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平等,持是永續,大行大願,與自性的性體、性德圓滿的相應。
第叁跟我們講業用,「業用者有二:一依此顯說華嚴法,故無量壽經歎菩薩德中,言得佛華嚴叁昧宣說諸佛經典」。這是起用,你看看,依體起用就有這樣殊勝的德用。《華嚴》在中國,可以說所有宗派裏面都肯定、都承認,這部經是一切經的根本,叫根本*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是根本,一切經是枝葉,都離不開《華嚴》。《華嚴》的確太大,講一遍不容易,曆代祖師大德講經,曆史上沒有記載,唯獨講《華嚴》,那要大書特書。由此可知,世世代代人對這部經都非常尊重,經的分量實在太大。過去李老師發心把《華嚴經》講圓滿,《華嚴經》是八個同學啓請的,這八個人當中有我在內。因爲那個時候老師常常講往生,我們希望他多住世,就找這麼一部大經,八個同學一起啓請,他就答應了,經沒有講完,他不能走;沒有想到他經講了一半,他也走了。他原本是答應我們,這一部經講完之後,再講一部《彌陀經》,他才往生,他這個話沒兌現。當然這裏頭有特別的原因,真正請佛住世是要我們依教奉行,不是找一部大經就能夠把他留住的,我們是想錯了。
這部經細講一遍真的不容易,我過去從民國六十年開始,好像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只講了一半。因爲那個時候出國的時間太多,一年總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國外,就是斷斷續續,我記得好像前後有十七年,講了一半。那個時候沒有這些科學技術設備,沒有留下錄音。這一次的緣分,本來我不再想講《華嚴》,因爲我接觸到《無量壽經》之後,梅光羲居士在序文裏面說得非常詳細,《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華嚴經》就是大本《阿彌陀經》,一而叁,叁而一,所以我就想,那我一生就講《無量壽經》好了。所以《無量壽經》我講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沒有講圓滿,講了一半,第十一遍是細講。這一次《華嚴經》是叁個人啓請,第一個人是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當面跟我講過幾次,希望我把《華嚴經》講一遍。第二個是我們臺南的開心法師,這都不在了,每一次見到我都提出這麼一句,你一定要把《華嚴經》講一遍,以後恐怕沒有人再講了。最後一次是我們的韓館長往生前兩天,非常懇切,希望把這部經講一遍,留一套錄相給後人做參考。我爲了安慰她,我就答應她,我說好,沒有想到她真的就走了。叁個人啓請。
韓館長往生第二年,我移民到新加坡,把這些事情跟李木源居士談,李木源居士很歡喜,就在我們新加坡居士林啓講,他也非常虔誠恭敬來啓請,所以這個緣成熟了,就在居士林開始。以後我們移民到澳洲,澳洲我們自己建有攝影棚,錄相的效果愈來就愈進步了。講到現在講了四千多個小時,都有光盤在流通,講了多少?才講到「十住品」,全經大概是五分之一,照這樣的進度,我們估計一下,全經講圓滿需要兩萬個小時,真不容易!我這一生能不能把《華嚴經》講圓滿?也不敢說。所以我現在告訴大家,我每一次講的都是圓滿的,你們真正在《華嚴經》有體悟,你就相信我這一句話。每一次兩個小時都是圓滿的,只要你真聽懂了,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肯定得殊勝的利益。
第二個意思,「依此顯示華嚴行」,前面是講華嚴法,方法,這真幹,落實了,孔子講的「學而時習之」,前面法是學,行是習,就是把《華嚴》落實在日常生活上。怎麼落實?就是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願,變成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你真的在修《華嚴》。「故上雲:施戒忍辱精進禅,方便智慧諸功德,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叁昧勢力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後面有方便,有願、力、智,這是《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教菩薩修學的十個綱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把文殊菩薩這十個綱領擴大,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不可思議。每一願裏面都有十波羅蜜,十波羅蜜裏面,每一個波羅蜜裏面都有普賢十願,這叫普賢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出來,真正做到,這叫做華嚴叁昧。
這個文底下講:『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理」是前面所說的自性清淨圓明體,與性體相應那就是德。在我們中國人一般稱自性,這稱之爲道,中國人講道德。自性是道,道是一切萬物的根源,萬事萬物是從它而生的,它是原始,它沒有生因,像前面講的「非生因之所生」,它沒有生因,可是一切萬法從它而有。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依正莊嚴就是萬法。我們能夠知道這樁事情,這叫解悟,這不是證悟,我們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對佛菩薩有信心,我們能夠接受,能夠不懷疑,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依教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爲,我們過去對宇宙、對萬物,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現在我們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在我們凡夫,如何知道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讀經,用經論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用戒律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爲,我們日常言語造作,看看《戒經》,與《戒經》相應的,正確;與《戒經》相違背的是錯誤,錯誤的一定要修正過來,正確的要好好的保持,這叫修行。行,行門無量無邊稱爲萬行,這個字要念去聲,念「恨」,行是動詞,就是真幹。「稱理成德」,就是與自性相應的這是德。
『普周法界而證菩提』,「菩提」是大覺,就是自性本覺,《起信論》上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是正覺,這是大覺,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成佛,成正覺就是成佛。這裏頭關鍵的四個字就是「普周法界」,我們修布施的心,那個心要普周法界,你的心要平等,事不平等,心平等。我們持戒,事上也不平等,但是心平等,都是普周法界,念念想到,爲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華嚴經》最殊勝的教誨就在此地,是一不是二,爲什麼?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裏面所變現出來的,無二無別。所以,什麼是自己?遍法界虛空界哪一個不是自己!你要不懂,我們可以舉個例子,譬如作夢,你夢醒了之後,夢中所有境界哪一個是我?夢是自己心變現的,夢裏頭有自己,所有一切人還是自己,所有一切萬物也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什麼也沒有。夢醒了知道,現在我們慢慢覺悟,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就跟夢中境界一樣,全是自己,這就正確了,這叫佛知佛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