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集) 2009/4/7 臺灣高雄 檔名:12-47-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還是從第五頁第四行看起:
【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叁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這是講的從體起用,講的是正報。大師在這裏給我們說得很清楚,這個作用就是起正報,正報就是我們自己。前面是講宇宙,宇宙的緣起,這是講我們的緣起,我從哪裏來的。文裏面有一個專有名詞,『是華嚴叁昧也』。什麼是「華嚴叁昧」,我們不能不知道,《華嚴經》、《梵網經》裏面所說的,佛華嚴叁昧之略,上面有個佛字,「佛華嚴叁昧之略。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爲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謂之華嚴。一心修之,謂之叁昧」。這是《華嚴》跟《梵網經》上所說的。由此可知,一切依正莊嚴,我們今天講的宇宙、衆生,宇宙是我們依報的環境,就是我們生存依靠的環境。小而言之,我們的身體是依報。很多人講身體是正報,身體所依靠的叫依報,這也能講得通。最貼近的是我們穿的衣服,這是我們的依報,我們居住的房舍是我們的依報。我們還有許許多多人事關系,像在一個家庭裏面,有夫婦、有父子、有兄弟、有朋友、有親戚,街坊有鄰居,再擴大是社會,是我們依存不能離開的,國家,再擴大那是地球,然後再外面擴大那就是宇宙,統統是我們生存所依靠的。無論是自己本身,我們講正報,以及整個宇宙,都離不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什麼?一真法界就是真如自性,我們前面第一條所學習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只有這個體是真的,依正莊嚴是從這個體發生的。大乘經教裏面佛常常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就是此地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爲什麼會變化無量無邊的法界?絕不止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講我們娑婆世界,這一尊佛的教化區,在大宇宙裏面,像這樣的世界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都是依靠一真所現出來的。它爲什麼會現?底下就說無盡的緣起。因就是一真法界,不講因,講緣,所以佛法講緣生。通常在大乘教裏面,我們常常學習的「四緣生法」: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歸納爲這四大類,展開來是無盡的緣起。這個是理,這個是趣向。趣是講歸趣,我們學《華嚴》,你看看在此地賢首國師跟我們講的,妄盡還源是我們的理趣,是我們真正的歸宿,我們學習的終極目標。要回歸到哪裏?回歸到一真法界,也就是回歸到自性。在我們淨土宗裏面說,一真法界、真如自性就是常寂光淨土,回歸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叫成就究竟圓滿佛。
「達此理趣而修萬行」,前面四個字重要。修萬行的人多,萬行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十善業。十善業十大類,如果展開來,在小乘,叁千威儀,展開來有叁千條,小乘人修的;在大乘菩薩,這一展開有八萬四千細行。所以,學佛從哪裏學起?從十善業道學起。最初就教你學這十條,你沒有通達這個理趣,如果你真正明了通達《華嚴》的理趣,十善業就展開了,展開則成萬行。萬不是數字,它是形容,也是屬于無量無盡無數的行門,不止八萬四千,八萬四千也是世尊把它歸納起來講的。真正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常講的「止于至善」,這個才莊嚴佛果。用什麼來莊嚴?用圓滿的十善業。所以你在佛門裏面看到佛像,雕塑的佛像很少看到這叁個字,但是在繪畫的佛像常常有,看佛的身上放光,頭頂上有叁個字,這叁個字有時候是用梵文寫的,用中文寫的也有,藏文寫的也有,這是我們平常看到的這叁個字,它的發音叫「唵阿吽」。這叁個字什麼意思?就是十善業道。「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身口意叁業。身叁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口四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意叁業:不貪、不瞋、不癡。看起來是很簡單,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行住坐臥當中,這就叫威儀,就叫細行,起心動念都不違背。講到八萬細行,我們還真的不可思議,哪有那麼多!講到無量的細行就更不可思議,這是不是誇大?沒有。如果我們真正理解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真正了解叁細相,你就完全肯定,你就不懷疑。你決定不會認爲釋迦牟尼佛講十善業一展開爲八萬四千,你還嫌它少。你知道八萬四千還是歸納,爲什麼?彌勒菩薩跟我們講,無始無明起心動念,這一秒鍾當中有多少念頭?有許多同學計算了一下,一秒鍾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個念頭,每一念裏面都具足十善業。你想想看,八萬四千細行是不是太多?太少了。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道理,你總認爲佛經裏面所講的這個數字太大,好像是有意在那裏誇大,不是事實。真搞清楚之後,才曉得釋迦牟尼佛說法謙虛,一絲毫誇大都沒有,跟《金剛經》上所講的五語完全相應。「如來是真語者」,真,決定不是假話;「實語者」,實則不虛;「如語者」,如是恰到好處,把事實真相說出來,沒有加一點,有時候減一點,但絕對沒有加一點。我們應當相信,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猜測,那就搞錯了。
這一篇文章的題目,「修華嚴奧旨」,奧是奧妙,旨就是理趣。這也在現代人術語裏面,宇宙的奧秘,可以說《華嚴》把宇宙奧秘給揭穿了。這樁事情原本只有佛菩薩(菩薩裏頭還八地以上)他們清楚,爲什麼?他們親眼看到。因爲什麼看到?他們真的成就了華嚴叁昧,在華嚴叁昧裏面,把宇宙的奧秘全部揭發了。換句話說,七地以前跟我們一樣,聽說,不是親證,八地以上親證了,往上去,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他們是親證。這樣的人也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他們已經證得,我們正在迷惑,這些佛菩薩大慈大悲來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希望我們也能證得,不但證得,希望我們早一天證得。
賢首國師這篇文章可以說慈悲到極處,《華嚴經》太大了,我們依照《華嚴經》修行,不曉得從哪裏下手。他這一篇文章把《華嚴》的奧旨提示給我們,讓我們知道從什麼地方去契入。前面這叁段,它一共有六段,前面叁段,「顯一體」,現在我們學的「起二用」,「示叁遍」,這叁段是大慈,我們用章嘉大師的話好懂,章嘉大師講看破;後面叁段,「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觀」,那是放下。于是我們也能夠證得,根利的證得圓滿、證得究竟,像釋迦牟尼佛,在中國像六祖能大師,這是上上根人,一聞就全悟了,他不是局部,全悟,這個太難得。往下,上中下叁根遲速不等,有人悟得快,在我們中國曆代典籍裏面所記載的,有人叁、五年開悟的,上根人;有人十年、八年開悟的,中根人;有人叁、四十年,五、六十年才開悟的,下根人,都了不起,爲什麼?都能夠悟入華嚴叁昧。修華嚴叁昧,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都很高,這是我們都能夠想象得到的。所以放下固然重要,看破也不能夠疏忽。我們學經教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最重要的放下,放下什麼?十善的反面叫十惡,那你一定要放下。首先要放下,不再殺生,殺生引申的意思,決定不能叫衆生因我而生痛苦,我們的思想、言論讓衆生生起痛苦就等于殺生。我們起心動念決定不能占人一點點的便宜,爲什麼?占人便宜就是偷盜。不但是行爲,沒有行爲,動個念頭都不可以,那是盜心,你雖然沒有盜的行爲,但是你還有偷盜的念頭,你說這個多微細。
在過去學佛成就的人多,爲什麼?因爲他有倫理道德的基礎,他有因果教育的基礎,從小學成的,所以有根,根深蒂固。長大了遇到佛法,十善業道,他不難,雖然做得不圓滿,少分,他真的能成就。佛法裏面,無論是出家、在家,所有的戒行都不離十善,十善是所有戒律、威儀的總綱領。可是我們現在修學就會有一定的困難,爲什麼?從小沒有人教我們倫理、道德、因果,特別是現前的社會,像我這個年齡,小時候生長在農村,那是民國二十年前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雖然是沒有什麼人提倡,可是影響還在。中國這個社會因爲人多,地方太大,國家沒有辦那麼多學校,不像現在,現在學校多。我們那個時候才十幾歲,正在讀書的時候,一個縣大概才有一個初級中學,十幾個縣裏面才有一個高中,一個省裏面頂多只有一個大學。你就能想到不識字的文盲有多少,太普遍了。但是這些鄉下農村裏面的居民雖然不認識字,他懂倫理道德,他懂因果,所以社會非常安定,我們現在講治安很好,什麼原因?人人都受過儒釋道叁家的教育,這個教育不是讀書,不是上課學來的,是老人教的。老人裏面最重要的是父母,父母不認識字,他小的時候祖父母教他的,一切比他年長的人都會教他,教他做人的道理,教他應該怎麼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他會做人。心地淳厚,沒有害人之心,言語有信,說出來之後自己一定會做到,講信用。所以接觸到佛法修行,可以說都有成就;遇到念佛法門,要是依照這個道理、方法去學習,沒有一個不往生。
唐朝時候,善導大師說過,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這個話在那個時候祖師說,我們相信,那時候社會純樸。爲什麼能相信?我生長在民國二十年代,雖然很小,我能記事,我記得當時那個社會的狀況,人心淳厚,存心欺騙的人太少太少了,見到人有苦難,伸出援手幫助的人很多很多。我到臺灣,民國叁十八年,那個時候臺灣的居民六百萬人,包括從大陸來的這些移民,臺灣的社會風氣好,人心淳厚、老成,沒有欺騙人的,我們有一點困難,無論找什麼人他都樂意幫助,真心幫助你,他不是敷衍你。現在這種風氣沒有了,爲什麼沒有了?這麼多年來沒人教了,社會上也沒有人講。我們年輕做學生的時代,不但老人教,大人,不管是認識你,跟你有沒有關系的,看你做錯事情都會指責你,這就是教育。我們做小孩犯了過失,走路的人、不認識的,說你這小孩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我們聽,我們不反駁。我們的父母聽到了、看到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