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五集) 2009/3/27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12-47-1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面第五行,我們還是從第二,從頭念起,二、「自下依體起二用者」:
【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
我們就念到此地,這裏面有很重要的名詞術語,我們也不能不簡單的介紹一下。什麼叫海印?這一段裏面給我們講到海印叁昧。在《丁福保大辭典》裏面告訴我們說,「佛所得之叁昧名」,海印叁昧是佛所證得的。這個地方的佛,我們學《華嚴》的同學都知道,只要妄想、分別、執著,這叁種煩惱習氣斷了,就是大乘教裏面所講的成佛。妄想分別執著離開,海印叁昧就現前,所以他說佛所得的叁昧。叁昧也是佛學名詞,從梵語音譯過來,意思是正受,你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翻作正,昧翻作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佛給我們講,六道裏面的凡夫,所享受的不外乎五種,也可以說五大類,叫五受,這個五受是不正常的,不是正受。這五大類,它說身,我們這個身體有苦樂的感受,這兩大類裏頭全都包括了,不是苦受就是樂受。精神上是講心,心有憂喜,有歡喜、有憂愁,無論你是有多少的境界現前,歸納起來總不外乎苦樂憂喜。也有在短時間苦樂憂喜都沒有,身也沒有苦樂,無所謂苦樂,心也沒有什麼憂喜,這種受叫舍受。舍受是很好,可是它不是真的舍,它又會起來,舍的時間很短,六根跟六塵境界一接觸,苦樂憂喜就又出現,所以有這麼短暫的舍受。如果永遠保持舍受,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那就叫叁昧。
由此可知,叁昧是永恒的,得到之後不會再失掉;得到之後會失掉叫舍受,那是六道裏面的。阿羅漢以上,就是超越叁界,阿羅漢以上就有叁昧,他們所得到的不會退轉,不會再失掉。佛所得到這是究竟圓滿。因爲阿羅漢所得到的,他只是把見思煩惱舍掉,塵沙煩惱他沒有斷,無明煩惱沒有斷,叁大類的煩惱他只舍了一種,但是一種得少分的正受,他得的是位不退。他的行、念還是有進有退,但是位決定不退,絕對不會退到六道輪回,他在四聖法界裏面修行,是不斷的向上提升,他不會退轉。這是叁昧的意思,佛所得到的,在我們《華嚴》裏面講的,圓教初住就得到,所以圓教初住真的成佛。爲什麼還講他不成佛,還稱他爲法身菩薩?因爲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習氣斷了就稱他爲究竟圓滿的佛果。究竟圓滿的佛果跟初住菩薩,我們可以說所得叁昧名稱相同,都是海印叁昧,一個是得海印叁昧沒有習氣了,一個是得海印叁昧還有無始無明習氣存在。從習氣的厚薄,初證海印叁昧,習氣還很深,所以這是十住位。往上去十行那就薄很多,到十回向、十地,愈往上去習氣就愈少,到等覺那就是還有一分習氣,那一分習氣斷掉之後,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
可是你要曉得,初住菩薩,無始無明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無明是起心動念,他不起心、不動念,諸位想想,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平等法,可以說從理上講、從事上講,他跟究竟佛果都平等。所以天臺大師六即佛,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跟十法界的佛不一樣,十法界的佛是「相似即佛」,相似,好像是佛,但他不是真佛,爲什麼?無始無明沒斷。也就是說他分別執著斷了,分別執著的習氣也斷了,但是他還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始無明,所以他很像佛,他不是真佛。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真佛,我們中國禅宗裏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就見性、就成佛了,這些理事我們都要很清楚、很明白。初住菩薩跟究竟佛果,他們起用可以說是完全相同,他起什麼作用?就是在十法界,或者我們講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有感他就能應,與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
就像《普門品》裏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應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他就現比丘、比丘尼身,應以長者身得度他就現長者身,乃至于他能現花草樹木身,能現山河大地身。只是看衆生的緣在哪裏,他遇到什麼緣豁然大悟,他就現什麼樣的身相,或者我們講的形相,讓感的衆生觸到這個現相就豁然大悟,所以這種能力完全相同。乃至于應身,應化在世間,像釋迦牟尼佛,像我們的六祖惠能大師,我們一般講到這個世間來投胎,所謂八相成道,在這個世間也能住個若幹年。住多久呢?不是自己意思,那是緣分,緣分沒有了,他就走了。他是沒有壽命可說的,有緣,時間住得長一點,沒有緣,時間短一點。緣是什麼?緣是在這一階段,我們講在這個地區,在這一段時間裏面,有衆生接受他的教誨,成佛了,這叫有緣;這樣的衆生,就是學生沒有了,他就走。只要有一個衆生他都不會走,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遇到慧可,把法傳給慧可,他就走了。五祖忍和尚遇到惠能大師,法傳給他,好像不到一年他就走了。緣盡就走,緣沒有盡他得留在世間,留得最長的諸位要知道是誰?大迦葉尊者,到現在還沒有入般涅槃。他在哪裏?在雞足山,在那裏面入定,他要等到彌勒菩薩降生到我們世間,示現成佛,他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他,他就走了,他有這麼一個緣在,所以他住在世間。是不是我們中國雲南的雞足山?那也叫雞足山,那裏也有大迦葉的道場。實在講大迦葉是不是到過雲南來?也有人說是印度的雞足山,不是雲南的雞足山,這個不重要。爲什麼?阿羅漢以上,給諸位說,時間跟空間就超越了,十法界衆生無論在哪裏有感,他立刻就起應,所以不拘泥在一個地方。我還是在不久,真的是不久之前,好像前兩年臺灣有一個旅行團,我在雞足山那邊聽講的,他們到華首門去拜迦葉尊者。這個團隊裏面有兩個人走在最後面迷路,找不到路,在很著急的時候,遇到一個老人戴個鬥笠,拄個拐杖,碰到了,他們就問,向老人家請教,華首門在什麼地方,這個老人指點他,他們就找到。找到之後華首門有迦葉尊者的塑像,他一看那個塑像,就是剛才在山下遇到的老人,說迦葉尊者真的在那裏。
像這種事情不止一次,一年會有那麼幾次有人看到他。這是什麼?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迦葉尊者是不是佛?肯定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佛!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明了,你就會深信不疑,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感他就有應,這道理是什麼?道理就是我們這篇文字裏面所講的,宇宙是一體,衆生是一體,法界是一體,萬物是一體。在哪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感他就現相,沒有感他就隱,隱現不同,這些都是諸法實相。這個地方的佛我們就知道,就像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裏面所說的諸佛,他講的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包括究竟佛果在其中,那就是四十二個位次統統稱諸佛。
爲什麼叫叁昧?諸佛所得的叁昧,下面說「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這幾句話很簡單,但是說得很詳細,像大海,你要知道大海是水,水裏面要有波浪那就看不出印象,這個印象就亂。如果水裏頭沒有風浪,海水就像湖水一樣,一點風浪都沒有,這個水平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所有境界統統照在裏面,整個宇宙都照在裏頭,這叫海印。大海,這印是什麼?印的是外面的萬象,照見!它底下湛然這兩個字重要,湛然是清淨,沒有染汙、沒有波浪叫湛然。用這個來比喻佛的智海,這是自性,這個智海就是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世尊不是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嗎?「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海就是自性裏頭本有的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求不到智慧,外頭沒有智能,外面有知識,智能不是從外頭求的;智慧要心定下來,心裏頭一念不生就生智慧。心裏面要不清淨,你看看你有見思煩惱,我們用《華嚴經》的話來說,你有執著,你有分別,你有起心動念,智慧就沒有了。沒有了是什麼?智能變成知識,變成知識就不是智能。智能跟知識,清淨心起的作用就是智慧,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起作用就是煩惱。
所以執著,大乘教裏面稱之爲見思煩惱,分別,大乘教說它作塵沙煩惱,起心動念稱它作無明煩惱,他生煩惱。所以知識是煩惱,智能不生煩惱。由此可知,我們世間人所求的全是知識,沒有智能。不但世間人沒有智慧,你看看大乘教裏面說,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智慧,只有半個解脫沒有智慧。爲什麼?我們把這個道理明了之後,你就會點頭,他真的沒智慧。他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沒斷,無明煩惱沒斷,他哪來的智慧?智慧要怎麼樣?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了,智慧現前。塵沙煩惱是分別,也就是說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然後還要往上提升,不起心,不動念,智慧現前,這個智慧就叫做海印智慧。智慧像大海一樣,爲什麼?整個宇宙,用大乘教裏面所講的,把一切萬法歸納爲六項,性是能現的自性,相就是惠能大師講的能生萬法,宇宙之間所有的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還有因果,你看這六個字包盡了,性相、理事、因果,全都明了,這像什麼?海印一樣,它是自然的,不是學來的。
這個智慧現前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是學來的,是你自性裏本有的。是真的嗎?真的,怎麼知道是真的?有證人。誰是證人?頭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叁十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也就是說他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道,這十二年間他所學的那些知識也放下了,知識要不放下就見不了性。佛給我們講,障礙可以分爲兩大類叫二障,這兩大類就是煩惱障,剛才給你講的見思、塵沙、無明都是煩惱,是屬于這一類的;另外一…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