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八集) 2009/4/5 臺灣高雄 檔名:12-47-1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第四行,我們將這段文字念幾句,對對地方。
【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叁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這裏面首先講到法界,這個名詞我們簡單要介紹一下,什麼叫法界?學佛的同學們,我相信這兩個字聽得很熟,但是它的含義未必很清楚。在總的說法,一切諸法總名稱就叫「法界」。法界的意思很多,通常是用「二義釋之」,一個「就事」,一個是「約理」。「就事而言,法是諸法,界是分界」,這是從事上講的。佛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歸納起來用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各有各的界限,而實際上來說,這還是歸納,要是細分那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個稱爲諸法。譬如在我們一個人這也是一法,人,頭,我們從外面看,身體、手足,各是各的部分,它都有界限,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什麼叫做分界。《菩薩璎珞經》上這樣說法,「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叁界業果」。無明,我們要知道,在這一節『法界圓明自在用』,前面第一段講的是「海印森羅常住用」,那是說宇宙的起源,這個宇宙從哪裏來,這一段是講我從哪裏來的,前面是講依報,這一段講正報,佛家常講依正莊嚴。可以說依報跟正報是同時起來的,沒有辦法辨別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先後有沒有次序?先後確實是有,但是有兩種說法,有一種說法:依報在先,正報在後,也有一種說法:正報在先,依報在後,這兩個講法都沒有問題。
爲什麼?它速度太快,快到什麼程度?世尊問彌勒菩薩,衆生起一個念頭,這一念很短,很短的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裏面有多少個細念?有多少物質現象(就是講的依報),有多少精神現象(這講的正報)。依報跟正報可以說是同時生起來,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一彈指的時間很短,有多少念頭?有「叁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叁十二億乘十萬,我們現在所謂叁百二十兆,這一彈指叁百二十兆的微細念頭,叁百二十兆。他說「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佛問得好,他也答得好,每一個念都有物質現象出現,每一個物質現象都有精神現象。識就是八識,我們這個地方不講八識,講阿賴耶識,第一個是阿賴耶識出現。由此可知,凡是物質它統統有識,也就是說它有見聞覺知,爲什麼?因爲自性裏頭本自具足,它不是從外來的。這些現象,相跟識,相是物質,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都是自性裏頭本自具足的。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給五祖忍和尚提出的報告言簡意赅,他向老和尚報告自性,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有許多祖師說,你說來聽聽。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要用現代的話就是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現在呢?現在還是清淨的。無論你是在天堂,或者是在地獄,自性從來沒有染汙過,一定是清淨的。第二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自性是本體,在哲學裏面講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宇宙是從它變現出來,生命也是從它變現出來的。這個地方的生命不說別的,單單指我自己,我從哪裏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衆生,這兩個字要搞清楚,衆生不是單單指人,它是廣義的,衆是講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衆生。可以說所有一切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統統叫衆生。所以衆生跟法界意思也相同,這個範圍太廣了。
衆生都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能大師第叁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跟《華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我們要懂得廣義,我們今天講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全是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講的自性,就是自性裏頭本自具足智慧、德能、相好,本自具足的。能大師只說一句話,本自具足,《華嚴經》上就講得詳細,具足一切智慧、德能、相好,這就講得很清楚。智能無量無邊,不是知識,智能跟知識是兩樁事情,這個要搞清楚。無量的德能,這個德能是什麼?德是德行,能是能力,佛門裏也叫神通,神通屬于德能。無量的相好,相好我們今天講福報。都是圓滿的,智慧是圓滿,德能是圓滿,相好也是圓滿,所以才說佛佛道同。到成佛之後,你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平等平等,沒有說哪個多一點,哪個少一點。爲什麼?你證得自性!自性是一,一切衆生的自性是一,一切諸佛的自性還是一,自性沒分,它是本體。這是佛法裏面講的哲學與科學,從理上講是哲學,從事上講是科學,都講到登峰造極,都講到究竟圓滿。宇宙跟生命的起源,到現在哲學跟科學裏面都沒有定論,但是佛在《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很肯定。
所以這裏,「法界」,「圓」是圓滿,是德相,「明」就是智慧,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自在用」,用是起用。現在我們的圓明沒有,我們的智慧沒有,我們的德能、相好也沒有,所以我們現在不自在。我們現在用的是什麼?這個佛在《華嚴經》上也說得清楚,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圓明自在用不能夠現前,不能夠得這個受用,原因就是我們有無明、有煩惱,《華嚴經》上說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大乘經教裏面它用的名詞是用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個名詞同學們都很熟悉。無始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妄想,塵沙煩惱就是分別,見思煩惱就是執著,這兩個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由此可知,這叁種煩惱障礙了我們的「法界圓明自在用」,它障礙了。我們有沒有失掉?沒有,跟諸位說,這個一定要肯定,我們自性裏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是一點都沒有失去,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只是我們自性上有點障礙,這個障礙就是這叁種煩惱,《華嚴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舍棄了,法界圓明自在用就現前,這一放下就叫成佛。所以在《華嚴經》上凡夫成佛,在理上講,在事上講也一樣,一念之間,只要你肯放下,放下就是!這個事情與修不修、學不學沒關系,就看你能不能放下。
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當年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十九歲離開家庭,出門去求學,學了十二年。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當時印度宗教跟學術界,他都去參學過,再沒有老師,沒地方學。他並沒有傲慢,沒有覺得我是第一,這一切人都不如我,他沒有起這種煩惱,他還是非常謙虛。在我們想象當中,這有叁個問題不能解決。當時印度無論是學派、是宗教都崇尚禅定,所以佛門裏面所講的四禅八定,這不是佛教的,古婆羅門教他們所修的。得這個禅定,得四禅八定,六道裏面的狀況,我們現在講六道裏面不同的空間維次,他完全突破,也就是說他了如指掌。如果我們證得這個境界,還要是很謙虛,還要是好學的話,肯定裏頭還有問題,什麼問題?六道你都明白,你都清楚,六道從哪裏來?爲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肯定有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在當時宗教界跟學術界都沒有答案,往往把四空天當作大般涅槃,般涅槃是梵語,意思是不生不滅,意思是宇宙的本體他們見到了,他也沒有懷疑,不像釋迦牟尼佛他有懷疑。所以他把十二年所學的也放下,入更深的禅定,這一入定就是所謂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在經上常常講,學佛不能見性是有兩種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前面講的叁種都是屬于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障。除這個之外,所知障,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這十二年怎麼樣?是知識不是智能,知識。知識障礙你見性,所以也得放下,所知障斷掉,二障統統斷掉,障礙沒有了,自性清淨心現前。
所以世尊所證得的境界,跟惠能大師證得的境界完全相同,這明心見性了。能大師見性提出的報告簡單扼要,五句話說明白了,自性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是本自具足的,是本不動搖的,能生萬法。而釋迦牟尼佛見性之後,他做了一個詳細報告,這個報告是什麼?現在我們所學習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是細說,能大師是略說,要知道內容不增不減。由此可知,《華嚴經》如果把它歸納起來,就是能大師講的五句話;能大師五句話把它展開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不增不減。說得好!世尊爲我們示現的,他是學了十二年,真的叫廣學多聞;而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一天沒學過。這兩種表演就是告訴我們,這樁事情與學不學不相幹,關鍵在哪裏?關鍵在放下。我們學佛,學佛到底求什麼?佛經裏有一句話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句話可以翻譯,爲什麼不翻,還用原來的音然後再加批注?這叫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而且很容易翻,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譯經大德們對這個尊重,爲什麼?學佛就求這個,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佛說這叁種煩惱,叁種煩惱是講煩惱障,叁種,妄想、分別、執著,所知障也離不開這叁種,障礙了自性。像世尊、像能大師,他們很厲害,他們說放就統統放下,這在佛法叫上上根人,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這是真的。不是上上根人,縱然你明白了,我們學佛學了將近一甲子,我學佛到今年五十八年,再差兩年就一甲子,沒開悟!雖沒開悟,天天受經教的熏習,我們古大德常講「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什麼?這是上中下根人所走的路子,不是頓悟,不是徹悟。頓悟、徹悟好像上這個大樓,坐電梯一下就上來,那是頓悟。漸悟是什麼?漸悟我們沒有能力,沒電梯只好爬樓梯,爬樓梯一階一階往上升。我們從漸悟當中把這個事實真相也能悟出來,這個悟出來在佛法叫解悟。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原理、原則、方法都懂得,現在並沒有到頂點,頂點上有些什麼樣子大概可以了解一些。欠的是什麼?欠的是功夫。功夫是什麼?放下,你怎樣把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