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就出不去。那怎麼辦?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慈悲就是愛,你能說佛菩薩不愛衆生嗎?真的,佛法裏頭不說愛,叫慈悲。爲什麼不說愛?愛裏頭有情,情執,慈悲裏面是智慧。慈悲裏面那個愛決定沒有貪戀,沒有這種心,而且那個愛是平等的,這是慈悲,沒有偏愛。對這個愛,對那個差一點,那就不是慈悲,那就是世間的愛,他有等差。佛菩薩對一切衆生的愛是一味,沒有等差,是平等的,叫慈悲,他那個愛是從心性裏面流出來的。我們凡夫現在這個愛,心性流出來的愛叫慈悲,我們這是從意識心裏面流出來的,意識是什麼?分別執著,從第七識的執著,第六識的分別,這個愛裏頭有分別、有執著,那就不能叫慈悲。所以,慈悲跟愛差別在此地,我們都要知道。這個現相就稱之爲智相,我們現代人稱爲知識,與這個接近。所以諸位要曉得,知識跟智能不一樣,智慧裏面沒有分別執著,知識裏頭有。也可以說知識跟智能差別在哪裏?差別就在此地,一個裏頭沒有分別執著,平等的;一個裏頭有分別執著,不平等。東方的學術,不但是佛教,東方的宗教比西方確實講得深、講得奧妙,因爲他們都是對欲望看得非常淡薄,沒有任何貪戀,所以跟智慧非常接近。跟西方不一樣,西方是跟愛接近,東方確實是跟慈悲接近,這個不一樣。
我們今天學佛,爲什麼學佛不能成就、不能提升像佛所講的境界?不是很高的境界,佛跟我們講的小乘初果須陀洹,這最起碼的。須陀洹沒有出離六道,但是雖然在六道,他的來回就是天上人間,不是在人間就在天上,他決定不墮叁惡道。爲什麼?他不造貪瞋癡,所以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在《華嚴經》裏面,《華嚴經》給我們講了五十一個位次,像念書一樣,從一年級念到五十一年級畢業,那就成佛了。這五十一個階級,《華嚴經》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前面十個位次是凡夫,是講到十法界,當中叁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叁賢,最後十個位次是十地,稱大菩薩,摩诃薩。叁賢稱菩薩,十地稱摩诃薩,再上面是等覺,等覺上面那是究竟圓滿的佛果。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裏面給我們說,叁細六粗,八地菩薩就看得清清楚楚,就是他證得了,他真的明白、真的覺悟了。我們通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他們離開了六粗,所以實報莊嚴土是叁細相,實報莊嚴土那個相分就是叁細相裏面的境界相,他們的智慧德能就是叁細相裏面的轉相。起了智相,這是六粗第一個,他就墮落到十法界裏面的佛法界、菩薩法界,就到這裏面;雖然染,染不嚴重,很輕微的。
第二個,「相續相,謂依前智相分別,于愛境則生樂,于不愛境則生苦,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是名相續相」。雖然相續,諸位一定要知道,還是念念不相到,這是真的。像我們看電影,電影裏面看的是相續,可是你看看底片,每一張每一張絕對不一樣,前一張絕對不是後一張,後一張決定不是前一張。這說明什麼?我們的念頭,我們一秒鍾念頭起滅一千二百八十兆次,次次都不一樣,但它是相續相,我們上面給它加兩個字,叫相似相續相,這裏頭重要的就是「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所以智相跟相續相是分別,但是它沒有執著,在十法界裏面是上面兩層,佛跟菩薩,他們有分別心,分別心很淡薄。下面兩個,分別心就比較嚴重,聲聞、緣覺,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他們分別心很重,執著淡薄,所以他們能夠超越六道輪回。如果執著很重,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這是六道凡夫。我們要想超越六道輪回,一定要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只要把執著斷掉,執著的習氣不怕,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然後你才真正恍然大悟,像永嘉大師《證道歌》裏所說的,「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真的覺悟了,你把執著放棄,我不再有執著的念頭,執著是什麼?控製的念頭、占有的念頭,都是屬于執著。
所以,阿羅漢對于六道裏面東西真的放下,決定沒有絲毫占有的念頭、控製的念頭,沒有了。但是有習氣,他可以帶著習氣離開六道輪回,他生到四聖法界方便有余土。在四聖法界裏,阿羅漢必須把他的習氣斷掉,執著的習氣斷掉,斷掉之後他才能夠往上提升,就是證得辟支佛果,升了一級。辟支佛沒有執著的習氣,但是有分別,所以在辟支佛果地上他用功就是要把分別斷掉,于一切法都不分別,他升級,他作菩薩去了。菩薩有分別的習氣,辟支佛把分別斷掉,升作菩薩,菩薩要把他分別的習氣斷掉,分別習氣斷掉之後他又升級,他證得佛位,十法界裏面的佛。十法界裏面的佛沒有分別、沒有分別的習氣,但是他有妄想,就是有起心動念,他必須真正把妄想放下,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只要他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是假的,不但六道是夢中境界,十法界也不例外。超越十法界,他就進入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裏面講的《阿彌陀經》實報莊嚴土,都是這樣的情形。生到實報土,他已經不起心、不動念,諸位想想看,不起心、不動念是什麼境界?平等!真的平等了。起心動念就不平等,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平等,他成佛了,這個佛是真佛不是假佛。
十法界裏面的佛,你看天臺家說六種佛,十法界裏面的佛叫相似即佛;換句話說,他很像佛,他不是真佛。爲什麼?他還起心動念,他不是真佛。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真佛,在中國大乘教裏面,禅宗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都是在這個位次上,這叫真佛。天臺大師叫分證即佛,爲什麼叫分證,不能叫圓滿?因爲他習氣沒斷,就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習氣不好斷,執著的習氣、分別的習氣可以用方法來斷它,但是妄想的習氣沒有方法,你要用個方法,不是又有分別執著了嗎?所以它沒有方法。那怎麼斷法?任運,就是隨它自然,時間久了慢慢就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叁大阿僧只劫。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叁大阿僧祇劫決定不是說我們從凡夫修行成佛要這麼長的時間,不是的。這是說真正成佛,成佛之後把妄想的習氣,不是分別,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斷得幹幹淨淨,需要叁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這樁事情不好懂,也不好講,古人的比喻很好,我們現在還能夠體會,古人用酒瓶來比喻。酒瓶是盛酒的,把酒倒幹淨,裏面也擦幹淨,確實沒有酒了,聞聞還有味道,用這個來比喻習氣。你說這有什麼辦法把它去幹淨?只有把它擺在旁邊,不要去理它,過個半年、過個一年再去聞就沒有了。所以用時間,你可不能用什麼方法去搞,那就錯了,那你又落到有妄想分別執著,都起來了,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讓它自自然然的。
無明,斷無明有淺深不一樣,放下起心動念那就平等了。在《華嚴經》裏面,剛剛放下是誰?初住菩薩。你要曉得,《華嚴經》講的十信位就是十法界,講的十法界;初住菩薩就超越十法界,那是真佛不是假佛,他已經把起心動念放下。在諸佛的報土,我們知道諸佛報土能夠現前,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心現識變。習氣統統斷幹淨,實報土也沒有了,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最後什麼東西出現?我們前面講的第一條,自性清淨圓明體出現了,這個東西不生不滅,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這是常寂光淨土,我們淨宗稱它作常寂光淨土,那是一點都不假,那才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是我們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證到這個境界,這叫究竟圓滿佛,妄盡還源。諸位要曉得,妄有叁大類,先要把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這叁大類的煩惱都不是真的,自性裏頭沒有。現在我們都有,要把這個東西統統斷盡,妄斷盡你就還源。還源還到哪裏?首先第一步是還到實報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然後再回歸到常寂光淨土,功德就圓滿。回到常寂光,會不會再來?會不會再回到世間來?給諸位說,能。爲什麼能?六祖能大師講得好,常寂光,第一個是「清淨」,決定不染;第二個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來去這種現象;第叁個「本自具足」,具足什麼?智慧德能相好,雖具足他不顯;「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後頭有能生萬法這一句,就曉得他會來。怎麼來?衆生有感,他就來了,他有感他就有應。所以究竟果地的如來,衆生有感,他就有應,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他來,怎麼來?那就是《楞嚴經》上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兩句話說得好。我們如果不了解這裏頭的事實真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也沒有法子體會。這兩句話用在什麼人身上?用在法身菩薩,就是初住以上統統都用得上。而特別跟諸位說的,特別說的那就是究竟佛果,這說得才有味道,究竟佛果連無始無明習氣都沒有,但是他跟衆生有感應道交,爲什麼?他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德能相好。衆生沒有感,他就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隱,不現,像電視一樣,頻道沒打開,電視什麼都沒有。衆生有感,就好像電視打開,頻道你一按,現象立刻就出現,那是應。雖然應現在十法界、應現在六道、應現在叁途,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不但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沒有。起心動念尚且沒有,那你就知道分別執著是決定沒有的。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的,六祖能大師也是這樣的,應現在這世間,應身,好像跟我們是一樣的,實際上骨子裏完全不一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搞清楚,我們就很歡喜放下,我們很樂意、很認真的學著放下,你愈放下與自性就愈接近。我們要走還源的路,不能跟自性愈走愈遠,那就錯了,遠到極處就是阿鼻地獄,那是很可怕的一個結果。
我們再看下面第叁個粗相,這就愈迷愈嚴重,「執取」,執著,取是占有,「謂依前相續,緣念苦樂等境,心起著故,是名執取相」。前面第一個智相,第二個相續相,有分別還沒有占有,還沒有起控製的念頭、占有的念頭。這個迷得就更深,自…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