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对那个走路的人感谢,你帮我教小孩。现在我们传统这么好的教育,至少丢掉了四代,甚至有五代。现在年轻人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可能到他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知道。学校,现在比从前多,读书的风气比从前好像是好了,书本,由于科学技术发达,印刷术的方便,很容易得到,在从前书不容易得到。我记得我们念小学、念中学的时候,没有书本,老师上课教一篇古文,每个人要抄写,老师写在黑板上,我们每个人自己抄,抄一本,找不到书。哪里像现在这么方便!我们看到现代的社会是非常羡慕。可是现在人不读书,不读书你就不明理,你就不能达此理趣;虽修万行,不能够庄严佛果。庄严佛果就是成佛,虽修万行不能成佛,念佛不能往生,为什么?古大德说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就是说明心行不相应,口里说得再好,心里没有能够把贪瞋痴慢舍掉,就不相应,所以没有成就。
修,此地提醒我们,「一心修之,谓之三昧」。这句话跟我们常常听到古大德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一个意思。中国五千年祖宗教给我们的方法,《三字经》上前面都有,「教之道,贵以专」,专就是一心修之。我们现代的修学,真的我们的课程很杂很乱,课程多没有关系,学习要一样一样的学就会有成就,同时学很多样没法子成就。现在我们看学校课程,我不知道现在的学校,我念小学的时候,每天是六堂课,一堂课是四十分钟,小学。中学的时候,可能一天有五堂课,一堂课五十分钟,当中休息十分钟,交杂的编排,第一堂课上语文,第二堂课上数学,就变了。头一堂课还没有吸收,第二堂课换了新的科目,对学生来讲产生了困难、困惑,心不能够专,学习的印象不深刻。这种方式,在中国古时候没有过的,这都是从外国学来的。中国以前私塾,我小时候还念过半年(大概是一年)的样子,念私塾。私塾里面老师教学一门课,一门课学完才能学第二门课,这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传统的教学。学一门课怎么样?一心修之。譬如你这门课大概需要二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这二、三个月当中就学一样,这个印象深刻,真能吸收,不可以杂修。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那一年我三十二岁,三十一岁的下半年跟老师认识的。我跟他一年三个月,学了十三部经,进度差不多平均是一个多月学一部,小部经,大概一半是属于小乘经。老师的标准,你学了这部经,你上台能讲,他老人家在下面听,听了他点头,可以了,这部经算你学好,你才可以另外学一部。其实我跟他老人家一部经也没学过,我是在我们经学班,一共有二十多个同学,老师是一个一个的教。教这个同学,他是两个人一组,上台去讲经,一个讲国语,一个是讲台语,好像两个上台是有翻译,其实他们两个人用的是一样的讲稿,这么样训练,训练讲经的人才。我去得最晚,所以排名在最后,还没有排到我,我就离开台中。所以我学的经教是旁听,老师在教他,我们在后面旁听。在那个时候我很幸运,我的记忆力很强,理解力还不错,所以听老师教他们,我在旁边旁听,全听会了。他们两个上台去讲,我在下面听听,我就晓得如果换我上台去讲,我一定比他们讲得好,但是我没有机会上台,老师是按照进门先后顺序。复小座这是重要学习的手段,这对我们学经教的人有很大很大的帮助。
我们老师这个经学班只办两年就不办了,我们参加这个班,对于他的方法懂得,我们自己学讲经,就是把老师所讲的经我们要复讲。我在台中复讲的时候讲过两部经,一部是《金刚经》,一部是《楞严经》,《楞严经》是大经。老师星期三对大众讲,我们这些老学生坐在第一排,尤其我是跟老师坐面对面的,坐第一个位置。星期五我们就有一个小班,我们这个小班一共七个人,不错,我们十年在一起,十年如一日,这个小班。每个星期三老师讲经,星期四我们七个人聚集在一起,同学们推我来复讲,把昨天老师所讲的重复讲一遍。所以老师《金刚经》讲完,我的《金刚经》也讲完了;老师的《楞严经》讲完,我《楞严经》也讲完了。一九七七年,香港请我讲《楞严经》,我就很有胆子答应到香港来讲经,为什么?我已经讲过一遍了,而且听众六个人,都是同学,都是学讲经的,内行的,不是外行的。所以在中国,古老的中国,讲经的法师、大德,居士也有参加的,都是从讲小座出来的。讲小座的规矩,尊师重道,决定不能发表自己的意思,这是忌讳。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说,可以漏掉不能够增加,你增加你自己的,这个错误的。记得不完全的时候,漏掉几句没有关系,这是什么?学谦虚,学忍辱波罗蜜。自己有再好的见解都不可以提出来,你得要忍辱,所以学习里面确实它有道在,尊师重道。有时候我们年轻,自己以为不错有悟处,其实往往那个悟处是有错误的,自己修行功夫境界还没到那个程度。所以老师怎么讲,我们就怎么讲,讲错了老师负责任。从前这个教学的确是有它的长处。
我们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还是用教私塾的方法来教我们。以后我出家,我一出家就被白圣法师找去,在他那个十普寺三藏佛学院里面教书,我出家没有做过学生,头一剃就去当老师去了。星云法师知道我了,煮云法师介绍的,煮云法师在台北听我讲过几次经,听得很欢喜,介绍我给星云法师。所以佛光山邀请我,我在佛光山做了十个月的教务主任。那个时候我向星云法师建议,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有一百多个学生,好像有一百三十多人,我跟他建议,我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习的经验,这个方法好,可以把学生分组,三个人一组专攻一部经。那一百三十个学生,这样分法就有二、三十部经,专攻。如果十年下来之后,我估计可以出二十个杰出的讲经弘法的法师。他听了之后也很欢喜,他说那就不像佛学院了,我说不像佛学院是真能出人才。以后他就没有同意,没有接受,还是要让佛学院请很多老师,还是交叉的课程。我们心里很清楚,交叉上课这种课程,四年出一个讲经的法师很难。你看我在台中,我学一部经能够上台去讲,一个月的时间,法喜充满,很有自信心。我跟李老师一年三个月,就是十五个月,学了十三部经。以后我教佛学院,一个学期才教一部,三年学生毕业了,我才教了六部,还有七部还没有拿出来用。这是我亲身经历,我知道中国古人教学这个方法好,一心修之,你心不二用,你在这一个月当中,你所想的、所思的就是这一部经,你不杂不乱,所以有成就。我们看看现在学校的教学,我感到这些学生很冤枉、很不幸,不是教不出来,方法错了。教学最怕的是乱,最怕的是多。「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还是贵以专,你才能出得来。我这一生算很幸运,遇到这三个老师,都给我说这么一个原则,就是学东西要专心,要专攻,要一门深入,才会有成就。
华严三昧是什么?就是得一心不乱。用《华严经》,《华严经》讲十波罗蜜,他修学的纲领,普贤菩萨的十愿,文殊菩萨的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再加上方便、愿、力、智,十波罗蜜,这十门展开是无尽的法门。普贤菩萨的十愿,就是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趣。所以此地讲,「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怎么修法?一心专修,这就是三昧。《无量寿经》上有这么一句话,「得佛华严三昧,宣畅一切经典」。其实最重要的是得三昧,你就能贯通一切经典。依《华严》称为华严三昧,依《法华》称为法华三昧,依《楞严》称为楞严三昧,依《无量寿经》称为念佛三昧,真的要一门深入,不可以多,这个多,不可以杂。在中国,古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多的示范,祖师大德常常劝勉我们、提醒我们,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证得,一切法门都证得。《华严经》上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希望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世出世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我们每个人期望的,能不能做到?能。用什么方法做到?一门通达,门门都通达。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
三昧是见性唯一的一个门径,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三翻作正,昧这个音翻作受,也就是禅定。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六道凡夫所受的都不是正受,受是什么?享受。享受不正常,为什么不正常?佛把六道凡夫种种之受,这个生活上的感受归纳为五大类,叫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身有苦受、有乐受,心有喜受、有忧受,除这个之外,暂时身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叫舍受。舍受很不错,但是时间太短,苦乐忧喜一会儿它又来,所以就叫舍受。如果是永远都住在舍受,苦乐忧喜不会再起,那就叫三昧。所以佛说永远舍弃这五种受,三昧就现前。这五种受是不正常的,三昧是正常的。三昧,你就晓得,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永远保持在清净平等觉,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觉而不迷,这就是三昧,那个觉就贯通一切法。
我们迷失了自性,对于一切法也都迷了;觉悟之后,这一切法没学过的也通了。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这个示现一定要知道,要放下,他在十二年的修行当中,烦恼障没有了,到处参学,寻师访道。在那个时候,印度宗教界、学术界他都亲近过,听了不少东西,看了不少东西,最后在菩提树下把十二年所学的也放下,这入更深的禅定,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证得无上菩提,这一年世尊三十岁。开悟之后就从事于教学,讲经教学,七十九岁圆寂,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没中止过,对一个人也是讲经教学,对广大的群众也是讲经说法,虽然没有排定课程,说法不中断。佛灭度之后,学生把佛所讲的东西,从记忆里面把它写出来,由同学互相印证,证明你所记载的没错,老师是这么说的,传给后世,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经典。
经典不是世尊在世的时候写的,这些经典世尊没有看过,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那个时候佛的学生很…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