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一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清楚,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在這之前有修身這門課,在這之後變了,改成「公民」,不叫修身,改成公民。修身好,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它這個影響力,滿清亡了之後還影響了二十五年,到第二十六年的時候改掉了,改成公民,公民沒有修身好。在佛法裏面講修行,修行的意思比修身更好,修身只著重身,舉止要端莊,要合理、如理,但是行的意思比身廣。爲什麼行?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爲,言語是口的行爲,身體動作是身的行爲,所以修行包括身語意都在其中。但是修身,當然內容也包括這叁個,沒有那麼明顯。修行依什麼?什麼樣的行爲是正的,什麼樣的行爲是錯誤的,標准在哪裏?標准在五倫、五常、八德,真的很簡單。五倫是講關系,我們佛門裏面講的覺悟、看破,明了關系是看破,看破是什麼?這個事實真相你看清楚、看明白。這什麼?這是道,看破就是你見道了。佛門裏頭有見道位,見道而後才能夠修道,修道以後才能夠證道,這是自然的次第,循序漸進。

  中國古人從小就教你明白這些關系,在沒有明白之前先讓你看、讓你接觸,這就是小孩的教育。中國教育是從胎教開始,母親懷孕的時候就開始教育,母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正,要端莊,爲什麼?會影響胎兒。起心動念會影響,你的念頭都是善的,都是清淨的,這小孩將來健康,將來充滿智慧;如果你起心動念是不善的,心浮氣躁的,這會影響小孩的聰明智慧,他聰明智慧就很差,他就會胡思亂想。現在人知道這個真相的確實不多。小孩一生下來,他張開眼睛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了,也就是他已經在學習。所以父母在他的面前,長輩、大人在他的面前,言行舉止都要端莊,不能讓他看到負面的,不能讓他聽到負面的,也不可以讓他接觸到負面的。他所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倫理道德,這叫紮根教育,根深蒂固。這個小孩學了叁年一千天,這一千天,根深蒂固。所以中國古諺語裏面有所謂「叁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有道理,不是隨便說的。這是基礎教育紮得穩,這都屬于家庭教育,在古時候非常重視。

  上學之後老師教他,就開始講倫理道德的故事,讓他漸漸了解。倫理是道,所謂道是自然的,不是哪個人創造發明的,不是人製作的,它是自然的。夫婦是道,父子是道,兄弟是道,君臣是道,朋友是道,傳統的這些聖賢教導我們就這五倫,這是道。明了關系之後,怎樣和睦相處,互敬互愛,這就是德,隨順是德。這個德有個根,根是什麼?根是父子有親,就是父母對兒女那種親愛,兒女對父母的親愛,這不是人教的,是自然的,這是自性,他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德,大德!所以聖人曉得,這個德行好,如何能把它保持,一生都不改變,于是教育這個念頭從這裏興起來的。爲什麼要教?教的目的,第一個目的就是這種親愛永恒不變,所有的德行都是從這種親愛演變而成的。這是萬德的核心,萬德之本就是父子有親,這要靠教育。教育第二個目的是把這個親愛發揚光大,你愛你的兄弟、愛你的家族、愛你的鄰裏鄉黨、愛你的朋友,再擴大到愛社會、愛國家。你看《弟子規》裏面講「凡是人,皆須愛」,都是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漸漸擴大。中國五千年的教育是什麼?愛的教育。所以這個民族是個和平的民族,是個團結的民族,是一家人的民族。

  中國人常常自己說炎黃世冑,炎是炎帝(神農氏),黃是黃帝,炎黃的子孫。真的嗎?真的,我很相信,沒有懷疑。《百家姓》裏面的四百多個姓氏肯定是黃帝子孫。黃帝去我們四千五百多年,往上面再推,有神農氏、有伏羲氏,神農、伏羲大概有一千年。那時候沒有文字,所以是傳說,從黃帝發明了文字就有記載。中國有記載的,這是真正可信的,有四千五百年。所以這是德,有道、有德。再擴充,擴充以後成爲八個德目。八德有兩種說法,我們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第一個說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第二種說法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兩個說法都好。第一個說法是古時候說的,第二個說法是近代的,我們除掉裏面重複的,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你就曉得中國世世代代用什麼來普及到全民教育,就這十二個字。過去學校少,所以不識字的人多,但是雖不識字,他受過教育,他懂得做人,也就是說五倫八德他從小就學會了,不認識字他也能做到。不認識字他的心地清淨,思想純正,言行與道德統統相應,所以社會安定,人與人相處和睦。從小就學會謙虛,學會尊敬別人,這與大乘佛法完全相應。

  學佛的人,你看普賢十願,第一個是「禮敬諸佛」,這就是自己謙虛,能尊重別人,這是首先要學的。現在人不懂得,自己有一點點長處,跟外國人學,學什麼?值得驕傲,有一點點長處就值得驕傲,這不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會驕傲的。你看《論語》,孔子所說的,他說假如有這麼一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孔子一生心目當中最佩服的就是周公,他說這個人他的才華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使驕且吝」,這個人傲慢,這個人吝啬,這個吝啬最重要是吝法,他有才華,他不願意教人,「其余則不足觀也」,那這個人就不必說了。在佛法裏面,驕慢是根本煩惱,你看貪瞋癡下面就是慢。無論他修得怎麼好,他瞧不起別人,他還嫉妒別人,這就完了,那全是假的。古諺語裏頭也說得很好,「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愈是有道德,愈有學問,愈謙虛,愈顯得心平氣和,不會激動,不會沖動,無論是順境、逆境,他都能保持一個平常心,這是道。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保持著,心地清淨平等。《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是真正的有道,真正修德,這是真正的莊嚴。

  「行成果滿」,這不是凡人。十法界裏面頂端的是佛,他也不能講行成果滿,爲什麼?他阿賴耶還沒有轉成大圓鏡智。阿賴耶怎麼轉法?沒法子轉。轉八識成四智,經上講得很好,六七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八是阿賴耶,跟前五識是果上轉的。換句話說,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這兩個轉了,第八識自然就轉成大圓鏡,前五識也自然就轉成成所作。所以真正用功用在哪裏?用在轉六、七,六是分別,七是執著,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了,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沒有了。功夫再往上提升,無明就斷了,無始無明就斷了。無始無明是什麼?起心動念,于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一真法界現前,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土現前,這時候才叫行成果滿。

  『契理稱真』,理跟真都是講自性,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行成果滿。我們要常常想到,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煩惱,自性裏頭沒有的。我們現在修行在哪裏修?在生活當中,日常生活先從放下執著做起,于一切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果真把執著放下了,執著真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了。超越六道到哪裏去?到聲聞法界去,就到四聖,你已經轉凡成聖,小聖,阿羅漢,你證得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成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你開始證得第一個位次正覺。然後再把分別放下,阿羅漢沒有執著,有執著的習氣,執著的習氣斷掉他就升級,他是辟支佛。所以辟支佛執著的習氣沒有,他有分別,他在這個位次當中,他把分別放下,于一切世出世間法不再分別,他馬上升級,他升到菩薩。菩薩沒有分別,有分別的習氣,習氣難斷,在菩薩果位上把分別習氣也斷了,他又升級了,他就升到佛,四聖法界最高的法界,他就升到佛。但是佛怎麼樣?他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始無明,他還有這個東西在。在這個位置上加功用行,能于一切法裏頭不起心不動念,行了,不起心不動念,無始無明破了,十法界沒有了,永遠脫離十法界,這叫成佛,這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那個佛是相似即佛,因爲他還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他有起心動念,所以他不是真佛。

  起心動念放下,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真佛,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華嚴經》上講,他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是真佛不是假佛,無明破了。無明雖然破了,諸位要知道,無明習氣沒斷。習氣怎麼斷法?沒法子斷,你要想斷這個習氣你就又有分別執著,那你就往下墮落。所以初住以上斷習氣叫無功用道,就是對于無始無明的習氣也不起心不動念,任運自然,自自然然它會斷掉,只要時間久了自然就斷掉。古大德有所謂此處用不得力,就是指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斷無明習氣不能用力,你只要起心動念就壞了,不能起心、不能動念,讓它自然消失掉。古人的比喻說得好,古人用酒瓶做比喻,酒瓶裏面裝酒的,把酒倒幹了,擦幹淨了,確實一滴都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味道就是比喻習氣。你能不能把那個習氣弄掉?弄不掉,只有把瓶子打開,放在那裏半年、一年,再去聞聞,沒有了,那斷幹淨了。

  所以習氣有濃有淡,世尊教學方便起見,把它說做四十一個等級,叫四十一品無明。初住菩薩破一品,這一品無明破掉了,諸位想想,起心動念也沒有了,分別執著當然沒有,他跟一切諸佛平不平等?完全平等。習氣不妨礙,不妨礙自性裏頭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也就是自性裏頭無量的智慧這時候現前了,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統統可以現前,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裏去應,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面所說的叁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諸佛如來,諸佛如來那個「諸」字就是指這四十一個位次,法身大士,也叫諸佛如來。江味農居士注《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講義》裏面講的諸佛如來就是講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說得好。他什麼身相都能現,衆生有感他就應。他應化在這個世間,我們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如果有起心動念他就退轉,他就掉到十法界裏去;如果有分別執著,他就掉到六道輪回裏去,沒有這回事情。釋迦牟尼佛應化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