒有問人要過錢,爲什麼?也就是有個小地方能夠避避風雨,叁餐飯不缺,我就夠了。我不蓋廟,爲什麼?蓋廟太辛苦,要費很多精神去照顧,就分心,我還是要把心力集中在經教上。

  所以一生過著流浪的生活也很好,沒有家的觀念,哪個地方邀請我就到哪裏去,早年都是這樣的,全世界到處跑。現在邀請我的得有條件,什麼條件?要有錄相的設備,至少要有網絡設備,我們每一場講演全世界都可以收聽,有這個條件請我我一定會到。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講,在全世界每個地區都能夠收看得到,這是個好事情。現在我們所最擔憂的,要後繼有人,就是要幫助下一代。可是想學的人很多,條件不具足,什麼條件?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放不下,這十六個字要是放不下,諸佛菩薩來教你都沒用,你學的是皮毛,你不能契入境界。所以要真正找到這十六個字能做到的同參道友就太少了。我們也不敢希望有多,能有十個人就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真幹,永遠要記住,世尊滅度之前講的兩句話,「以戒爲師,以苦爲師」。你不能持戒,你不能吃苦,聖賢之道就有障礙;能持戒不怕苦,障礙就突破了,你會成就。名聞利養決定要舍,沾都不能沾!

  下面兩句話說『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飾」是裝飾,就是今天講的莊嚴。莊嚴是什麼?從自身來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真正的裝飾。裝飾不是金銀珠寶,那是假的,這裝飾是什麼?是你有德行。在佛法裏面講你有威儀,你有德行,你真正把佛菩薩的教誨都能做到。我們起心動念與經教相應,我們言語造作與戒律相應,這叫「飾真之行」。用經論來裝飾我們的思想、見解,用戒律裝飾我們的行住坐臥四威儀,所以都是「從真起」。皈依叁寶,叁寶是真的,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迷失自性時間太久了。自性是什麼?佛法裏面講得也很簡單扼要,叫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自性,這是真的。覺就是佛寶;正是正知正見,正行,那是法寶;淨是身心清淨,不受染汙,那叫僧寶,這是自性的叁寶。我們回頭,我們要依靠這叁寶,從哪裏回頭?從迷邪染。從迷回過頭來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從邪知、邪見、邪行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正行,這叫皈依法;從一切染汙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淨而不染,這叫皈依僧。所以佛法僧是自性叁寶,這是真的,不是形式,形式是唱戲、是表演給大衆看的,啓發大衆的自性叁寶這個念頭,表演給他看,讓他覺悟過來,發心皈依、發心學習,是這麼個意思;如果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用覺正淨、用持戒、用苦行來莊嚴這個形象,這就對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話:

  【此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

  如果我們對于事實真相認識不清楚,這個事情難,太難了。你看要讓現在一個人,特別是個年輕人,能夠放下生活上的享受,讓他回歸性德,他能做得到嗎?他能甘心情願過簡單辛苦的生活嗎?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我看到他老人家的生活,他自己料理,沒有人照顧。我聽說他到九十五歲才接受兩個同學發心照顧他;換句話說,九十五歲不需要人照顧,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他居住的房子很小,只有十五坪,整理得幹幹淨淨,自己打掃,說明什麼?說明他身體健康不需要人照顧。他日中一食,那一餐飯很簡單,他是山東人喜歡面食,特別他喜歡吃面線,臺灣人叫面線,我們家鄉叫挂面,雲南人叫米線,他喜歡吃這個。當然與他的身體也有關系,這個東西容易消化,而且煮的時候很容易,只要十五分鍾。我從他那裏學來的,碗跟鍋就是一個,有個帶把子的小鍋,碗也是它,他沒有碗。在那個時候燒什麼?燒煤油爐子。我們臺灣同修應該記得,在那個時代最初是燒煤球,以後是燒煤油就方便多了,我跟他那個時代煤油爐很盛行。十五分鍾水燒開,水燒開之後,他把青菜豆腐放一點放下去,煮個五分鍾然後把面放下去,火熄掉,鍋蓋蓋上去,再過個五分鍾就熟了,好簡單!這個面裏面油鹽都沒有,吃的時候再把油鹽調進去,所以那個鍋很幹淨、很好洗,不黏鍋。你看每一餐吃飯,就是從點火開始,到整整搞幹淨,飯吃完了,大概二十分鍾,不浪費時間,一生就過這樣的生活。我在臺中看到這樣,我跟他學會了,我吃了五年日中一食,也是吃這些小面條。我是吃到第八個月才告訴他,他問我體力、精神有沒有影響?我說沒有影響,很正常。他桌子一拍,好,永遠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簡單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所以我們想想,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做這些榜樣都是教我們。你看他是王子出身,他不需要別人護法,他家裏護法就夠了,家裏能不能給他蓋個廟?他不要,他要樹下一宿。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想學釋迦牟尼佛,但是沒有這個緣分,佛陀樹下一宿我們有困難,但是童子軍露營的帳篷可以用。所以應當要學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就對了,我們所有一切,對于物質上的享受欲望就可以能真的放下。所以明白了,完全遵從佛陀的教誨,佛做了個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這慈悲到極處,不但他有言教,他有身教。

  從他的言行上我們真正能體會到,『真該妄末,行無不修』,性德,這個「真」是真性、性德,「妄」是什麼?妄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性德跟現實的社會融成一片。真是能現能變,妄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現、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然後你才真正能體會到「行無不修」,點點滴滴都是在修行,我們起心動念是在修行,言語造作也是在修行。修是什麼意思?把所有與真不相應的全部把它修正過來,統統能相應。用我們中國老祖宗的話來說,什麼東西是真的?五倫是真的,是性德,五常是真的。五倫是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這是真的,這講關系,五倫是一體。五常是怎樣處理這個關系,要與性德相應,這是德,五倫是道,五常是德,仁義禮智信。「仁」是愛人,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義是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禮非常重要,不要以爲這個沒有關系,關系社會的治亂安危,所以禮太重要,每個朝代製禮作樂,這是教化。「禮」是要有禮節。傳統文化如果沒有禮,傳統文化就沒有了;佛法裏要是沒有戒,佛法就沒有了,它是行門。你怎麼落實到生活?佛法大經大論落實在生活裏面就是十善五戒,這普遍的;出家專修的,再沙彌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它落實,你真做到,做不到不行,那是假的,做到是真的。「智」就是現在講理智,處事待人接物不能用感情,要用理智,感情就會出問題,感情可以兼顧,不能感情做主,那就錯了,所以要合情、合理、合法,最重要是理。「信」是信用。這是基本的德行,叫五常,常是永恒不能夠喪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能夠守住仁義禮智信。五常展開來就是八德,八德在中國有兩個說法,古人說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代又有人說八個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都好。這兩種說法,我們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與這十二個德目相應,就是「真該妄末,行無不修」。無論大事小事,無論與什麼樣的人往來,決定不離開這十二個德目,這是中國古聖先王的後裔,大聖大賢的學生。在佛法裏面我們起心動念遵守佛家的戒律威儀,至少我們要把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用這個來修行。點點滴滴就是細行,菩薩的細行八萬四千,小乘聲聞的修行叫叁千威儀,統統都是十善業道展開的。在我們中國這十二個德目展開,就是八萬細行,一個道理。

  最後提升到究竟圓滿,就是契入境界,也就是我們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什麼境界?『妄徹真源,相無不寂』,真妄不二,性相一如。我們看這個相是動的,爲什麼?因爲你的心動,動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動。惠能大師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第四句所講的。真心從來沒有動過,就是沒有動過念頭,念頭尚且沒有,哪有分別執著!所以真心是永遠不動的,動的是妄心。到這個時候,你見到真心才曉得妄是假的,妄不是真的,所有一切虛妄相,性是真的,相是虛妄的,妄不礙真,真也不礙妄。所以你看到相的寂滅相,相是清淨寂滅的,他看到什麼?他看到真相。真相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生滅相,他看到這個真相,這在佛法講八地菩薩見到了。所以「法界圓明自在用」,這是講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得大自在,這就成佛了。下面是大師引經來作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