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一集) 2009/4/8 臺灣高雄 檔名:12-47-2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第五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
【言華嚴者。華有結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今則托事表彰。所以舉華爲喻。】
我們就看這一段。『華嚴』應該要讀作「花嚴」,這個「華」跟開花那個花是一個意思,也可以讀爲同音,「嚴」是莊嚴。這個批注裏面講得很好,『華有結實』,就是結果,植物先開花後結果。如果花開得很好,我們就能夠想到果會很圓滿,在事上就用它來代表因。所以『行有感果之能』,用花代表我們的行。行範圍非常廣大,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心的行,我們講身口意,這屬于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一切造作這叫身業,身語意叁業。叁業當中是以心爲主,可以說語業跟身業是行爲,意業染淨善惡的念頭會表現在身口。身口實在講是造業的工具,造業的因地心是意,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在修行上,真正能夠把意裏面不善轉變成善,這是功德,而不是在言行上。言行善,心地不善,依舊是造惡,所謂口是心非,這個業還是造得很重。不但在近代,古時候也不例外,表面上看起來善人,行善,可是他後來的結果跟他所行的恰恰相反,于是就引起世人疑惑,行善不一定得善報,造惡的人也不一定得惡報。其實善惡因果這個道理很深,事也很複雜,不是凡夫粗淺的見識能夠體會到的。大概說,行善不能得善報,這裏面有兩種不同的因素,第一種是行善的這個人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太重,因爲他行善,所以他的惡業已經消除很多,還沒有消盡,還有余惡,所以他的善報不能現前,余惡要消盡,他作善的果報就現前,這是一種。另外一種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僞善、假善,不是真的,表面上做出來給人看是善事,心裏面充滿貪瞋癡慢,是用這個善做幌子欺騙世人,所以他的果報,果報他欺騙不了,果報現前是惡報,不是善報。
所以我們看這個事,最上乘的是看他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善,縱然言行不善,他還是得善報。言行不善,譬如責備人、懲罰人,那是爲什麼?讓那個人改過自新,這是好事,不是壞事。父母對兒女的懲罰,這裏頭有仇恨、有惡意嗎?沒有,都是教他好。老師在從前體罰學生,體罰裏面最常用的,用戒尺打手心,打得很痛,罰跪,不但罰跪,嚴重的,罰你跪磚頭,跪在上面很不舒服。爲什麼?這叫打記性,「這個地方我挨過打」,他記住了,他不會忘記;「這個地方我罰過跪,我做錯了事情,老師罰跪」,他就會記得,記得之後他就不會再犯。所以做老師、做父母的處罰子弟學生,無非都是一個善心,都是一個善念,幫助年輕人,成就年輕人,這不是壞事,這是善事。真正好的學生、好的子弟,明理,從小受過這些教育的,接受處罰,不但沒有怨恨,有感恩的心,老師真正愛護你,肯教你,肯幫助你、成就你,這哪裏是壞事!所以染淨善惡要看念頭,要看他用的是什麼心,果報不一樣。所以佛法用花來代表因行,因地裏面你的行爲,這是做爲比喻,因行善,果就善,因行不善,果就不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絕對沒有說是善因得惡果,惡因還得好報的,沒有這個事情,這個佛在許多經論裏異口同音說「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果報是一絲毫都不爽,這是事實真相。
因果這樁事,什麼時候有的?我們學佛也常常問,什麼時候有因果?因果從哪裏起來的?爲什麼會有因果?因果是自然的法則,沒有起因,沒有原因,叫法爾如是。要追根究柢問它的起源,我們可以說它跟宇宙同時起來的。爲什麼?佛法講依正莊嚴,依報跟正報,我們現在學的這一段是正報,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爲什麼會變?佛給我們說了,一念不覺。我們再問,爲什麼會有一念?爲什麼會有不覺?佛告訴我們,這一念沒有原因、沒有理由,爲什麼?妄念。如果有原因、有理由,這一念就是真的,不能叫妄念。爲什麼說它做妄念?我們的真心、真如本性從來沒有起過念頭,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念頭從哪裏起來的?念頭是妄心起來的,不是真心,但是妄心是依真心起的。怎麼依真心起的?一念不覺就是迷,迷了真心,妄心起來了。這個迷的真心就是妄心,在佛法裏面稱爲阿賴耶識。我們前面學過叁細六粗,叁細相它的因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依正兩種果報就現前,因果同時現前,爲什麼?這兩種果報爲什麼現前?因是什麼?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是因,依正莊嚴是果。你看看,因果是跟宇宙同時生起的,但是你要曉得,它也不是真的。佛在大經裏面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果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爲什麼?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惠能大師《壇經》裏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並沒有說「本來無一物,因果除外」,沒這個說法,因果也包括在其中。我們可以說,很簡單的說,只要你有起心動念就有,依報有了,正報有了,因果有了,同時開始。
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回事?有什麼樣的因就現什麼樣的果,這因果就非常明確。你看看佛在講十法界,十法界講第一個因,因緣太複雜、太多了,不是那麼單純。在複雜的因緣裏面,哪一個因最重要,佛給我們講這個,這就好說了。成佛,成佛的第一個因是什麼?平等心,平等心是因,你幾時的心真正到平等,那就成佛了。菩薩的因是六度,《華嚴》講十度。《華嚴》無比的殊勝,那就是十度裏面還有普賢十願,文殊跟普賢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體,這是妙不可言,這是《華嚴》奧旨!一一行門裏面,一一行門講到最微細是起心動念,這一念可不是那麼簡單,一念裏面包含整個宇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一念完全包括了。我們自己爲什麼不知道?不知道就叫做迷,你迷失了自性,如果你不迷,那你就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叫破迷開悟。佛法教人沒有別的,就是破迷,悟是本有的,覺悟是本有的,因爲你迷了,所以你的自性覺失掉了。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哪一天你回過頭來覺悟了,不迷了,你的這個能力完全恢複。
像佛在經上講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自性裏頭「本自具足」,這句話是惠能大師講的。具足什麼?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換句話說,自性裏頭找不到一絲毫的缺陷,所以它是圓滿的。真的平等,人人都圓滿,一切衆生都圓滿,諸佛如來,蚊蟲螞蟻牠圓不圓滿?圓滿。蚊蟲螞蟻比我們迷得更深,所以牠墮到畜生道,比蚊蟲螞蟻迷得更深的就到餓鬼道、地獄道去了。迷得輕的往上升,迷得重的往下墜,道理在此地,這都是因果。佛在經教裏面講得最多的,舉例子也最多的,講殺盜淫妄。殺生要償命的,偷盜要還錢的,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你還會做這個事情嗎?爲什麼人敢殺生、敢偷盜?他不知道因果,他不了解因果事實真相,所以他才敢造,他要是知道了,餓死、凍死也不會去偷盜,爲什麼?餓死、凍死是自己的命,命該如此,我再要去偷盜,想多活幾天,那就又造了罪業,來生果報比這一生更苦。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不幹了,餓死也好,凍死也好,這個業障消掉了,罪業消掉,來生比這一生更好。爲什麼更好?不殺生、不偷盜,不怨天、不尤人,這個心好,這個德行好,所以來生肯定比這一生好,絕不會墮叁惡道。如果希望多活幾天,多過一點好日子,去殺生、去偷盜,來生墮叁途,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出離。
人間很短,地獄、餓鬼的壽命很長,連道教都知道。你看拜祭鬼神爲什麼選擇初一、十五,什麼道理?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所以你初一、十五去拜他,正好供養兩餐,中午、晚上,他們一天是我們一個月。餓鬼道的壽命多長?也是這麼算法,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這些事情,他老人家說,餓鬼道的壽命一般都是千歲。千歲,一個月是我們一天,你換算一下那是多少年?時間太長了,地獄道就更不必說了。地獄道一天,經論裏面有很多說法,因爲地獄有大地獄、小地獄,不一樣,壽命長短不相同。大概壽命最短的,地獄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中國人很自豪,號稱有五千年的曆史,在地獄裏不過兩天。地獄的壽命多久?地獄壽命真的是萬歲萬萬歲,你敢去嗎?你願意在世間貪這一點小便宜,將來到餓鬼道、地獄道去受罪嗎?太不值得了。我忍一忍,決定不殺生、不偷盜,縱然餓死、凍死,來生決定不失人身,爲什麼?德行好、心好。這種心是菩薩心。爲什麼說菩薩心?給世間人做個好榜樣,餓死、凍死也不侵犯別人,也不會占人一點便宜。人人都存這個心,這個世界上沒有競爭的了,世界上沒有作惡的了。做這種表現表演,做這種示範,那就是菩薩。你雖然不懂佛法,沒學過佛,真正這樣做的這個人就是在行菩薩道,所以他的果報非常殊勝。縱然這個人貧賤到極處,那是他過去生中的業報,過去生中的罪業就消盡了,他這一生不造惡,消盡了,起心動念純淨純善,他來生到哪裏去?如果欲念沒斷,肯定生欲界天;如果對于五欲六塵很淡薄,這個人可能就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他要是遇到佛法他就能證果。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世尊在大乘經上講得太多了。
華嚴在哪裏?華嚴就是我們的宇宙,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我們供佛離不開香花,香代表什麼我們要知道,不是佛菩薩喜歡花,你送花給他,他就歡喜,那你就全搞錯了。花代表修因,我們供佛一束鮮花,代表什麼?代表我自己所修的善行,我把我所修的善行來供養佛菩薩,這就對了,那是一個表示。送很美的花,心裏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這個花好不好看?不好看,這個花香不香?不香,佛菩薩有沒有看見?沒看見,要知道!所以供養的東西代表自己的心意,中國諺語所謂「禮輕仁義重」,禮物是代表什麼?禮物代表我的仁愛、代表我的義…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