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一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清楚,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在这之前有修身这门课,在这之后变了,改成「公民」,不叫修身,改成公民。修身好,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它这个影响力,满清亡了之后还影响了二十五年,到第二十六年的时候改掉了,改成公民,公民没有修身好。在佛法里面讲修行,修行的意思比修身更好,修身只着重身,举止要端庄,要合理、如理,但是行的意思比身广。为什么行?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的行为,所以修行包括身语意都在其中。但是修身,当然内容也包括这三个,没有那么明显。修行依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标准在哪里?标准在五伦、五常、八德,真的很简单。五伦是讲关系,我们佛门里面讲的觉悟、看破,明了关系是看破,看破是什么?这个事实真相你看清楚、看明白。这什么?这是道,看破就是你见道了。佛门里头有见道位,见道而后才能够修道,修道以后才能够证道,这是自然的次第,循序渐进。

  中国古人从小就教你明白这些关系,在没有明白之前先让你看、让你接触,这就是小孩的教育。中国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育,母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正,要端庄,为什么?会影响胎儿。起心动念会影响,你的念头都是善的,都是清净的,这小孩将来健康,将来充满智慧;如果你起心动念是不善的,心浮气躁的,这会影响小孩的聪明智慧,他聪明智慧就很差,他就会胡思乱想。现在人知道这个真相的确实不多。小孩一生下来,他张开眼睛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模仿了,也就是他已经在学习。所以父母在他的面前,长辈、大人在他的面前,言行举止都要端庄,不能让他看到负面的,不能让他听到负面的,也不可以让他接触到负面的。他所见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伦理道德,这叫扎根教育,根深蒂固。这个小孩学了三年一千天,这一千天,根深蒂固。所以中国古谚语里面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这是基础教育扎得稳,这都属于家庭教育,在古时候非常重视。

  上学之后老师教他,就开始讲伦理道德的故事,让他渐渐了解。伦理是道,所谓道是自然的,不是哪个人创造发明的,不是人制作的,它是自然的。夫妇是道,父子是道,兄弟是道,君臣是道,朋友是道,传统的这些圣贤教导我们就这五伦,这是道。明了关系之后,怎样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就是德,随顺是德。这个德有个根,根是什么?根是父子有亲,就是父母对儿女那种亲爱,儿女对父母的亲爱,这不是人教的,是自然的,这是自性,他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德,大德!所以圣人晓得,这个德行好,如何能把它保持,一生都不改变,于是教育这个念头从这里兴起来的。为什么要教?教的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这种亲爱永恒不变,所有的德行都是从这种亲爱演变而成的。这是万德的核心,万德之本就是父子有亲,这要靠教育。教育第二个目的是把这个亲爱发扬光大,你爱你的兄弟、爱你的家族、爱你的邻里乡党、爱你的朋友,再扩大到爱社会、爱国家。你看《弟子规》里面讲「凡是人,皆须爱」,都是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渐渐扩大。中国五千年的教育是什么?爱的教育。所以这个民族是个和平的民族,是个团结的民族,是一家人的民族。

  中国人常常自己说炎黄世冑,炎是炎帝(神农氏),黄是黄帝,炎黄的子孙。真的吗?真的,我很相信,没有怀疑。《百家姓》里面的四百多个姓氏肯定是黄帝子孙。黄帝去我们四千五百多年,往上面再推,有神农氏、有伏羲氏,神农、伏羲大概有一千年。那时候没有文字,所以是传说,从黄帝发明了文字就有记载。中国有记载的,这是真正可信的,有四千五百年。所以这是德,有道、有德。再扩充,扩充以后成为八个德目。八德有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第一个说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二种说法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两个说法都好。第一个说法是古时候说的,第二个说法是近代的,我们除掉里面重复的,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你就晓得中国世世代代用什么来普及到全民教育,就这十二个字。过去学校少,所以不识字的人多,但是虽不识字,他受过教育,他懂得做人,也就是说五伦八德他从小就学会了,不认识字他也能做到。不认识字他的心地清净,思想纯正,言行与道德统统相应,所以社会安定,人与人相处和睦。从小就学会谦虚,学会尊敬别人,这与大乘佛法完全相应。

  学佛的人,你看普贤十愿,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就是自己谦虚,能尊重别人,这是首先要学的。现在人不懂得,自己有一点点长处,跟外国人学,学什么?值得骄傲,有一点点长处就值得骄傲,这不是中国人,中国人不会骄傲的。你看《论语》,孔子所说的,他说假如有这么一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子一生心目当中最佩服的就是周公,他说这个人他的才华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使骄且吝」,这个人傲慢,这个人吝啬,这个吝啬最重要是吝法,他有才华,他不愿意教人,「其余则不足观也」,那这个人就不必说了。在佛法里面,骄慢是根本烦恼,你看贪瞋痴下面就是慢。无论他修得怎么好,他瞧不起别人,他还嫉妒别人,这就完了,那全是假的。古谚语里头也说得很好,「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愈是有道德,愈有学问,愈谦虚,愈显得心平气和,不会激动,不会冲动,无论是顺境、逆境,他都能保持一个平常心,这是道。平是平等,常是永远保持着,心地清净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是真正的有道,真正修德,这是真正的庄严。

  「行成果满」,这不是凡人。十法界里面顶端的是佛,他也不能讲行成果满,为什么?他阿赖耶还没有转成大圆镜智。阿赖耶怎么转法?没法子转。转八识成四智,经上讲得很好,六七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八是阿赖耶,跟前五识是果上转的。换句话说,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转了,第八识自然就转成大圆镜,前五识也自然就转成成所作。所以真正用功用在哪里?用在转六、七,六是分别,七是执着,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不但分别执着没有了,分别执着的习气也没有了。功夫再往上提升,无明就断了,无始无明就断了。无始无明是什么?起心动念,于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一真法界现前,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土现前,这时候才叫行成果满。

  『契理称真』,理跟真都是讲自性,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行成果满。我们要常常想到,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烦恼,自性里头没有的。我们现在修行在哪里修?在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先从放下执着做起,于一切世出世间法不再执着。果真把执着放下了,执着真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你就超越六道了。超越六道到哪里去?到声闻法界去,就到四圣,你已经转凡成圣,小圣,阿罗汉,你证得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你开始证得第一个位次正觉。然后再把分别放下,阿罗汉没有执着,有执着的习气,执着的习气断掉他就升级,他是辟支佛。所以辟支佛执着的习气没有,他有分别,他在这个位次当中,他把分别放下,于一切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他马上升级,他升到菩萨。菩萨没有分别,有分别的习气,习气难断,在菩萨果位上把分别习气也断了,他又升级了,他就升到佛,四圣法界最高的法界,他就升到佛。但是佛怎么样?他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始无明,他还有这个东西在。在这个位置上加功用行,能于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行了,不起心不动念,无始无明破了,十法界没有了,永远脱离十法界,这叫成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那个佛是相似即佛,因为他还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他有起心动念,所以他不是真佛。

  起心动念放下,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佛,这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华严经》上讲,他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无明破了。无明虽然破了,诸位要知道,无明习气没断。习气怎么断法?没法子断,你要想断这个习气你就又有分别执着,那你就往下堕落。所以初住以上断习气叫无功用道,就是对于无始无明的习气也不起心不动念,任运自然,自自然然它会断掉,只要时间久了自然就断掉。古大德有所谓此处用不得力,就是指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断无明习气不能用力,你只要起心动念就坏了,不能起心、不能动念,让它自然消失掉。古人的比喻说得好,古人用酒瓶做比喻,酒瓶里面装酒的,把酒倒干了,擦干净了,确实一滴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味道就是比喻习气。你能不能把那个习气弄掉?弄不掉,只有把瓶子打开,放在那里半年、一年,再去闻闻,没有了,那断干净了。

  所以习气有浓有淡,世尊教学方便起见,把它说做四十一个等级,叫四十一品无明。初住菩萨破一品,这一品无明破掉了,诸位想想,起心动念也没有了,分别执着当然没有,他跟一切诸佛平不平等?完全平等。习气不妨碍,不妨碍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也就是自性里头无量的智慧这时候现前了,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统统可以现前,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到哪里去应,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诸佛如来,诸佛如来那个「诸」字就是指这四十一个位次,法身大士,也叫诸佛如来。江味农居士注《金刚经讲义》,《金刚经讲义》里面讲的诸佛如来就是讲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说得好。他什么身相都能现,众生有感他就应。他应化在这个世间,我们问:他有没有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如果有起心动念他就退转,他就掉到十法界里去;如果有分别执着,他就掉到六道轮回里去,没有这回事情。释迦牟尼佛应化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