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二集▪P4

  ..续本文上一页五逆十恶?那是他的习性不是他的本性,他学坏了。为什么学坏了?没人教他,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他才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要原谅他,不能有一丝毫怨恨心就对了,为什么?我们学菩萨道,佛菩萨怎么样对众生,我们要学会。「称赞如来」,人不能说没有好处,做一百桩坏事也许他有一桩好事,这一桩好事要赞叹他、要鼓励他;一百桩不好的事情不要理它,提都不提,不放在心上,这就好。他有困难,我们还是要帮助他,「广修供养」,这就对了;他要肯学,我就帮助他向上,帮助他回头。

  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一天没有中断,这是大慈大悲。现在我们用高科技,用这个方法,用网络、用电视、卫星,这也是方老师提示的。老师当年告诉我这是很好的工具,如果把它用在宗教上、用在教学上,那是多好的一桩事情!在那个时候我们听了,我们不敢想象,这大概是在五十年前的事情。我学佛是跟方老师开始的,那是五十八年前。那个时候的电视还没有彩色的,黑白的。老师就告诉我,「这是一个好的工具,如果拿来宣扬伦理道德,天下太平;如果里面播放的内容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那这个社会混乱,它不堪设想。」老师这些话我们是记在心里,这个要缘分。我一生没有化过缘,没有问人要过钱,为什么?也就是有个小地方能够避避风雨,三餐饭不缺,我就够了。我不盖庙,为什么?盖庙太辛苦,要费很多精神去照顾,就分心,我还是要把心力集中在经教上。

  所以一生过着流浪的生活也很好,没有家的观念,哪个地方邀请我就到哪里去,早年都是这样的,全世界到处跑。现在邀请我的得有条件,什么条件?要有录相的设备,至少要有网络设备,我们每一场讲演全世界都可以收听,有这个条件请我我一定会到。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讲,在全世界每个地区都能够收看得到,这是个好事情。现在我们所最担忧的,要后继有人,就是要帮助下一代。可是想学的人很多,条件不具足,什么条件?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不下,这十六个字要是放不下,诸佛菩萨来教你都没用,你学的是皮毛,你不能契入境界。所以要真正找到这十六个字能做到的同参道友就太少了。我们也不敢希望有多,能有十个人就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真干,永远要记住,世尊灭度之前讲的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不能持戒,你不能吃苦,圣贤之道就有障碍;能持戒不怕苦,障碍就突破了,你会成就。名闻利养决定要舍,沾都不能沾!

  下面两句话说『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饰」是装饰,就是今天讲的庄严。庄严是什么?从自身来讲,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真正的装饰。装饰不是金银珠宝,那是假的,这装饰是什么?是你有德行。在佛法里面讲你有威仪,你有德行,你真正把佛菩萨的教诲都能做到。我们起心动念与经教相应,我们言语造作与戒律相应,这叫「饰真之行」。用经论来装饰我们的思想、见解,用戒律装饰我们的行住坐卧四威仪,所以都是「从真起」。皈依三宝,三宝是真的,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迷失自性时间太久了。自性是什么?佛法里面讲得也很简单扼要,叫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自性,这是真的。觉就是佛宝;正是正知正见,正行,那是法宝;净是身心清净,不受染污,那叫僧宝,这是自性的三宝。我们回头,我们要依靠这三宝,从哪里回头?从迷邪染。从迷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觉而不迷,这叫皈依佛;从邪知、邪见、邪行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正行,这叫皈依法;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净而不染,这叫皈依僧。所以佛法僧是自性三宝,这是真的,不是形式,形式是唱戏、是表演给大众看的,启发大众的自性三宝这个念头,表演给他看,让他觉悟过来,发心皈依、发心学习,是这么个意思;如果只有形式没有实质,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用觉正净、用持戒、用苦行来庄严这个形象,这就对了。我们再看下面这段话:

  【此则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

  如果我们对于事实真相认识不清楚,这个事情难,太难了。你看要让现在一个人,特别是个年轻人,能够放下生活上的享受,让他回归性德,他能做得到吗?他能甘心情愿过简单辛苦的生活吗?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我看到他老人家的生活,他自己料理,没有人照顾。我听说他到九十五岁才接受两个同学发心照顾他;换句话说,九十五岁不需要人照顾,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他居住的房子很小,只有十五坪,整理得干干净净,自己打扫,说明什么?说明他身体健康不需要人照顾。他日中一食,那一餐饭很简单,他是山东人喜欢面食,特别他喜欢吃面线,台湾人叫面线,我们家乡叫挂面,云南人叫米线,他喜欢吃这个。当然与他的身体也有关系,这个东西容易消化,而且煮的时候很容易,只要十五分钟。我从他那里学来的,碗跟锅就是一个,有个带把子的小锅,碗也是它,他没有碗。在那个时候烧什么?烧煤油炉子。我们台湾同修应该记得,在那个时代最初是烧煤球,以后是烧煤油就方便多了,我跟他那个时代煤油炉很盛行。十五分钟水烧开,水烧开之后,他把青菜豆腐放一点放下去,煮个五分钟然后把面放下去,火熄掉,锅盖盖上去,再过个五分钟就熟了,好简单!这个面里面油盐都没有,吃的时候再把油盐调进去,所以那个锅很干净、很好洗,不黏锅。你看每一餐吃饭,就是从点火开始,到整整搞干净,饭吃完了,大概二十分钟,不浪费时间,一生就过这样的生活。我在台中看到这样,我跟他学会了,我吃了五年日中一食,也是吃这些小面条。我是吃到第八个月才告诉他,他问我体力、精神有没有影响?我说没有影响,很正常。他桌子一拍,好,永远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简单不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我们想想,世尊当年在世一生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做这些榜样都是教我们。你看他是王子出身,他不需要别人护法,他家里护法就够了,家里能不能给他盖个庙?他不要,他要树下一宿。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想学释迦牟尼佛,但是没有这个缘分,佛陀树下一宿我们有困难,但是童子军露营的帐篷可以用。所以应当要学佛,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就对了,我们所有一切,对于物质上的享受欲望就可以能真的放下。所以明白了,完全遵从佛陀的教诲,佛做了个很好的榜样给我们看,这慈悲到极处,不但他有言教,他有身教。

  从他的言行上我们真正能体会到,『真该妄末,行无不修』,性德,这个「真」是真性、性德,「妄」是什么?妄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性德跟现实的社会融成一片。真是能现能变,妄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现、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然后你才真正能体会到「行无不修」,点点滴滴都是在修行,我们起心动念是在修行,言语造作也是在修行。修是什么意思?把所有与真不相应的全部把它修正过来,统统能相应。用我们中国老祖宗的话来说,什么东西是真的?五伦是真的,是性德,五常是真的。五伦是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这是真的,这讲关系,五伦是一体。五常是怎样处理这个关系,要与性德相应,这是德,五伦是道,五常是德,仁义礼智信。「仁」是爱人,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义是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礼非常重要,不要以为这个没有关系,关系社会的治乱安危,所以礼太重要,每个朝代制礼作乐,这是教化。「礼」是要有礼节。传统文化如果没有礼,传统文化就没有了;佛法里要是没有戒,佛法就没有了,它是行门。你怎么落实到生活?佛法大经大论落实在生活里面就是十善五戒,这普遍的;出家专修的,再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它落实,你真做到,做不到不行,那是假的,做到是真的。「智」就是现在讲理智,处事待人接物不能用感情,要用理智,感情就会出问题,感情可以兼顾,不能感情做主,那就错了,所以要合情、合理、合法,最重要是理。「信」是信用。这是基本的德行,叫五常,常是永恒不能够丧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能够守住仁义礼智信。五常展开来就是八德,八德在中国有两个说法,古人说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代又有人说八个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好。这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与这十二个德目相应,就是「真该妄末,行无不修」。无论大事小事,无论与什么样的人往来,决定不离开这十二个德目,这是中国古圣先王的后裔,大圣大贤的学生。在佛法里面我们起心动念遵守佛家的戒律威仪,至少我们要把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用这个来修行。点点滴滴就是细行,菩萨的细行八万四千,小乘声闻的修行叫三千威仪,统统都是十善业道展开的。在我们中国这十二个德目展开,就是八万细行,一个道理。

  最后提升到究竟圆满,就是契入境界,也就是我们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什么境界?『妄彻真源,相无不寂』,真妄不二,性相一如。我们看这个相是动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动,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动。惠能大师讲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无动摇」,第四句所讲的。真心从来没有动过,就是没有动过念头,念头尚且没有,哪有分别执着!所以真心是永远不动的,动的是妄心。到这个时候,你见到真心才晓得妄是假的,妄不是真的,所有一切虚妄相,性是真的,相是虚妄的,妄不碍真,真也不碍妄。所以你看到相的寂灭相,相是清净寂灭的,他看到什么?他看到真相。真相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生灭相,他看到这个真相,这在佛法讲八地菩萨见到了。所以「法界圆明自在用」,这是讲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得大自在,这就成佛了。下面是大师引经来作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二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