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類是所知障,如果你有所知障,你也不能見性。所知障裏頭有執著、有分別、也有妄想,所以他見不了性,必須放下。所知障放下,煩惱障放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了之後,宇宙之間,所謂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他不知道,沒有一法他不通達。有人試驗,試驗釋迦牟尼佛,你什麼都懂得,我問問你:放牛你懂不懂得?牧童照顧一頭牛,你懂不懂得?這個牛應該怎麼樣來帶牠,怎麼樣養牠?佛把這個事情詳詳細細說出來,《大藏經》裏有《放牛經》,釋迦牟尼佛沒放過牛,你只要一問他,他給你講出來,教給你方法。
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在五祖會下開悟,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一開悟之後,無論是佛法、世間法,你去問他,他沒有一樣不知道。爲什麼?他得到的是海印叁昧。我們要知道,一樁大事。他有,我也有,你也有,他也有,我們大家統統都有,我們都有,爲什麼不能現前?原因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自性的智海不能現前,是因爲我們現在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叁樣東西既是煩惱障又是所知障,我們的如來智海不能現前,道理在此地。所以學佛,佛法修學,什麼是最重要的?這篇文章的題目裏面所講的,說出來了,「妄盡」最重要,智海是什麼?智海就是「還源」,妄要盡才能還得了源,你自己自性裏面的智慧德相統統可以現前。那個相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美好到極處,找不到一點遺憾,缺點遺憾找不到。關鍵就是我們放不下,爲什麼放不下?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我們知道應該要放下。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像六祖能大師,那麼樣的幹脆,那麼樣的徹底一下就放下,這在佛法裏面講頓悟、頓舍,沒有次第的,一下就放下,徹底放下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十二個字他在一念之中就舍掉。這十二個字舍掉,海印叁昧現前,海印叁昧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不是假的,這是真的。而且這種知是正知,佛門裏面的術語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每個人都有。
證得海印叁昧之後,他會不會輕慢一個衆生?不會的。爲什麼?他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現在呢?現在還是佛,那爲什麼還搞成六道叁途?他迷惑了,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就好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偶然也遇到朋友喝酒,酒喝醉了發酒瘋。你說那個人是不是個好人?是個好人,但是發酒瘋的時候胡言亂語,他酒喝醉了。你不能說酒喝醉了就不是好人,他還是好人,清醒的人看他是個好人。佛就是清醒的人,佛看一切衆生各個都是佛,所以對每一個衆生,他都那麼樣的尊重,都那麼樣的敬愛,一絲毫等差都沒有,他心清淨的,清淨心則平等的。我們凡夫因爲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平等就不見了。不平等是假的,平等是真的,你統統把妄舍盡,妄盡還源就平等了。現在在十法界、在六道、在叁途,所有一切衆生還是平等的。這個平等觀,你一定要懂得彌勒菩薩給你講的一念,你明白一念,你才曉得真平等。十法界依正莊嚴,相是不一樣,但是在一念裏面你就看到平等,一念的時間太短,在一念的時間你找不到生滅,你看到生立刻就滅。所以,佛法大乘教常講不生不滅。如果它真的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那叫廢話;有生滅,速度太快,所以生滅跟不生滅幾乎扯平,生滅就是不生滅,才稱它爲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裏頭有生滅。這個都是事實真相,這個屬于,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高等科學,從事相上說的,從理論上說那是高等哲學,從事上看這是高等科學,都達到究竟圓滿,登峰造極。今天科學、哲學對這個問題不能解釋,大乘佛法早就有解釋,只要你妄盡還源你就統統明白。所以這個地方湛然于佛之智海,這個地方說佛就是自性,前面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湛然就是清淨,在這個時候就能印現一切之法,這個一切之法就是我們常講的性相、理事、因果,遍法界虛空界,或者我們再加個,我們有分別執著,過去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統統看到,統統明了,叫印現一切之法。這個叫海印叁昧,是我們自性裏頭本自具足。
我記得我學佛第一天見出家人,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我見的這個人就是章嘉大師。我跟他見面,我第一句話向他請教,那個時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說我知道佛法是無比的殊勝,是高等的哲學,請教大師,佛門裏面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速的契入境界?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初學。章嘉大師聽了我這個提問,就看著我,態度很溫和裏面帶著嚴肅。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等他的開示,那個時候還不懂什麼叫開示,等他回答。等了半個小時,他才給我說了一個字「有」,我聽說有,耳朵就豎起來,用心聽。這一個字說出,他又不說話,大概停了五、六分鍾,也相當長,給我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沒有我這麼快,他的速度很慢,說了六個字。這六個字我聽了之後,好像是能體會到,真的叫似懂非懂。我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我說:請教大師,從哪裏下手?他跟我說「布施」,教給我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第一天見面,大概在一起坐了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樣子,說話不多。他這種教學的方法,我是到二、叁十年之後才體會到,才明白那一天談話的情形,他爲什麼不立刻答複我,看著我看半個小時。
到我教學生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爲什麼?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狀況之下,講什麼東西都是耳邊風,真的是右耳進去,左耳就出去,不得受用。所以他等我很久,就是等到我心地平靜下來,把心浮氣躁這個現象收斂,真正一心專注才給我講,這是非常高明的教學法。他說了一個有,我就有了,你看妄念又動了,所以他就不說,說了一個有就不講,過了五、六分鍾我又靜下來再給我講。我才懂得佛法裏頭這個教學方法高明!我明白了。我們在現在講經教學,能不能用這個方法?不能。爲什麼不能?人家提個問題半個小時不答,他都跑掉了,聽衆都走光了。也就是說現在聽衆沒有我那個耐心,我能夠等,你不給我講清楚我不離開,我要等。這個等就是忍辱波羅蜜,《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你不能忍,你得不到東西。在佛法裏講,你不能忍你不是法器,老師不教你。我從認識他老人家開始,他很慈悲,我真的想學,這就跟我約定每個星期兩個小時,我跟他叁年,我佛法的基礎是在他老人家會下奠定的。他教我看佛經,看什麼經?教我看《釋迦譜》、《釋迦方志》。告訴我,你學佛,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人,你要認識清楚。這個方法也是叁、四十年之後才明了,對老師感激之心年年增長,感恩!他教給我的真是從根本學。
因爲你看看多少這些出家人,學了哪個宗派就有門戶之見,就互相排斥。他老人家教給我從釋迦牟尼佛學起,宗派成見自然就消除,爲什麼?所有宗派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所以我們對一切宗派就用平等的看法,就不會說這個宗派比那個宗派強,沒有這個念頭。知道什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大乘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全是平等的。《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爲什麼開這麼多法門?是因爲衆生根性不一樣,沒有其它的原因。所以佛他能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他不是用一個方法教一切衆生的,讓每個人學得都很歡喜,學得都很快樂,放下萬緣,妄盡就還源!不一定用這方法,所以心量自然就拓開。與《還源觀》底下第叁段相應,第叁段裏面給我們講叁種周遍,第叁個周遍就是「含容空有」,含容空有,空是虛空,有是萬有,這就是大乘教裏頭常常講的兩句話,每個同修我想都很熟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包太虛是含空,量周沙界是容有。你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心量?你跟釋迦牟尼佛學就有這麼大的心量,你跟祖師學這個心量就很難發,我學禅,我跟禅宗祖師學,禅高,其它各宗都不如我,你看看妄想分別執著就生起來,妄想分別執著要盡你才能還得了源。一面學一面放不了妄想分別執著,那是永遠還不了源。我這個心量比較大一點,還能包括世界上所有宗教,得力于章嘉大師的指導,這個關系很大!他一開頭教我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從這個地方入手,從這裏入門下手。真的,把佛法從根源上學起。
方東美先生特別介紹的是《華嚴經》,他自己非常歡喜這部經,告訴我《華嚴》是佛經哲學概論,內容是包括全部的佛學,所有宗派那些理論、指導原則都在《華嚴經》上。兩個老師指導的言語不一樣,方式不一樣,但是目標方向相同,所以我學佛可以說是沒走冤枉路。但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沒有辦法頓舍,老師教我,這是李老師教我,慢慢放下,年年放下、月月放下、天天放下,教我這個方法。那個頓悟的,那是像大樓,他一步就跨上去,那是要本事,沒有本事摔下來就粉身碎骨,那叫頓超。漸修好比爬樓梯,慢慢上去,一個臺階一個臺階上去,我們沒有那個本事,我們就選擇爬樓梯。所以功夫不是別的,功夫就是舍,功夫就是放下,你放下一分你就能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它又能幫助你放下一分。所以漸修就是這兩個方法,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個方法妙!
這裏面還有個關鍵非常重要,那就是親近善知識,這個太重要了。誰是善知識?佛是善知識,菩薩是善知識。佛菩薩我們找不到,經典是佛,經典是菩薩,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真正能幫助你看破放下。經教幫助你看破,你能看破,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自然你就會放下。到顯著放下的時候,會有個現象出現,在順境,我們講境,就是我們的物質環境,你很歡喜是順境,善緣,緣是人事環境,你的周邊都是好人,都是你喜歡的人,在這種境界裏面沒有貪戀,你把貪戀放下,你對待環境,你對待人事,全是智慧不是感情。如果感情那是煩惱,生煩惱,智慧!如果反過來,周邊環境是逆緣,你…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