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在大乘教裏常告訴我們,物質,就是物質的世界,宇宙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從念頭生的,從心想生,一切法從心想生。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災變?我們的思想有問題。我們現在想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損人利己,災難就來了。爲什麼?這些思想不順自性。自性是什麼?中國老祖宗講得很好,「人之初,性本善」,自性是善的,所有一切不善是違逆自性,就會讓這些自然現象産生負面的變化,不善的變化。如果我們的思想純正,能夠與倫理、道德、因果相應,外面自然現象就變得非常美好。
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做過多次報告,我說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跟我們這個地球沒有兩樣。釋迦牟尼佛在經上爲我們介紹華藏是那麼美好莊嚴,極樂世界比華藏更美好、更莊嚴,爲什麼我們地球今天變成這個樣子?世尊介紹的時候講得很清楚,極樂世界爲什麼那麼美好?那個地方的居民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裏的人是上善。善的標准,最淺顯的,最起碼的,佛跟我們講《十善業道》。世尊常說,我們這個人間修上品十善,來生到哪裏去?來生到天道去。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是阿修羅,天阿修羅,叫叁善道。十善的反面是十惡,上品的十惡是地獄道,中品十惡是餓鬼道,下品十惡是畜生道。這就是說明,我們自己的身跟我們生活的環境都是從心想生,我們的心想有善、有不善,所以外面的境界隨著我們的念頭在産生變化。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想製止冰山不再融化,冰山我們曉得融化是水,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這是講外面的災難,自然災害,水災,災是災難,怎麼形成的?冰融化成水,貪心,貪婪感得的是水災。火災的形成,溫度上升,這是屬于火,瞋恚,瞋恚是火災。風災的因是愚癡,地震的因是傲慢、不平。你看,如果真的能夠把貪瞋癡慢疑斷掉,這個疑就是對聖教的懷疑,不是普通的懷疑,對于聖人的教誨、佛菩薩經典裏面的指導産生懷疑,你不相信,那這個災難你得自作自受。
佛陀在一切經裏常常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什麼災難都沒有了。幾個人相信?確實,在這個人間,從前相信的人比較多,不信的人少。爲什麼?從小有家教,父母教他,家裏面的老人、長輩教他,都相信,特別是中國人,五千年來所接受的是聖賢的教育。佛教傳到中國來,跟中國聖賢教育集合成了一體,所以佛教也變成中國傳統文化一個主流的學派。在古代帝王帶頭學習,所謂上行下效,帝王帶頭學習,這一般人民一點懷疑都沒有,就統統接受。民國成立之後,中國遭受西洋文化的沖擊,相信外國的科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疑惑,這個疑惑愈來愈嚴重,到近代幾乎是把它遺棄了,于是我們的苦難來了。在過去佛門裏,確確實實出家、在家有真正在經典裏面學習,現在真正學習經典的人愈來愈少,這才是真正的危機。什麼人肯發心,不畏艱苦,不怕辛勞,認真的修學佛法,自己成就就能幫助別人,總得給社會大衆做個好樣子。無論是在家、出家都能做得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釋迦牟尼他出家了,示現出家學佛,同時還有一位維摩長者,在家學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維摩長者也見性成佛了,一個是在家佛,一個是出家佛,沒有兩樣。你看看《維摩經》上所記載的,維摩居士講經說法,佛派遣弟子到那個地方去聽經去受教,目犍連、舍利弗,這是佛的大弟子,見到維摩居士,頂禮叁拜,右繞叁匝,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沒有兩樣。所以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提到這樁事情,講到佛法是師道,師道是老師第一大。維摩居士講經說法,他是老師,目犍連、舍利弗雖然是出家人,是阿羅漢,是世尊的大弟子,見到老師還是要行老師的禮節。這是有道理的,尊師重道,你給社會大衆做個好榜樣。在中國,出家人明心見性的有,曆代都有,在家居士達到這個境界的也有。你們在《大藏經》裏面看到,《高僧傳》是出家人成就的,《居士傳》是在家人成就的,還有個《善女人傳》,在家學佛的婦女也有達到這個境界,佛法是平等法。所以世尊在《華嚴》裏面講,「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我們在《妄盡還源觀》裏面,對于世尊這個說法我們能體會,我們肯定,不再懷疑了。
這個訊息,這是最近寄來的,叫「新的世界地圖集」。這裏面最重要的,給我們提出一個信息,他說這個地球災難非常嚴重,要怎樣能化解?信息上給我們說的,人類衆生是一體,世界宗教是一家。如果這個理念能夠被地球上所有居民都接受,這個世界和諧,不再有沖突,人與人之間互相敬愛,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再也沒有沖突的事情發生,世界和諧,災難就沒有了。爲什麼沒有?諸位想想,從心想生。你的理念正確了,你的言行與道德、因果相應了,影響之所及,對內影響我們的身體,我們起心動念對我們身體健康有影響,所以中國人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每天生活在歡喜當中,他精神好,他身體好,又說「憂能使人老」,如果那個人生活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憂慮、放不下,他老化得就很快。所以,這個身體怎麼保養?常常保持著歡喜心,你這個身體不會生病。這個歡喜心從哪裏來的?要怎樣讓自己真正常生歡喜心?孔子教給我們這句話,這個話是不是孔子說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不是孔子說的,什麼理由?孔子自己講的,他說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重要。他所學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所傳的,不是自己的,都是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遺教,他老人家是集大成。在過去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他把它整理,統統記載下來,編輯成書,流傳于後世,這集大成。所以我相信《論語》裏面許多的「子曰」都是孔子述而不作,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他把它寫在第一條,列在第一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講喜悅。我們的喜悅從哪裏來?佛法裏面叫法喜充滿,從哪裏來?從學習來。學習什麼?學習聖賢的教誨,聖賢教誨裏面包羅萬象。而且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古聖先賢裏面,雖然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古聖先賢有沒有明心見性的?肯定有。
這樁事情,當年我們年輕的時候,在李老師會下,我跟他老人家十年,我曾經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在我們中國,曆史上常常記載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在中國稱爲大聖大賢,他們可不可能是佛菩薩在中國應化的?因爲佛菩薩應化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在印度現佛身,在中國現大聖大賢的身,有可能。李老師回答我說,理上講得通,真有可能,但事上沒有證據,在文字記載裏面沒有這個證據,理上講得通。這答得好,我們確確實實相信。那就是說,中國古聖先賢裏面有開悟的、有明心見性的,他們的境界跟大乘經裏面所講的諸佛菩薩的境界沒有兩樣,我們在儒家裏頭找到,在道家裏頭也找到。所以後人有說,孔子叫儒童菩薩。這是什麼?理上肯定他,事上雖然沒有記載,理上肯定。叁教裏頭有共通之處,爲什麼?我們要從這種深處去體會,我們才能對古聖先賢建立信心。尤其是佛教裏頭講得清楚,成佛就是成就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德相。證得這個境界,沒有先後,沒有古佛今佛,沒有,沒有大佛小佛,他是平等的,完全平等,永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他哪有大小、哪有先後!所以時間跟空間都不存在,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古人對這個事情也有個比喻,像長江、黃河的水,沒有流到大海,有先後,真的有前浪後浪,流到大海之後,你能不能找到前浪後浪?沒有了。你能不能找到那是一百年前的江水流到海裏,這是一百年後的?找不到了。所以見了性之後,他就平等了,再也找不到差別,沒有差別相叫真如。在六道裏面、在十法界裏面有高下、有先後、功夫有淺深,見性之後就沒有了。見性就好比回歸到大海,妄盡就還源,還源裏面什麼差別現象都沒有。所以這個地方講不變,講隨緣,順緣就是隨緣。
「由前義故,與有爲法非一」,前面意思是不變曰真,那跟有爲法不一樣,有爲法是假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諸位要知道,有爲法就是有生有滅,我們從百法裏面講,你看《百法明門論》裏面這一百法,前面九十四個都是有爲法,只有後面六個叫無爲法。心法,從阿賴耶,我們講八識,心法,心所法五十一個,色法十一個,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總共合起來九十四法都是有爲法。有爲法就是有生有滅、有變有異,所以它跟真如不一樣。「由後義故」,後義是順緣稱如,「與有爲法非異」,沒有兩樣,不管它怎麼變,相在變,性不變。「二義同爲一法,名曰真如」,這是賢首大師講的,這篇文章也是賢首大師作的,說得很好,有爲、無爲,你真正參透了,它是一不是二。從有爲當中你看到無爲,從無爲當中看到有爲,是一不是二,相有性無。
《大乘止觀》裏面說,「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這是說真如就是自性清淨心,「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一樁事情。佛說這麼多名相,爲什麼?教你不要著名字相。佛性、法身、如來藏、法界、法性、真如、清淨心都是名字相,你曉得它是一樁事情,它不是兩樁事情,不要執著名字相。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面教導初學,你要怎樣才能把佛所講的東西真正聽懂、聽明白了,菩薩告訴我們,第一個,「不執著言說相」,聽講不執著言說相,讀經不執著文字相。爲什麼?文字是言說的符號,把言說用符號記錄下來,這文字,所以言說相不執著,文字相就不應該執著。第二個,「不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第叁個,「不執著心緣相」。什麼叫心緣相?我們聽了,想它裏頭什麼意思。可不能想,一想就錯了。爲什麼?見性的人,我們講諸佛菩薩,或者在中國稱爲大聖大賢,他的言說是從自性裏頭流出來的,自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叫什麼?那叫…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