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七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真言、叫真理。我們用自己的意思去猜,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用自己意思去體會、去猜,全錯了,你怎麼能猜得到。

  要怎樣才能真正懂得?我們也要像他一樣,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聽懂了。所以我們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聽經所懂得的那些東西,那不是如來真實義,那是什麼?我聽到這個經,我想到是什麼意思,不是如來真實義。所以這個難!開經偈裏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幾個人能懂?給諸位說真話,阿羅漢能夠懂得少分,凡夫沒有辦法,菩薩能懂得多分,只有法身菩薩才真正能聽懂,爲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所以《華嚴經》對象是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對象是他們,佛是給他們講的,他們是真的當機者。凡夫有沒有分?凡夫做旁聽,旁聽也有分。清涼大師講「大心凡夫」,他能體會到。大心凡夫是什麼?發大菩提心的凡夫,他有能力聽得懂。發大菩提心是什麼?無我無私,起心動念都想到一切衆生,這樣的人行,他能聽得懂。換句話說,有自私自利的、有分別執著的,他就很難。雖然很難,不能說沒有利益,有利益,縱然他解釋得有錯誤,還是有好處。爲什麼?因爲一切凡夫的心,雖是妄心,妄心跟真心不二,真心是真,妄心是如。常常聽,不中斷的聽,慢慢就把他的根性從凡夫根性自自然然就回歸到菩薩根性,可以養成。這裏頭最重要的關鍵,信心是第一,不間斷是第二,間斷就難了,間斷就染汙了,這是中國教學裏面所說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我是凡夫,但是我天天跟聖賢在一起,時間久了,不知不覺就變成聖賢,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凡夫學佛,熏陶是比什麼都重要。古大德勸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道理在此地。爲什麼要建立道場,爲什麼教你不離開道場?古時候人成就的多不是沒有原因,住在一個道場,十年不下山,不出山門,二十年不出山門,一生不出山門,大有人在,所以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不接觸外界的熏染。古時候地大人少,一般來講,環境清淨,尚且有這麼多的限製,才能夠幫助一個人成就,現在這個時代不一樣,現在是人多,社會很複雜,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了。我是叁十八年到臺灣,那個時候臺灣的人口六百萬,現在有多少?聽說有二千多萬,差不多快要四倍了。從前那個時候臺灣環境是清靜的,人與人之間都非常親切,互相尊重,無論走到什麼地方,有困難,當地的居民都會自動幫助你,現在這個情形沒有了。愈往古時候去,人就愈少。中國在乾隆時代,那個時候國家做過人口調查,只有二億多人。你看現在十幾億人,增加多少倍!抗戰時候,五十年前,中國號稱四萬萬五千萬人,人口是大幅度的增長。社會的誘惑力量,特別是近代這些科技日新月異,這東西有沒有好處?好處有一點,但是負面的影響超過好處,真的是得不償失,帶給我們最大的困惑就是心浮氣躁,我們人心定不下來。六十年前臺灣的社會人心還是定的,今天是心浮氣躁。所以學佛爲什麼學不好,這些因素我們不能不知道。佛說法有他的善巧方便,教給我們即相離相,決定不能夠執著。

  下面是《往生論注》下卷,《往生論注》是兩卷,上下兩卷,有這麼一句話,「真如是諸法正體」,這個真如就是講的自性,就是講的法性,是一切法的本體。底下,「教行信證證卷曰」,這裏頭有錯字,這個沒有關系,他所引用的,下面一句說,「無爲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則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這都是屬于淨土宗的。彌陀如來,這是講的報身,從如來生,這個如來是真如。前面講什麼?法性就是真如,真如是一如。示現報身、應化身,在哪裏?在極樂世界。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生凡聖同居土,你在極樂世界見到的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應化身。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能夠見到佛,這是殊勝。你得到彌陀親自教導,他無量無邊的化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不離開佛陀,這就福報大!如果你生到實報土,那你是見到報身彌陀,同居土裏面、方便土裏面都是應化身,應化身跟他的報身、法身是一不是二。小乘經裏頭很少說,但是《雜阿含》裏面有一句話這麼說法,「以一乘道」,一乘道是佛道,這是小乘經上很少說的,「淨衆生,離憂悲,得真如法」,清淨衆生,離憂悲就是離煩惱。所以大乘講得清楚、講得明了,大乘講的離什麼?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得真如法。一乘道是佛道,清淨衆生,換句話說,你還會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這不是大乘裏面講的清淨衆生,大乘法裏面講的清淨衆生它的標准是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我們把這些名詞術語學過之後,我們來看這一段文,我們把它念下來,「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這個話我們就明白了,是自性清淨心裏頭本有的覺心,這個覺是什麼?就是智慧。世尊在《華嚴》裏面講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真如本覺就是如來智慧,個個都有,爲什麼?個個都是如來,個個本來都是佛。現在沒有了,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看一句話道破,我們現在爲什麼沒有了?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真如本覺失掉了。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這是什麼?有障礙障住。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叁重煩惱把它障礙住,所以真如本覺不現前。實在講,真如本覺還起作用,起什麼作用?我們現在是妄念,憂慮煩惱就是的,它變質了,它被妄想分別執著染汙了,變質了。所以底下講「妄盡心澄」,妄是什麼?就這叁大類的煩惱。我們只要能夠把執著放下,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再執著,正覺就現前。正覺不現前的時候,我們也有覺,佛法裏面叫邪覺,邪知邪見,我們自以爲聰明就是邪知邪見。執著沒有了,就是見思煩惱沒有了,才是正覺,正覺是阿羅漢。然後再把分別放下,分別是塵沙煩惱,這一放下,你就是菩薩,正等正覺。最後把起心動念也放下,那你就成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你就還源,妄盡心澄了。這個心澄是用水來做比喻,你的心水幹淨了,沒有染汙了,不動了,沒有一絲毫波浪。你的心水在這種狀況之下,萬象齊現,萬象齊現是什麼?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照在裏面。妄盡心澄是般若無知,萬象齊現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的基礎是般若無知,所以般若無知叫根本智。那你曉得了,妄盡心澄是根本智,它起作用,萬象齊現是無所不知。這是解釋海印,海印就是萬象齊現。下面大師用比喻來給我們說:

  【猶如大海。】

  這個『大海』就是我們的性海,法性,性海。

  【因風起浪。】

  這個『風』是什麼?叫境界風動。這個風就是念頭,大乘經上常說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無明就是風。無明是動的,所以用風來做比喻。『起浪』,這個浪就是阿賴耶,就是五十一心所,一切有爲法,這是因風起浪。這裏面有一個問題,爲什麼會有一念?一念不覺,爲什麼有這個一念?這一念是幾時起的?這是佛法裏面的大問,這是根本問題。佛是怎樣給我們解答的?佛說這一念是妄念,有念就是妄。這句話回答了,妄念是什麼,或者稱妄想?妄是不能成立的,沒有原因的,它不是真的。你問它幾時起來的,它要真有幾時它就變成真的,那怎麼能叫妄。那什麼時候起來?就是當下,就是現前一念,它不是過去,它也不是未來。這一念有沒有原因?沒有原因。有原因是真的,沒有原因才叫妄念。這個答複得太好了,你當下有這一念,這就像此地所說的,因風起浪,十法界依正莊嚴全現出來了。

  【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

  『風止息』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自性本定現前了。六祖能大師說得好,他五句話,第四句話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所以後頭講「能生萬法」,那就是此地講的無象不現。這個講得好!我們現在在學習怎樣把我們這個心定下來,也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放下。爲什麼放不下?沒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不肯放下。了解事實真相之後,肯不肯放下?自然放下。爲什麼?像《般若經》上給我們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話很難懂,我是一直到讀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談話,才真的明白了。你想想看,心動了,現相了,就是因風起浪,這個時間是多麼短促,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概念是不是佛在經上所講的,還是有問題,但是我們相信,佛所講的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短、更快。我們現在想象的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我們根據彌勒菩薩所說的,這個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這個念就是風,就是因風起浪。這一彈指,我們現在算一秒鍾彈四次,乘四,這個數字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我們有沒有能力把這個放下?沒有能力。爲什麼?它太微細,我們根本不能覺察,不能覺察你怎麼能把它止息?換句話說,到什麼時候你能止息?你能夠看到了,你就能止息它。

  佛在大乘教裏面告訴我們,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了,這是阿賴耶裏面的細相,叁細相裏頭第一個細相,八地以上才能夠止息,這談何容易!法相唯識家所講的轉識成智,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海水澄清,無象不現』,大圓鏡智。這絕對不是凡夫境界,不但凡夫沒有辦法,二乘也沒有法子,權教菩薩也沒有辦法,圓教大乘還得到八地才真正起作用。通常講圓教,圓教確實根性不相同,十住裏面第八住菩薩就有八地菩薩這個境界出現,所以十住很像十地。經上這麼講,畢竟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我們相信。我們自己從哪裏做起?一定是從放下堅固執著上下手,我們境界才能不斷向上提升。世間人執著,我們也很執著,我們能把執著放下一些,比世間人執著輕一點,你就看到那個效果不一樣。要不斷的放,年年要放,月月要放,天天要放。下面大師引用《起信論》上一句話說:

  【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爲海印叁昧也。】

  這都是解…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