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五集) 2009/3/2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文件名:12-47-1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四面第五行,我们还是从第二,从头念起,二、「自下依体起二用者」:
【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
我们就念到此地,这里面有很重要的名词术语,我们也不能不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叫海印?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讲到海印三昧。在《丁福保大辞典》里面告诉我们说,「佛所得之三昧名」,海印三昧是佛所证得的。这个地方的佛,我们学《华严》的同学都知道,只要妄想、分别、执着,这三种烦恼习气断了,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成佛。妄想分别执着离开,海印三昧就现前,所以他说佛所得的三昧。三昧也是佛学名词,从梵语音译过来,意思是正受,你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翻作正,昧翻作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佛给我们讲,六道里面的凡夫,所享受的不外乎五种,也可以说五大类,叫五受,这个五受是不正常的,不是正受。这五大类,它说身,我们这个身体有苦乐的感受,这两大类里头全都包括了,不是苦受就是乐受。精神上是讲心,心有忧喜,有欢喜、有忧愁,无论你是有多少的境界现前,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苦乐忧喜。也有在短时间苦乐忧喜都没有,身也没有苦乐,无所谓苦乐,心也没有什么忧喜,这种受叫舍受。舍受是很好,可是它不是真的舍,它又会起来,舍的时间很短,六根跟六尘境界一接触,苦乐忧喜就又出现,所以有这么短暂的舍受。如果永远保持舍受,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那就叫三昧。
由此可知,三昧是永恒的,得到之后不会再失掉;得到之后会失掉叫舍受,那是六道里面的。阿罗汉以上,就是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就有三昧,他们所得到的不会退转,不会再失掉。佛所得到这是究竟圆满。因为阿罗汉所得到的,他只是把见思烦恼舍掉,尘沙烦恼他没有断,无明烦恼没有断,三大类的烦恼他只舍了一种,但是一种得少分的正受,他得的是位不退。他的行、念还是有进有退,但是位决定不退,绝对不会退到六道轮回,他在四圣法界里面修行,是不断的向上提升,他不会退转。这是三昧的意思,佛所得到的,在我们《华严》里面讲的,圆教初住就得到,所以圆教初住真的成佛。为什么还讲他不成佛,还称他为法身菩萨?因为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习气断了就称他为究竟圆满的佛果。究竟圆满的佛果跟初住菩萨,我们可以说所得三昧名称相同,都是海印三昧,一个是得海印三昧没有习气了,一个是得海印三昧还有无始无明习气存在。从习气的厚薄,初证海印三昧,习气还很深,所以这是十住位。往上去十行那就薄很多,到十回向、十地,愈往上去习气就愈少,到等觉那就是还有一分习气,那一分习气断掉之后,那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
可是你要晓得,初住菩萨,无始无明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是起心动念,他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平等法,可以说从理上讲、从事上讲,他跟究竟佛果都平等。所以天台大师六即佛,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跟十法界的佛不一样,十法界的佛是「相似即佛」,相似,好像是佛,但他不是真佛,为什么?无始无明没断。也就是说他分别执着断了,分别执着的习气也断了,但是他还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始无明,所以他很像佛,他不是真佛。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佛,我们中国禅宗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见性、就成佛了,这些理事我们都要很清楚、很明白。初住菩萨跟究竟佛果,他们起用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他起什么作用?就是在十法界,或者我们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感他就能应,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
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应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他就现比丘、比丘尼身,应以长者身得度他就现长者身,乃至于他能现花草树木身,能现山河大地身。只是看众生的缘在哪里,他遇到什么缘豁然大悟,他就现什么样的身相,或者我们讲的形相,让感的众生触到这个现相就豁然大悟,所以这种能力完全相同。乃至于应身,应化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的六祖惠能大师,我们一般讲到这个世间来投胎,所谓八相成道,在这个世间也能住个若干年。住多久呢?不是自己意思,那是缘分,缘分没有了,他就走了。他是没有寿命可说的,有缘,时间住得长一点,没有缘,时间短一点。缘是什么?缘是在这一阶段,我们讲在这个地区,在这一段时间里面,有众生接受他的教诲,成佛了,这叫有缘;这样的众生,就是学生没有了,他就走。只要有一个众生他都不会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遇到慧可,把法传给慧可,他就走了。五祖忍和尚遇到惠能大师,法传给他,好像不到一年他就走了。缘尽就走,缘没有尽他得留在世间,留得最长的诸位要知道是谁?大迦叶尊者,到现在还没有入般涅槃。他在哪里?在鸡足山,在那里面入定,他要等到弥勒菩萨降生到我们世间,示现成佛,他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他,他就走了,他有这么一个缘在,所以他住在世间。是不是我们中国云南的鸡足山?那也叫鸡足山,那里也有大迦叶的道场。实在讲大迦叶是不是到过云南来?也有人说是印度的鸡足山,不是云南的鸡足山,这个不重要。为什么?阿罗汉以上,给诸位说,时间跟空间就超越了,十法界众生无论在哪里有感,他立刻就起应,所以不拘泥在一个地方。我还是在不久,真的是不久之前,好像前两年台湾有一个旅行团,我在鸡足山那边听讲的,他们到华首门去拜迦叶尊者。这个团队里面有两个人走在最后面迷路,找不到路,在很着急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戴个斗笠,拄个拐杖,碰到了,他们就问,向老人家请教,华首门在什么地方,这个老人指点他,他们就找到。找到之后华首门有迦叶尊者的塑像,他一看那个塑像,就是刚才在山下遇到的老人,说迦叶尊者真的在那里。
像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一年会有那么几次有人看到他。这是什么?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迦叶尊者是不是佛?肯定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佛!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明了,你就会深信不疑,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感他就有应,这道理是什么?道理就是我们这篇文字里面所讲的,宇宙是一体,众生是一体,法界是一体,万物是一体。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感他就现相,没有感他就隐,隐现不同,这些都是诸法实相。这个地方的佛我们就知道,就像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诸佛,他讲的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包括究竟佛果在其中,那就是四十二个位次统统称诸佛。
为什么叫三昧?诸佛所得的三昧,下面说「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也」。这几句话很简单,但是说得很详细,像大海,你要知道大海是水,水里面要有波浪那就看不出印象,这个印象就乱。如果水里头没有风浪,海水就像湖水一样,一点风浪都没有,这个水平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所有境界统统照在里面,整个宇宙都照在里头,这叫海印。大海,这印是什么?印的是外面的万象,照见!它底下湛然这两个字重要,湛然是清净,没有染污、没有波浪叫湛然。用这个来比喻佛的智海,这是自性,这个智海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世尊不是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海就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所以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外面求不到智慧,外头没有智能,外面有知识,智能不是从外头求的;智慧要心定下来,心里头一念不生就生智慧。心里面要不清净,你看看你有见思烦恼,我们用《华严经》的话来说,你有执着,你有分别,你有起心动念,智慧就没有了。没有了是什么?智能变成知识,变成知识就不是智能。智能跟知识,清净心起的作用就是智慧,带着妄想分别执着的起作用就是烦恼。
所以执着,大乘教里面称之为见思烦恼,分别,大乘教说它作尘沙烦恼,起心动念称它作无明烦恼,他生烦恼。所以知识是烦恼,智能不生烦恼。由此可知,我们世间人所求的全是知识,没有智能。不但世间人没有智慧,你看看大乘教里面说,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智慧,只有半个解脱没有智慧。为什么?我们把这个道理明了之后,你就会点头,他真的没智慧。他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没断,无明烦恼没断,他哪来的智慧?智慧要怎么样?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了,智慧现前。尘沙烦恼是分别,也就是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不分别,然后还要往上提升,不起心,不动念,智慧现前,这个智慧就叫做海印智慧。智慧像大海一样,为什么?整个宇宙,用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把一切万法归纳为六项,性是能现的自性,相就是惠能大师讲的能生万法,宇宙之间所有的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还有因果,你看这六个字包尽了,性相、理事、因果,全都明了,这像什么?海印一样,它是自然的,不是学来的。
这个智慧现前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学来的,是你自性里本有的。是真的吗?真的,怎么知道是真的?有证人。谁是证人?头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三十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也就是说他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这十二年间他所学的那些知识也放下了,知识要不放下就见不了性。佛给我们讲,障碍可以分为两大类叫二障,这两大类就是烦恼障,刚才给你讲的见思、尘沙、无明都是烦恼,是属于这一类的;另外一…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