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喜歡的,你很討厭的,你不願意在那個環境裏面居住的,這是逆境。周邊的人呢?周邊的人都不是好人,惡緣,都是來找你麻煩的。在這種環境裏面你能夠不生瞋恚,我們中國人講不怨天不尤人,還是用真智慧跟人事相處,不怨天不尤人,知道這是自己的業障,消業障!如果有怨恨那你就是增長業障,如果有報複那就更麻煩,那就造罪業。所以,在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在裏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把自己的境界、靈性天天向上提升,這就對了。所以說是不管在什麼境界裏頭,你每天都是煩惱輕、智慧長,你這多自在,這叫真正修行。在這種環境裏面,讓我們真正體會到孔夫子說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意思太深。你天天在學習,順境在學習,逆境也在學習,善惡緣你統統在學習,你是喜悅就得到。大乘教裏面講的菩薩,這真的是菩薩,學而時習之是菩薩,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他的心永遠是平靜的,你想惹他生氣,不容易,他不會;你想討他歡喜,他也不容易,他心平靜的。可是在現象,可能是你惹他歡喜,他笑笑,你跟他生氣,他也愁眉苦臉,假的不是真的。爲什麼是假的要有這個反應?這個反應是讓你感覺得你收到效果,是來安慰你的。否則的話,你看那個人是木頭,你看看喜怒哀樂,他不是個木頭人嗎?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叫得大自在。我們用這個來解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用這個來解釋大乘教裏面講的菩薩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我們再看下面引《大集經》裏面一段話說,「大集經十五」,這個十五是第十五卷,十五卷裏面有這麼一段話,「譬如閻浮提一切衆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爲大海印」。這是比喻,開頭講的是比喻。閻浮提一切衆生,閻浮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地球,我們這個地球上一切衆生身及余外色,就是地球上所有一切有情的,我們現在的話講動物,植物、山河大地,這些色相都在海水裏面印現。這要記住,我們要想到海水是平靜的,沒有波浪,海水很幹淨,沒有染汙,沒有波浪,像一面鏡子一樣。這是講大的講整個地球,我們不好懂,因爲海裏頭大風大浪。我們把它縮小,把它縮小一個湖,小湖,這個湖水澄清沒有染汙,湖面沒有波浪,我們劃一個小船,一葉扁舟劃到湖中心,你看四面周圍風景在水裏面的倒影,這叫海印。用這個比喻意思很深,海水裏頭有沒有影像?沒有,海水哪有影像!可是海水照見外面的時候有影像,海水裏面影像是假的不是真的。告訴你,沒有照的時候不能說沒有,照的時候不能說有,說明這個影像非有非無,這就是真實相。比喻只能比喻個彷佛,不能比喻到恰到好處,任何比喻都沒有方法比到恰到好處。所以有智慧的人,佛在經上常說,因比喻而悟入實相,你從這裏一下覺悟,這個比喻的教學就得到真的受用。所以一個小湖如是,這整個地球上,確實海比陸地大,水比陸地多,所以佛常常用海印,海裏面産生這些印像,所以叫海印。
在《大寶積經》裏面,後面講「寶積經二十五」,有這麼一段話,「如大海,一切衆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複如是,故名海印」。這個比喻也很好,這是第二個意思,前面是比喻海水澄清它能照見,這個比喻是陸地上所有的江河,這些水統統都流入大海,海是所謂廣納百川,陸地上所有的這些水統統都流入海中。比喻什麼?比喻一切諸法,萬事萬法就像江河裏面那些流水一樣,統統流到法印當中。法印就是法性,法是法性,印是印證,自性能夠印證一切諸法。諸法是什麼?諸法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爲什麼?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在彌勒菩薩對話裏面講得太清楚,這個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怎麼來的?是從念頭發生的,極其微細的波動。這個念頭是波動,念頭的波比什麼樣的波都微細,我們今天講光波、講電磁波,比念波那就粗得多!光波、電磁波,我們今天用儀器能夠觀察到它,可是我們心裏面這念頭的波,你沒辦法,儀器偵測不到。什麼東西能把它偵測到?甚深禅定。大乘經裏面佛常講,八地菩薩的定功能感受到一念不覺,在大乘教常講的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怎麼起來的,怎麼發生的,他能夠覺察到。
根本無明上面有兩個字叫「無始」無明,這兩個字怎麼講法?我們初學佛的時候,這是搞錯了,我們在打妄想,以爲這個無明大概很遠很遠,沒有開頭,我找不到源頭的,大概太久太久了。我們都這種想法,其實錯了,完全想錯了。「無始」是什麼?就是很簡單,就這個字面,沒有開始。沒有開始當然也就沒有終了,這才是一念的真相。彌勒菩薩所講的這一念的速度,爲什麼講它沒有開始,你還沒有意識到,它就沒有了。所以無始無明就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非生因之所生,無始無明也是不生不滅,但是它有生滅的相,雖有生滅的相,它也不是生因之所生。可是它第二個相續,雖不是跟前面是一個,它與前面有關系,有相似的關系,它不是真的關系。這是佛觀察到宇宙的真相,宇宙起源的真相,一真法界怎麼起來的,怎麼有的,諸佛的實報莊嚴土,菩薩們的四聖法界,凡夫的六道輪回從哪來的,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要是這個真相搞清楚之後,無量無邊的剎土,《金剛經》上總的說一句話把它做個總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跟虛妄就擺平,哪有高下!所以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當中,他沒有起心動念,人家高明就在這一點。我們在境緣當中會起心動念,會起分別執著,這是自生煩惱,本來沒有這回事情的。十法界、六道、叁途,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與別人毫不相關,自作自受,冤枉!你一下放下,放下的時候常寂光現前,所有一切現象皆是虛妄,你完全明白。《金剛經》末後還有一首偈子,「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完全明了了,你就入佛境界,你就成佛。所以,法性印定一切萬法,就是印定了諸法實相,這個印當肯定講。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以印爲真實,你的一個文件政府上面蓋了印,這就是大家承認,佛就取這個比喻。我們世間真的是有印,佛法印是假的,沒這個印,佛法的印是什麼?佛法的印是法性,跟法性完全相應。法性裏面的智慧照了諸法,照見明了諸法,諸法的真相,這叫法印。所以這也是海印叁昧的意思。
《探玄記》裏面,這是賢首國師的,賢首國師對《華嚴經》有一部批注叫《探玄記》,清涼大師叫《疏鈔》,《探玄記》裏面有這麼一句話說,「海印者,從喻爲名」,是比喻,把大海比喻作法性。「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于大海中印現其像」,這是比喻阿修羅,阿修羅在空中他列下四兵,就是軍隊,像我們現在世間講,現在的軍隊有空軍、有海軍、有陸軍,說他有四種不同的兵種,在空中布陣,海裏面海水澄淨,把它照得清清楚楚,印現其像,取這個比喻。「菩薩定心猶如大海」,菩薩的心是定的,定就是叁昧,叁昧就是定。這個定心有功夫淺深不相同,我們世間六道凡夫裏頭有定心,什麼定?四禅八定,得四禅定的人他生四禅天,他不在我們欲界。這就是《易經》裏面所講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到哪一個階段,他就一定入同階層的,他們會在一起。像我們世間人一樣,你看喜歡學佛的都到佛門道場來,常常來,他不到別地方去。喜歡跳舞的,他們往跳舞廳裏面去,我們這個世間人也是一類一類的,隨他的嗜好。菩薩修定亦複如是,四禅定的都到四禅天去,四空定的都到無色界去,九次第定都到聲聞法界去,比九次第定更深的到緣覺法界去,再高的那就是菩薩法界去了。達到最高的,最高的是什麼?煩惱障、所知障統統都舍掉,我們講他到一真法界去了,他脫離十法界,這就是《華嚴經》初住以上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得的定就叫海印叁昧。所以圓教初住以上,他們這個定都叫海印叁昧。菩薩定心猶如大海,這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在清淨心中,衆生有感,這個機就是機感,機是講十法界不同的衆生。
佛給我們說,四空定他不求佛菩薩,所以跟佛菩薩沒有感應。四禅定有,在色界天裏面有很多菩薩到那裏去應化,教化衆生,給他們講經說法,四空沒有。所以經教裏面常講八難,八難裏面就有四空天,八難是什麼?聞不到佛法,聞不到佛法叫遭難。我們這個世間水災旱災這些災難不算難,聞不到佛法才叫遭大難。有八種緣,這是沒有法子,他跟佛法沒有感應,所以叫八難。因爲他對佛法沒興趣,沒有信心,不聞不問,這叫遭難。因爲遇到佛法,佛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聞到佛法,就有機會、有緣分在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輪回,永遠脫離十法界。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我們對于理論方法都懂得,就是自己煩惱習氣太重,不能夠頓舍,這做不到!我們不是不想做,做不到。那怎麼辦?這都是佛教導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求其次就是漸舍,慢慢舍、天天舍。這真的有效,最初很難,慢慢的就熟悉,到後面去加速度。最困難的是開頭的十年,我們自己的經驗,二十年比十年那個修的就容易多了,叁十年比二十年就更容易,愈往後面進步就愈快。所以法喜是不斷的在成長,它不衰,愈學愈歡喜,這是什麼?你嘗到法味。爲什麼有很多人學佛學了很多年,學了沒有進步,就是他沒有嘗到法味。爲什麼沒有嘗到法味?他沒有真幹。什麼叫沒有真幹?他沒舍,他沒有放下。不管放下多少,你得要放下,你得真放下,愈放下愈多。
這都是老師在早年教導我,也是警告我,譬如財,你舍財愈舍愈多,你原來對財還沒有貪心,你沒有!可是你財布施,財布施你這個財是愈來愈多,愈來愈多怎麼樣?起了貪心,那就完了。老師給我們有個警惕,無論有多少,來多少舍多少。所以舍得,舍得是雙重意思,第一個就是講你要舍,舍了你就有得,第二個意思…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