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二集) 2009/4/14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五页第七行最后一句看起,我们把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
我们就念到这一句。这一段是第二段里面一个小段,第二段是讲「法界圆明自在用」,这是讲生命的起源。这个生命不是讲别人,是讲自己,也就是说我是从哪里来的。禅宗有一句话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是属于《还源观》六个大段里面第二段,第一段是讲本体,是讲自性。释迦牟尼佛在三十岁的那一年,他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叫明心见性。性是什么?他说出来,他说得很详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在中国一千三、四百年之前,也有一位佛降生在中国,为我们做实验,就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他二十四岁那一年明心见性。性是什么?能大师说了五句话,很简单,惠能大师不认识字,现在中国的话叫没有文化;释迦牟尼佛是有文化的,他还出去参学了十二年。可是能大师没有,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学佛了也没有听过一天的经,不要说听一部,一天没听过,偶尔断断片片的听人家念《金刚经》,他一听就明白。在五祖忍和尚那个地方八个月,诸位要知道,他八个月在碓房里面是舂米破柴,没有进过讲堂,也没有进过禅堂。末后的那一天五祖传法,半夜三更他在方丈室召见,三更的时候进去没有人知道,忍和尚给他讲《金刚经》大意,决定没有经本,为什么?他不认识字。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也是明心见性。能大师见性,跟释迦牟尼佛见性是同一个境界,都是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释迦牟尼佛是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这就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惠能大师在中国,这是应以比丘身而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诸位不要有差别的看待,是平等的。能大师听到忍和尚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他也做了个报告,他说得很简单说了五句话,释迦牟尼佛说了一部《华严经》。这五句话跟《华严经》的内容完全相同,五句话不少,《华严经》不多,五句话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一浓缩就是这五句,这个我们要记住。人家要是问你,《华严经》这么多,讲的是什么?你把惠能大师五句话说出来就没错。第一句你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第三句是「本自具足」,第四句是「本无动摇」,第五句是「能生万法」。你看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啰嗦,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中国人就怕麻烦。无论是言语,无论是文字,你看自古至今,所要求的四个条件叫简要详明,言语能做到这四个字,一流的言语;文章写到符合这个标准,是第一流的文章。简是简单,要是扼要,详是详细,明是明白,要简单、要扼要、又要详细、又要明白,简要详明。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这五句话,真叫简要详明。
印度人不一样,印度人喜欢啰嗦,喜欢详详细细不厌其烦的讲,所以释迦牟尼佛给他讲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内容就是能大师所讲的这五句话。可以说这五句话是《华严经》的总纲领,《华严经》是这五句话的细说,就这么回事情。贤首国师了不起,也是明心见性,他要不明心见性,《妄尽还源观》他作不出来。他能把《大方广佛华严》这样大部的经,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怎么样入华严境界,你看看就这么薄薄的这一小册子,这一篇文章六大段。第一段就是讲自性,「自性清净圆明体」,就是惠能大师讲的,「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这就是前三段所讲的,末后所说的就是「能生万法」,我们怎么样修行叫五止六观。为什么佛菩萨跟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里面自性有四德,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在这里面告诉我们,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是一体,我们现在学的这一段,第二段是一体起二用。第一段我们学过,「海印森罗常住用」,第一段是讲宇宙怎么来的,宇宙是依报,佛法讲的是依报跟正报,依报是宇宙,正报是自己,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外面一切别的人呢?别的人是我依报里面的人事环境。正报只讲自己一个人,这个很重要,自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那叫迷惑颠倒。自己是这么回事情,自己与外面宇宙是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个确实关系太密切,是一个根生的,这一个根就是前面第一条所讲的自性,自性变现出来。
大乘经上佛常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讲自性、真心,这个不是妄心,真心能现,外面境界千变万化那叫所现,能现、所现。所以物质的现象就是宇宙的现象,精神的现象是我们自己这个人的现象,人还会变,也千变万化,六道轮回不就是变化吗?这一生在人道,要修得不错来生就到天道去,修得不好来生就变畜生道,这个身常常在变。造作一切不善就变饿鬼、变地狱、变畜生,造作善业就来人间、天上,再往上去你就作阿罗汉、作菩萨去。所以物质现象是常常在变,变的里面有一个不变的,不变的才真正是自己,这是什么东西?现在外国人也懂得,外国人讲灵魂。我们中国人古时候也讲,你看《易经》里面讲「游魂为变,精气为物」,跟佛法讲得也很相似、很接近。所以这些大圣人我们不能轻视,确实是佛菩萨再来,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在中国不是现的佛菩萨身,也不是现的声闻身,中国人相信圣贤,在中国就是现的圣贤身。这是《楞严经》上所说的,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随心应量」,随着众生心,你喜欢什么他就现什么,这自性变现的,自性能现、能变。自性里面有没有这个东西?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没有缘它就不现,不现的时候在佛法里面叫隐,好像隐藏起来不见;有缘,它就现。
这个缘是什么?世尊在大乘教里讲得很多,叫「一念不觉」。这一念,一念不觉,不是觉,觉就没有问题,一念不觉这叫根本无明,这叫无始无明。根本无明是什么意思?就是整个宇宙跟我们自己出现了,那是根本,从那个地方出现的,从自性出现的,叫根本。无始是什么意思?跟你讲没有开始。这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不是真的,有始有终就是真的,没开始。没开始怎么个意思?《楞严经》上也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学经教,早年年轻学的时候似懂非懂,总有疑惑,心里有疑。这个疑没有关系,这个疑不是贪瞋痴慢疑的疑,这个疑叫疑情,小疑就有小悟,大疑就有大悟,不疑就没有悟,你就不会悟。所以学经教,佛说的不能说他说错,佛肯定是真话,可是我们自己体会不到这个境界,什么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总是想不起来。学习的时间久了,慢慢就有体会。我也从这里体会到古人跟我们讲的一句话,年轻时候听了真的不懂,现在听到这句话是五体投地,佩服得不得了,这什么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看你们大家都听说,也会说,真的,一本书念上一千遍,你就开悟!不要去讲,不要去听,你全都明白了。为什么?千遍读下去,你的心定了,这是佛家讲的原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什么是戒?一千遍恭恭敬敬的去读,不要有妄想,像马鸣菩萨教给我们的原则,不着文字相、不着名字相、不着心缘相,你一千遍念下去你就得三昧。念《弥陀经》就得弥陀三昧,或者称之为念佛三昧都可以,念《法华经》就叫法华三昧,念《楞严经》就是楞严三昧。无量无边的三昧,一个三昧得到一切三昧都得到,一通一切通。
所以,问题在哪里?你肯不肯按照规矩,这是持戒很重要,你去念一千遍。如果你去听,听一千遍,听怎么样?心不在焉。我一面做事一面听,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你没有专心,你那个听十万遍都不如人家一千遍,人家一千遍是专心、诚敬。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要用诚敬心恭恭敬敬的去听。什么叫恭敬?规规矩矩,心里没有妄念,万缘放下,一心专注,你去听。你听上一千遍,你就得三昧,你就开悟,就这么回事情。一心专注,这一千遍听下来得三昧,就是说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悟的是什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你跟释迦牟尼佛、跟能大师无二无别。这是大乘教里面佛常常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为什么成不了?你的妄想杂念太多,分别执着太多!《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世尊很慈悲跟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哪个不是佛!人人都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蚊虫蚂蚁也是佛,树木花草也是佛,为什么说佛?佛是说自性,自性也叫法性。我们今天着了相,相是法相,性是法性,法相不一样,法性相同。不但动物有法性,植物也有法性,矿物也有法性。性是什么?性是精神的现象,佛家也说得很简单,「见闻觉知」,你能见,你能听,你能觉,你能知,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是不生不灭的。再小的物质现象都有见闻觉知,我们人有见闻觉知,动物有见闻觉知非常明显,植物有见闻觉知就不太明显,矿物就更不明显,有没有?它真有。
我听说日本江本博士过几天要到台湾来访问,他有三场讲演,安排在十八、十九、二十这三天,在台北一场、台中一场、高雄一场,希望大家把握这个机会去听他讲。他讲什么?水有见闻觉知。水是矿物,真的它会看,我们写个爱字,写中国字、写韩国字、写英文,写德文法文都可以,你把这个字贴在杯子上面它都知道,我们人不认识,它会认识,它知道。我们起个念头,我说我很欢喜你,或者我讨厌你,它也晓得,它有见闻觉知。他做了十几年,江本博士跟我是老朋友,我去过日本几次,参观他的实验室,水有见闻觉…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