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面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是從學佛才懂得這句話,那個悅是喜悅,喜悅不是外面的刺激,是內心的歡喜,佛家講法喜充滿。這個喜悅從哪裏來的?從學習來的。習是落實在生活。到哪裏學?每天從早到晚天天在學。跟誰學?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他是善人,他做的好事我看到了、聽到了,想想我有沒有,我要沒有,要向他學習。他是個惡人,幹了些不好的事情,我要反省我有沒有,我要有,趕緊改過;我要沒有,要勉勵自己不要犯他的過失,他也是我的老師。善人是老師,惡人也是老師,所以夫子講「叁人行必有我師」。在《華嚴經》裏面具體的顯示出來,就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財是學生,這五十叁位都是老師。這五十叁是什麼?就是社會上一般大衆,佛把他分成五十叁類,我們今天講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是善,跟他學;他是惡,我們反省,也是我的老師,反省我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所以善人、惡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沒有一個不是我的老師,你說他多快樂,你說他多歡喜!每天德行、學問、福報都在提升。所以有很多人講,善財運氣好,遇到那麼多善知識,我怎麼一個都遇不到。其實你從早到晚天天跟著善知識在一起,你不認識!你看到那個好人,嫉妒他;看到惡人,嫌棄他,你在造業!你叁人行在造業,人家叁人行作佛作祖去了。你看這個認知多麼重要!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
今天我們這段文講的是宇宙的來源,講一念不覺。這個一念非常微細!我們學佛也是搞了幾十年,對于這句話都有疑問,都解不開。對于這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了,在我也不過是大概五年,七十五歲以後的事情。讀到經典裏面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談話,這一下明了過來了。這裏有這份資料在,這個也印得很多,我想諸位同學都看到過這篇談話,「佛問彌勒,心有所念」,這講我們凡夫,我們凡夫起個念頭。佛問得好,心有所念,這個念頭有幾個念?這個我們就不懂了。有幾個相?有幾個識?實在說,他這段話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段文。彌勒菩薩答複世尊說,「舉手彈指之頃」,頃是速度很快,一彈指。佛問有多少念,彌勒菩薩說「叁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那個單位是百千,百千是十萬,叁十二億個十萬,這是多少?我們中國人講的叁百二十兆。這一彈指,叁百二十兆個念頭,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平常看電影,這種常識我們有,我們知道電影放映機裏面的膠片,大家都曉得一格一格的,一秒鍾它的速度是二十四格。你看鏡頭開關,鏡頭打開,這一個幻燈片照在這個銀幕上,立刻就把它關掉,再打開放第二張,這個速度多快?一秒鍾二十四格。我們在銀幕上看就好像是真的一樣,一秒鍾二十四格。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宇宙的現象一秒鍾多少格?一彈指就叁百二十兆,那我們彈指,大概我這個速度一秒鍾可以彈四次,再乘四,這假定的,再乘四,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就是一秒鍾它這個鏡頭開關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我們怎麼會知道?太微細了,這個振動的時間太短,振動的頻率很低,我們沒法子發覺。所以我們念頭很粗,我們起個念頭,你看這裏頭那麼多的細念成一個念頭。
佛不但是哲學家,也是科學家,科學最重要的是講證據,不能隨便說的,你要拿證據出來。佛法裏有沒有證據?有。佛告訴我們,佛用什麼方法見到這個現象?用定功。你的心地愈清淨,你感受的力量就愈強,這個微細波動的頻率你能夠收得到。什麼樣的定功?大乘經裏面佛說八地菩薩,八地菩薩他見到阿賴耶了。這就是相宗講的阿賴耶識,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是自性變成阿賴耶,就是那個微微的一念變成阿賴耶。阿賴耶立刻就轉相,轉相是第七識末那,由末那立刻就生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質,末那是精神,所以精神跟物質同源。它的速度太快了,是有先後,那個速度多快?那你還要把這個一念,一念裏面有成住壞空,你再乘上四倍,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再乘四,那是講什麼?那是講物質跟精神現象的生起。它是頓現,不是逐漸逐漸現的。這個說法好!你修定,修到八地菩薩那個定功,你就看到了,不是佛隨便說的。佛說了,你不得受用。佛是說了之後,佛叫你必須證得,你才得受用;否則的話,那是佛說的,不是你的。如何把佛說的變成是自己的境界?這要靠自己去證實。所以佛法裏面講信解行,最後是證。你證得才算是你自己的,那叫真信;沒有證得,不是真正相信。所以佛法前面第一個信,說老實話,那第一個信是迷信。你怎麼就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你也沒見到?信了以後佛給你講解,真正聽懂,它有理論依據,真正理解,有理論依據,才叫正信,這不是迷信,它裏頭有道理的。但是這個道理我還沒有通過實驗,我還沒有證實,所以道理明白之後你要行,你得真幹!依照佛所講的理論、方法你去做,你做到你就能證實,做到少分就證實少分,做到多分你就證得多分,做到圓滿你就證得圓滿,這是科學。
方東美先生早年把佛法教給我的時候告訴我,我跟他學哲學,他說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我相信他,他不騙我。我認真學習,學到今年學了五十八年。這五十八個年頭,真的我很感激老師,爲什麼?我年年有進步,我不是利根,是鈍根,沒有辦法頓悟,但是年年有進步,所以法喜充滿。我才知道夫子那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把中國古人所講的「活到老,學到老」,我後頭加了兩句,「真快樂,忘了老」,老都忘掉了。晚年快樂從哪來的?學來的。如果一天不學,就一天生煩惱。煩惱對于我們的身心傷害很大,我們中國古人講「憂能使人老」,你心裏有煩憂,你就很容易老化;你心裏頭沒有煩惱、沒有憂慮,身心清淨,快快樂樂,年歲雖然不斷的向上升,你不感覺到老化。爲什麼?快樂!我是從這個體會,所以就想到老人樂園。也想到什麼?因果的事實。一個老人如果老年不快樂,有怨恨、有不平,這個不好。這種不健康的身心,將來死了之後,佛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他到哪裏去?他到叁途去,他有怨恨、有不平。叁途就是餓鬼、地獄、畜生,他到那裏去了。晚年如果快快樂樂,天天學習聖賢的典籍,聖賢的教誨,晚年跟聖賢在一起,這個快樂得不得了,那他死了以後至少來生還能得人身,甚至于提升到天道去,不會墮叁途。
所以我就想到養老院要重視精神生活,如何幫助他們?那就是要教學。老人院就是老人大學,給他講什麼東西?給他講倫理、道德、因果,給他講宗教。因爲他這一生已經過去了,要告訴他還有來生,不是死了就完了,絕對不是的,還有來生。這一生我們覺得過得不太滿意,希望來生更圓滿,他有指望、有希望,能夠把他的精神振奮起來,讓他活得健康、活得快樂。這是幫助一個人,從叁途把他拉到天道,這是好事,這是大功德,這是我們應該要努力去做的。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所以我每到一個地區去訪問,我都看看那個地方的老人福利事業,看看他們養老院,跟他們人談談,希望老人要著重老人教育,要著重文藝的生活。不只是去養老,要養到他們心情快樂,養到他們對于自己的前途有光明的一面,有美好的這一面,我們才能對得起這些老人。在中國過去,養老育幼是家族承擔的,我們現在講家族大家容易懂,講家庭大家就不懂了。從前家族就是家庭,大家庭,不是小家庭。大家庭裏面人口多,一般普通的人口大概總是五百人左右,這麼樣的一個家族,所以它重視家道、家規、家學、家業。它的功能確實做到了育幼,就是教育,對子弟的教育;養老,老人有天倫之樂;傳宗接代,後人,晚輩有能力、有德行、有學術傳他的家道,傳他的家學,傳他的家業。現在沒有了。我們想想中國的家,在中國幾千年曆史當中,這個國家、這個族群獲得了長治久安,承平盛世,靠什麼力量?靠家庭的力量。所以中國人講,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家在中國曆史上扮演主要的角色。今天家沒有了,社會動亂;從前有這個家,社會是安定的、是和睦的。所以這個精神、功能太好了,怎麼樣把它繼承下去?我現在常常想到企業家,希望搞企業這些人,把中國這樣美好的傳統延續下去。那必須要把你這個公司所有的員工,現在一般企業員工上千人的就很多,把這些員工看成自己的親兄弟、親姐妹,把這個團體要真正看成一體、一家。
我們今天講這段經文,這宇宙是一體、是一家。我這些年在國際上搞的世界宗教是一家,一切衆生是一體,世界就太平了,沖突不會再有,才能夠恢複到安定和平。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敬愛、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你說這個世界多美好,那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就是華藏世界。華藏跟極樂是人爲的,不是天生的。就是因爲他們那個世界的居民了解諸法實相,他們知道一切衆生跟自己關系是一體,整個宇宙跟自己的關系是一家,所以世界叫極樂、世界叫華藏。這些都要學習聖賢的教誨,啓發我們,我們才能夠覺悟。覺悟之後我們就肯定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不是理想,是事實,這就叫行證。從信解要契入到行證,我們得受用。我們現在是明白了、覺悟了,我把一切衆生看作一體,把這個世界看成一家,可是他把我看成外人,那怎麼辦?不要緊,毫不相關,我承認了,我提升了,我超越了。現在跟你們在一起,你們不承認,我死了以後,到極樂世界去了,大家承認,到華藏世界去了,大家承認。你們暫時不承認,還繼續搞輪回,還繼續搞冤冤相報,到哪一天報得太累,不想再幹了,佛菩薩來教你。你什麼時候相信,你什麼時候就解脫。所以千萬不要,我承認他跟我是一體,他不承認我,那就算了,我也暫時就不理他了,錯了。就好像小孩,你親生的兒女,從小離開了,離開幾十年,長大不認識了,小孩不知道你是他的父母,你知道他是你的子女,你愛不愛他?他縱然反對你,你…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