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對那個走路的人感謝,你幫我教小孩。現在我們傳統這麼好的教育,至少丟掉了四代,甚至有五代。現在年輕人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可能到他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知道。學校,現在比從前多,讀書的風氣比從前好像是好了,書本,由于科學技術發達,印刷術的方便,很容易得到,在從前書不容易得到。我記得我們念小學、念中學的時候,沒有書本,老師上課教一篇古文,每個人要抄寫,老師寫在黑板上,我們每個人自己抄,抄一本,找不到書。哪裏像現在這麼方便!我們看到現代的社會是非常羨慕。可是現在人不讀書,不讀書你就不明理,你就不能達此理趣;雖修萬行,不能夠莊嚴佛果。莊嚴佛果就是成佛,雖修萬行不能成佛,念佛不能往生,爲什麼?古大德說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就是說明心行不相應,口裏說得再好,心裏沒有能夠把貪瞋癡慢舍掉,就不相應,所以沒有成就。
修,此地提醒我們,「一心修之,謂之叁昧」。這句話跟我們常常聽到古大德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一個意思。中國五千年祖宗教給我們的方法,《叁字經》上前面都有,「教之道,貴以專」,專就是一心修之。我們現代的修學,真的我們的課程很雜很亂,課程多沒有關系,學習要一樣一樣的學就會有成就,同時學很多樣沒法子成就。現在我們看學校課程,我不知道現在的學校,我念小學的時候,每天是六堂課,一堂課是四十分鍾,小學。中學的時候,可能一天有五堂課,一堂課五十分鍾,當中休息十分鍾,交雜的編排,第一堂課上語文,第二堂課上數學,就變了。頭一堂課還沒有吸收,第二堂課換了新的科目,對學生來講産生了困難、困惑,心不能夠專,學習的印象不深刻。這種方式,在中國古時候沒有過的,這都是從外國學來的。中國以前私塾,我小時候還念過半年(大概是一年)的樣子,念私塾。私塾裏面老師教學一門課,一門課學完才能學第二門課,這是我們中國五千年來傳統的教學。學一門課怎麼樣?一心修之。譬如你這門課大概需要二個月到叁個月的時間,這二、叁個月當中就學一樣,這個印象深刻,真能吸收,不可以雜修。
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那一年我叁十二歲,叁十一歲的下半年跟老師認識的。我跟他一年叁個月,學了十叁部經,進度差不多平均是一個多月學一部,小部經,大概一半是屬于小乘經。老師的標准,你學了這部經,你上臺能講,他老人家在下面聽,聽了他點頭,可以了,這部經算你學好,你才可以另外學一部。其實我跟他老人家一部經也沒學過,我是在我們經學班,一共有二十多個同學,老師是一個一個的教。教這個同學,他是兩個人一組,上臺去講經,一個講國語,一個是講臺語,好像兩個上臺是有翻譯,其實他們兩個人用的是一樣的講稿,這麼樣訓練,訓練講經的人才。我去得最晚,所以排名在最後,還沒有排到我,我就離開臺中。所以我學的經教是旁聽,老師在教他,我們在後面旁聽。在那個時候我很幸運,我的記憶力很強,理解力還不錯,所以聽老師教他們,我在旁邊旁聽,全聽會了。他們兩個上臺去講,我在下面聽聽,我就曉得如果換我上臺去講,我一定比他們講得好,但是我沒有機會上臺,老師是按照進門先後順序。複小座這是重要學習的手段,這對我們學經教的人有很大很大的幫助。
我們老師這個經學班只辦兩年就不辦了,我們參加這個班,對于他的方法懂得,我們自己學講經,就是把老師所講的經我們要複講。我在臺中複講的時候講過兩部經,一部是《金剛經》,一部是《楞嚴經》,《楞嚴經》是大經。老師星期叁對大衆講,我們這些老學生坐在第一排,尤其我是跟老師坐面對面的,坐第一個位置。星期五我們就有一個小班,我們這個小班一共七個人,不錯,我們十年在一起,十年如一日,這個小班。每個星期叁老師講經,星期四我們七個人聚集在一起,同學們推我來複講,把昨天老師所講的重複講一遍。所以老師《金剛經》講完,我的《金剛經》也講完了;老師的《楞嚴經》講完,我《楞嚴經》也講完了。一九七七年,香港請我講《楞嚴經》,我就很有膽子答應到香港來講經,爲什麼?我已經講過一遍了,而且聽衆六個人,都是同學,都是學講經的,內行的,不是外行的。所以在中國,古老的中國,講經的法師、大德,居士也有參加的,都是從講小座出來的。講小座的規矩,尊師重道,決定不能發表自己的意思,這是忌諱。老師怎麼說,你就怎麼說,可以漏掉不能夠增加,你增加你自己的,這個錯誤的。記得不完全的時候,漏掉幾句沒有關系,這是什麼?學謙虛,學忍辱波羅蜜。自己有再好的見解都不可以提出來,你得要忍辱,所以學習裏面確實它有道在,尊師重道。有時候我們年輕,自己以爲不錯有悟處,其實往往那個悟處是有錯誤的,自己修行功夫境界還沒到那個程度。所以老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講,講錯了老師負責任。從前這個教學的確是有它的長處。
我們在臺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還是用教私塾的方法來教我們。以後我出家,我一出家就被白聖法師找去,在他那個十普寺叁藏佛學院裏面教書,我出家沒有做過學生,頭一剃就去當老師去了。星雲法師知道我了,煮雲法師介紹的,煮雲法師在臺北聽我講過幾次經,聽得很歡喜,介紹我給星雲法師。所以佛光山邀請我,我在佛光山做了十個月的教務主任。那個時候我向星雲法師建議,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有一百多個學生,好像有一百叁十多人,我跟他建議,我說我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習的經驗,這個方法好,可以把學生分組,叁個人一組專攻一部經。那一百叁十個學生,這樣分法就有二、叁十部經,專攻。如果十年下來之後,我估計可以出二十個傑出的講經弘法的法師。他聽了之後也很歡喜,他說那就不像佛學院了,我說不像佛學院是真能出人才。以後他就沒有同意,沒有接受,還是要讓佛學院請很多老師,還是交叉的課程。我們心裏很清楚,交叉上課這種課程,四年出一個講經的法師很難。你看我在臺中,我學一部經能夠上臺去講,一個月的時間,法喜充滿,很有自信心。我跟李老師一年叁個月,就是十五個月,學了十叁部經。以後我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才教一部,叁年學生畢業了,我才教了六部,還有七部還沒有拿出來用。這是我親身經曆,我知道中國古人教學這個方法好,一心修之,你心不二用,你在這一個月當中,你所想的、所思的就是這一部經,你不雜不亂,所以有成就。我們看看現在學校的教學,我感到這些學生很冤枉、很不幸,不是教不出來,方法錯了。教學最怕的是亂,最怕的是多。「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還是貴以專,你才能出得來。我這一生算很幸運,遇到這叁個老師,都給我說這麼一個原則,就是學東西要專心,要專攻,要一門深入,才會有成就。
華嚴叁昧是什麼?就是得一心不亂。用《華嚴經》,《華嚴經》講十波羅蜜,他修學的綱領,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再加上方便、願、力、智,十波羅蜜,這十門展開是無盡的法門。普賢菩薩的十願,就是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趣。所以此地講,「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怎麼修法?一心專修,這就是叁昧。《無量壽經》上有這麼一句話,「得佛華嚴叁昧,宣暢一切經典」。其實最重要的是得叁昧,你就能貫通一切經典。依《華嚴》稱爲華嚴叁昧,依《法華》稱爲法華叁昧,依《楞嚴》稱爲楞嚴叁昧,依《無量壽經》稱爲念佛叁昧,真的要一門深入,不可以多,這個多,不可以雜。在中國,古大德給我們做了很多的示範,祖師大德常常勸勉我們、提醒我們,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證得,一切法門都證得。《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希望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世出世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我們每個人期望的,能不能做到?能。用什麼方法做到?一門通達,門門都通達。爲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
叁昧是見性唯一的一個門徑,叁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叁翻作正,昧這個音翻作受,也就是禅定。佛在經教裏面告訴我們,六道凡夫所受的都不是正受,受是什麼?享受。享受不正常,爲什麼不正常?佛把六道凡夫種種之受,這個生活上的感受歸納爲五大類,叫五種受,苦樂憂喜舍。身有苦受、有樂受,心有喜受、有憂受,除這個之外,暫時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叫舍受。舍受很不錯,但是時間太短,苦樂憂喜一會兒它又來,所以就叫舍受。如果是永遠都住在舍受,苦樂憂喜不會再起,那就叫叁昧。所以佛說永遠舍棄這五種受,叁昧就現前。這五種受是不正常的,叁昧是正常的。叁昧,你就曉得,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永遠保持在清淨平等覺,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覺而不迷,這就是叁昧,那個覺就貫通一切法。
我們迷失了自性,對于一切法也都迷了;覺悟之後,這一切法沒學過的也通了。釋迦牟尼佛爲我們所示現的,這個示現一定要知道,要放下,他在十二年的修行當中,煩惱障沒有了,到處參學,尋師訪道。在那個時候,印度宗教界、學術界他都親近過,聽了不少東西,看了不少東西,最後在菩提樹下把十二年所學的也放下,這入更深的禅定,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證得無上菩提,這一年世尊叁十歲。開悟之後就從事于教學,講經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沒中止過,對一個人也是講經教學,對廣大的群衆也是講經說法,雖然沒有排定課程,說法不中斷。佛滅度之後,學生把佛所講的東西,從記憶裏面把它寫出來,由同學互相印證,證明你所記載的沒錯,老師是這麼說的,傳給後世,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經典。
經典不是世尊在世的時候寫的,這些經典世尊沒有看過,但是我們可以相信。那個時候佛的學生很…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